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与新闻

时间:2022-10-14 02:01:48

数字与新闻

数字是个十分重要又非常奇特的东西。它的基本功能是表示数量的多少和序列的前后,但进入繁复的社会层面之后,其属性就呈现出多元化的发散:GDP的高低及CPI的增减,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民众的生活质量,数字具有了经济属性;贪官贪污受贿数额的多少,反映了贪官违法乱纪的程度及应受党纪国法惩处的级别,数字具有了法律属性;军队、武器、军费开支的多寡,反映了国家的军事实力,数字具有了军事属性;电子对撞机速度及神舟飞船精度的数据,反映了科技发展水平,数字具有了科技属性;汽车牌照、手机号码因666、888之类吉祥数字而身价倍增,则不能不说,数字在此处又具有了商品属性和民俗属性……

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是数字的新闻属性,或称数字的新闻性。

数字具有新闻性是不争的事实。珠穆朗玛峰因其8844.43米的海拔高度戴上世界最高峰的桂冠,而其高度的不断变化又屡屡成为媒体关注的新闻点。外国飞人博尔特和中国飞人刘翔,是因分别跑出了百米9.69秒和110米跨栏12.88秒的新纪录,才被登上各媒体的头版头条。翻开关于地震、泥石流以及诸多矿难的报道,几乎篇篇都将遇难及获救人数作为新闻主体。而近来全世界媒体每天都在披露的新闻,几乎都涉及日本核泄漏所致放射性物质造成污染的数据变化……

可以这样说,如果离开了上述新闻中的数字,上述一切将不成其为新闻。所以可以说,数字是这些新闻中的基本要素,是此类新闻中的灵魂。

因此,我们应该看到,有些新闻就是由数字构成的,换言之,没有数字就没有该新闻。譬如,7.8级唐山大地震、9级日本大地震震惊世界,被媒体大报而特报,而在世界各地几乎天天都在发生的3级以下的小地震则基本无媒体问津。又如,几乎所有的吉尼斯纪录都与数字有关,无论某某世界最高、某某世界最矮、某某世界最重、某某世界最长寿,某某推倒了最多的多米诺骨牌、某某悠起了最多的呼啦圈、某某连续喝下最多啤酒、某某完成了最久的接吻……无奇不有,却皆有数字。

数字一目了然,说服力强。于是有些媒体开辟了“数说北京”“数说中国”“数说改革”“数说奥运”之类的专栏,言简意赅,吸引了许多读者的眼球。

用数字说话的关键是,数据须准确真实,否则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就曾屡遭诟病。人们眼瞅着身边的食品价格蹭蹭地的往上涨,而国家统计局一度公布的CPI涨幅却微乎其微。难怪北京晚报的“新闻观点”专版用《统计局的同志不买菜吗》为通栏标题,对其CPI数据的准确与否提出质询。此后,统计局对各类物价所占权重作了调整,才使CPI数据的统计更接近民生实际,相对趋于科学准确。

最不靠谱的是关于各类战争中交战双方媒体关于人员伤亡数字的报道。有人曾将某些因领土、宗教、党派争端引起的战争中媒体公布过的伤亡数字做过秋后算账式的统计,结果令人迷惑不解。因为按照最终计算,莫说是交战双方的军人,就连交战双方的国民都已死绝了。那些战时媒体公布的伤亡数字显然是不准的。究其原因,有军队高层搞心理战术,虚张声势,故意造假的,也有媒体采访不深,报道不实,夸大其辞的。古人云:“兵者,诡道也”,战事报道情况特殊,“数出有因”,读者对这类报道中的数字不可轻信,不宜太较真就是了。

关于矿难新闻中的人员伤亡数字,虽非战争,亦有“诡道也”。因为矿难人员伤亡的多少,直接关乎对该起事故的定性及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等级,矿主们使出浑身解数避重就轻,隐瞒实情,有的还拿出封口费之类,把记者拉下水一起浑水,在矿难死伤人数的报道上玩猫腻。迟子建名作《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主人公把亡夫尸体藏匿冰箱的事情虽令人难以置信,但确有现实原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见太多的矿难伤亡数字里一直裹着谜呢。

关于地震、海啸、泥石流之类天灾遇难人数报道的失准,往往出于主管部门或媒体急于下结论或过于绝对化。譬如,日本“3・11”大地震刚发生时,媒体报道的死亡人数只是个位数,之后逐步升至十位、百位、千位乃至万位数。天灾发生具有突发性,数字不断攀升实属正常。问题在于,有些媒体在公布个位、百位、千位数阶段,就忙不迭地用了结论性的表述,而且以死亡人数如此之少借题发挥,大夸特赞日本防范如何得力,救助如何高效,以致世人对日本的肃然起敬随着这些数字的几番被而变成大跌眼镜,也使说过头话的媒体陷入尴尬境地。看来,关于天灾遇难人数的报道切记留有余地。

虚实结合是新闻中数字运用的艺术。满篇数字,干吧枯燥,缺乏可读性。只表数字,让读者形不成概念,宣传效果又不佳。于是,有些记者在表述枯燥数字时,加上了“这场雨的降水量相当于给北京增添了五个昆明湖”、“这位志愿者在世博会里走过的路相当于绕着我国边界走了一圈”之类的解读,有效弥补了数字枯燥之不足。具体数字和形象比喻的结合,可以说是新闻中数字元素运用的较佳表述方式。

虚实得当是虚实结合的更高标准,即该虚则虚,该实则实,虚不空泛敷衍,实不画蛇添足。

近来京华时报、南方周末等媒体披露了江西修水因开采金矿至489名村民患尘肺病得不到应有医疗保障的新闻。文中有“每人只获得9000元赔偿,对他们来说是杯水车薪”的表述,通读全文,却没有关于治疗该病需要多少钱的说明,这个“杯水车薪”成了没有数据支撑的空泛形容词,使新闻稿缺乏了说服力。

又如,各媒体连日来都刊发了这样的报道:“我国内地多省区检测到来自日本核事故释放出的极微量人工放射性物质,综合监测分析认为,不会对我国环境及境内健康造成危害,无需采取任何防护措施。”这种放射性物质安全线指标是多少?现在我境内测到的含量是多少?文中却没提及,读后仍让人一头雾水,心中不安。此处必要的数据是不该“虚”掉的。

首都一家影响力很大的权威媒体3月19日刊发了题为《日本举国哀悼遇难者》的消息。文中写道:“日各地民众和救援人员垂首而立,为一周前大地震中的6500多名遇难者举行哀悼。截至18日19时,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造成6911人死亡,10316人失踪。”

这篇新闻稿至少有两处与数字有关的硬伤:其一,统计数字自相矛盾,前面说“为一周前大地震中的6500多名遇难者举行哀悼”,后面又说“截至18日19时,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造成6911人死亡,10316人失踪”。死亡者究竟是6500人还是6911人?

其二,被哀悼的遇难者限定在6500名纯属画蛇添足。是被悼念者中不包括被海啸吞噬的死亡者和现已失踪之后将被确认的遇难者吗?显然不合常理,亦非事实。这种错误其实很容易避免,把“为一周前大地震中的6500多名遇难者举行哀悼”这句话改成“为一周前大地震及海啸中的遇难者举行哀悼”即可,即避开了与后面的最新统计数字打架,又为之后确认的死亡数字留下余地。此处的6500这个数字显然以虚掉为好。

(作者为北京日报高级记者、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客座教授)

上一篇:评论中的轻率概括与征兆关系 下一篇:新媒体战略与“Twitter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