散文写作贵在“造境”

时间:2022-10-14 02:49:47

散文写作贵在“造境”

作为“文学中的‘醉拳’”(梁衡)的散文,既不像诗词那样有优美的韵律,也不像小说那样常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还不像戏剧那样有尖锐激烈的冲突。那么,散文的最大特征是什么呢?我认为,就在一“散”字。但它看似醉散,却路数不乱,绝招暗藏。学生练习散文写作,应当从醉散中看出“路数”来。

近年来,江苏省《考试说明》中对作文发展等级“丰富”的一项解释为“意境深远”,即“要求文学体裁的作品情景交融,含意深远”。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自然应以“意境深远”作为训练旨归。宗白华先生认为,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以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表达,

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他还进一步指出:“一切艺术的境界,可以说不外是写实,传神,造境;从自然的抚摹,生命的传达,到意境的创造。艺术的根基在于对万物酷爱,不但爱它们的形象,且从它们的形象中爱它们的灵魂。”(《中国艺术的写实精神》)

这给我们散文写作指导带来很大的启示。散文意境有三个层次,或称三重境界:一是写实,二是传神,三为妙悟。这三重境界,也可称为散文的“三原色”。我们知道,红、绿、蓝三种基色,即可复合成变幻无穷的色彩。散文创作也是如此,三重境界既可有所侧重,也可多重叠加,在彼此的相互促进、相互映衬中,形成深远的意境。因此,我们在散文写作指导中,应加强“造境”意识的培养,追求散文意境的层深感。

第一重境界“写实”,也就是宗白华先生说的“直观感相的模写”。“实”,一方面是指真实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则是指思想感情的真实,不虚饰,不矫情。这种境界要求作者忠实地记述客观事物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运动过程,毫不掩饰地向读者展示一个裸的自我。在写作散文时,应投入实在与真诚,这是散文的天性使然。朱自清的《背影》就是这样的写实名篇。那个捧了一袋橘子爬月台的老态龙钟的父亲营造了一个令人心酸的送别仪式,至今仍能打动不少读者的心。

第二重境界“传神”,也就是宗白华先生说的“活跃生命的表达”。我们古典文艺理论,历来强调刻画艺术形象应“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所谓“形”,是指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所谓“神”,是指客观事物内在的底蕴和神采。我们的古人甚至还提出“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王僧虔)的观点,认为“神似”比“形似”更重要。当代著名女散文家苏叶的《画饼娘》中有一段文字令人过目不忘:“曾经开心地疯狂地笑过,说要开一爿店,卖炊饼。店名就叫‘画饼斋’。每日以仅有的原料,做几个实在的大饼,卖给那些无福领略美酒佳肴的普通人。……倘做到哪一日,忽然缸底的面,瓮里的油,都成虚幻,而疲惫的路人仍寻上店来,我便搬出笔,在纸上画一个圆粑粑给他。告诉他,饼是没有了,钱是不收的,你就把这个拿去吧。他或者撕了,或者骂一句,或者觉得这个店还有些情意,都可以,我都笑纳,都觉得安慰。”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一种超凡脱俗的情趣,可谓“传神”。

第三重境界旨在“妙悟”,也就是宗白华先生说的“最高灵境的启示”。“悟”,是指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透视,对生活本质的发现,对存在意义的领会。要达到“妙悟”的境界,需要作者多一份审美的心态,

多一份诗意的情怀,多一份超脱的禅意,多一份圆融的智慧。当代女作家潘向黎有一篇散文《红尘之上》,以在贺年卡上写的句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为线索,对“聪明而不安定的女孩”“朝夕共事的朋友”“一个特别的男孩”“亲爱的人”提出不同的批评、劝告以及希望。她觉得王维的这两句诗对于“聪明而不安定的女孩”来讲,“是一种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对于“朝夕共事的朋友”来讲,“是一种无须防范、了无芥蒂的默契”;对于“一个特别的男孩”来讲,“是一种单一洁净,不染尘埃的人间情怀”;对于“亲爱的人”来说,是一种“物我两忘、浑然天成的禅”。她觉得人生应当有一种超脱于十丈红尘之上的“安宁、纯净、隽永,亘古不变”的境界。这样的散文,读来无疑是一次灵魂的洗涤。

最后,我们从一篇高考佳作中来感受散文写作中的“造境”之美。

绿色生活

江苏某考生

蜗居一隅。剥落的朱红,凌乱的书架,飘摇的老屋……这一切,与理想中的绿色生活太不相称。

今天,你是否还在为日益暴涨的房市殚精竭虑?是否还在替明天的落脚点大声疾呼?是否还在为身居蜗壳怨天尤人?你终日翘首期盼头顶那片绿,却发现自己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陷于名利中,一身污泥……你的书架蒙了尘,你的心灵生了灰。

生活本绿色,菩提本无树,然,何苦惹尘埃?

可我还是终于瞥见了你的满架藏书和藏书后面的那盆文竹,它透过几千年厚重的扉只,袅袅动人,青翠欲滴。你摸摸那文竹的叶片,眼里有我读不懂的深意。你建议:何妨用只透明的玻璃杯,来泡一杯春色?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茶源于尘土却止于流水。这杯中的茶,竹雨缤纷翩翩而下,如御风群舞,绿波荡漾。此时捧起,雾色弥漫,影影绰绰。这已不是墙上的画,书上的诗,而是胸中的万千气象,是锦绣河山浓缩于身体里的悠然体会。

你呷一口茶,望向窗外,发现绿竟有如此丰富的层次和差别,鹅黄浅嫩,苍翠葱郁,青碧墨黛,展现尽你所能想象到的每片绿。在这时,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片独立绿,绿到你自身也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匍匐在万绿丛中的叶。

你收起目光,看了我一眼,似有深意。你说:阿拉伯人品茶有三道,一道苦若生命,二道甜若爱情,三道淡似微风。而佛门悟道有三个阶段:勘破、放下、自在。其实,无论是茶,是诗,还是禅,都是使人回归到至纯至简,至明至净,过一种绿色的生活。你再呷一口茶,不再言语。

好,我知道了。现在,什么也不要说,让我们端坐下来,坐成道,坐成神,坐成佛,看这文竹的翠片长久地绿下去,看我们的心灵空灵到最佳境界,让我们拂去尘埃清扫花径。

行走于尘世,有人低头捡拾别人落下的钱币,埋头刨尘埃里的富贵,亦有人向往绿色生活,他们抬眼揣测云的心思,聆听天边的落羽,观察刺入天际的大树,他们全长着富有哲理的眼睛。

绿色生活,先是“静”,再是“净”,最后是“境”。

简单而闲适,人因植于对绿色生活的歆羡而得以荫庇在美的浓荫下。

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是一篇意境很美的散文,它有三个层次,或称三重境界:一是写实,二是传神,三为妙悟。从“写实”的角度来说,它写了“饮茶”这件事,这是一件“雅事”,可谓选材讨巧。从“传神”的角度来说,“剥落的朱红,凌乱的书架,飘摇的老屋”画出饮茶的环境,“竹雨缤纷翩翩而下,如御风群舞,绿波荡漾”画出茶叶入杯的形态,可见语言功底。从“妙悟”的角度来说,作者用“静”“净”“境”三字概括对“绿色生活”的理解,可谓对人生真谛之透视,对生活本质之发现。本文被判为满分也有如下导向作用:水平高的同学是不必要拘泥于传统的记叙文和议论文文体的。

(作者:周黎,江苏省苏州中学)

上一篇:理想、努力 下一篇:力戒散文语言“幼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