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开封的民间娱乐

时间:2022-10-14 01:49:12

民国时开封的民间娱乐

戏曲类

民国时期的开封,戏曲表演有三种:梆子戏、京剧和坠子戏。

梆子戏在开封最受欢迎。当时在开封有三个梆子戏曲院,即国民戏院、永乐戏院和永安戏院。国民戏院共有演员25名,他们开始学戏的时间都比较早,一般在12岁至15岁之间。包银即收入最高的是耿洪奎,每季达2000元;包银最低的是牛凤春和樊清泉,每季只有20元。永乐戏院共有演员21人,学戏开始最早的是张鸿盘,8岁就开始学戏。他们普遍包银较低,如李宝善每季只有5元,最高的陈素真每季也只有200元。永安戏院共有演员24人,学戏最早的是王润枝,是6岁开始的。他们包银收入差别不大。当时梆子戏的三个戏院长期演的剧目有220个,以每年的3月为例,演出7次的有《收卢俊义》《双雨轮》《三骑驴》《反阳河》《法门寺》《赶花船》《敬德打朝》,演出8次的有《罗焕跑楼》《打孙继祥》,演出9次以上的有《醉陈桥》《收吴凤英》和《担水桶》。从反映内容来看,封建礼教较重,如忠君、三纲五常思想。当然也有进步的,如表现除恶扬善的有《打孙继祥》和《李纲打朝》,表演次数多也说明了这一点。

京剧发展之初多半受中上阶层人士所喜爱,到民国时期在广大民众中也很受欢迎。当时在开封只有同乐戏院是唱京剧的,共有艺员21人。他们开始学戏的时间都较早,一般在10岁左右。收入最高的是余慧琴,每月包银是240两;最低的是七龄童、贾进才和刘振亭,每月包银仅有15两。他们学戏很苦,所谓“学戏”而名曰“打戏”,就是指打出来的。常演的京剧剧目共有114个,其中有《山海关》《铡陈世美》《铁公鸡》等。大部分剧本取材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其余的有许多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的,反映保家卫国思想的也较多,如《卖方记》《李陵碑》《三收何元庆》和《杨家将》等。反映除恶扬善的有《包公案》《孝妇惊天》《打龙袍》等。

坠子戏是一种与人民大众贴得最近的戏。当时开封城内唱坠子戏的茶园有七家,分别是青春茶园、新华茶园、同乐茶园、文明茶园、公义茶园、余盛茶园和顺兴茶园。每月房租最高的是青春茶园和新华茶园,计每月2元。茶园只有卖茶水的收入,所以唱坠子戏的营业收入与茶园无关。七个茶园共有艺员36人,但是他们为了怕缴纳书捐,每个茶园只挂一个人的名字,学徒的名字是不轻易告诉别人的。唱坠子戏以青春茶园的范礼凤和张礼翠最为出色,每月的收入不足40元。她们收钱的方式,是在每段唱完之后,由正在唱戏的姑娘或围着的姑娘手持藤簸向听众讨钱。每个观众多的给五角,少的仅给数枚铜钱。

从这些戏曲的节目内容及其风俗规矩看,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博大精深的一面。一是体现在戏曲剧目里,除了前面提到的保家卫国、除恶扬善等传统精神外,还有仁义孝悌传统思想,如《禅宇寺》中伍子胥保太子,《叫门》中秦琼回家孝母等。二是严格拜师制度,如不能拜自己的父母兄姊为师;拜师时需要一个引荐师;拜师当天须请同会的人吃酒席;拜师时还需写一张拜师的押帖,并请一个人做保师;等等。

鼓书相声类

民国时期鼓书相声类主要包括说书、大鼓书、道情、相声和竹板快书。

说书最为我国人民大众喜闻乐道,也是民间通俗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当时在开封相国寺内说书的有8人,地点大都在中山市场和振兴商场前,分四个书棚。说书的用具仅是一个醒木,一把纸扇。听书的人团团围坐着,说书人有的看本子说,有的则信口说。当说到动听和惊人处,或以醒木,或以纸扇,或做出种种动作来,形容书中的事情与人物等,有时也插入一些不相干的浑话,逗大家发笑。

大鼓书在我国普及性一直比较高,也是民间通俗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那时开封相国寺说大鼓书的开始有几家,如普庆、民乐、全盛和新华茶园。后来由于坠子戏的发展,只剩下升平茶社一家。升平茶社在振兴商场十号,老板是李蓬洲。茶社也与唱大鼓书的无关,只是利用他们唱大鼓书多卖茶,所有唱大鼓书的姑娘的收入与茶社无关。在升平茶社说大鼓书的共有5个姑娘,她们所唱的大鼓书均是写一个折上,左手用的是竹制简板;唱奉天大鼓时,则用的是铜制简板。如果听她们随意唱,是在每曲结束之后收钱;点某姑娘唱某曲,则需一元。

道情就类似家庭戏班子。当时在相国寺唱道情的,人数不多,仅有5个人。5个人分两家,他们都属于龙门派,两个是老师,三个是徒弟。他们向听众收钱的方法,则是在唱罢每一部词的一段后,持一个小柳条藤簸索钱。站的人可以不给,但坐的人必须给。每次的数目不多,听个人自便,但少给时他们也可以请“动手”。他们的唱本,无论是自编的还是从某小说撰写的,绝不轻易示外,一到他们学唱熟练之后,即将底本毁去。他们在唱之前,要念一首诗作为开场白的引子。

相声是当前最盛行的民众娱乐项目之一。民国以前,相国寺说相声的人很多,民国十年以后只剩下于宏升一人。他能说相声二百多种,最拿手的是古代名人传略、歪讲四库全集、飞机发明史等。当时相声节目分“风”“马”“燕”“缺”四大家,“金”“皮”“彩”“快”“柳”“训”“差”七大门。

民国时期,在开封唱竹板快书叫登华堂,演员每月须付地租一角,每天的收入有五角,能唱30多首曲。每天开唱前,用黄土将要唱的主要曲名写出来,并唱出一段开场词:“竹板一打响叮咚,在其位先生您听明,要听书不论听哪朝并哪代,离不开唐宋元明开正封。”

解幻类

解幻类包括卖解者和幻术。卖解者就像今天的玩杂技,幻术就是指现在的魔术。

民国时期的开封相国寺共有卖解者9人,他们同属一个团体,团长是马华亭。卖解法有40多种,最受观众喜爱的有单叉子破枪、白手夺枪、三环套月等。

当时相国寺内有两个幻术团、三个幻术摊。一个幻术团是尤海仙领导,名叫万法堂,另一个幻术团是刘雪贵领导。两个幻术团相互通气,在出堂会和赶庙会时,他们会商量合作的办法。三个幻术摊分别由陈嘉祥、李九江和魏华婷摆设。五个小团摊共有15人从事表演,大多集中在中山市场附近。除刮风下雨天,每天上午11点至下午5点,他们都会大显身手。他们在玩幻术时,不但要表演戏法,还要在表演戏法时能随机应变地说话。他们所玩的幻术不下数百种,常表演的有二百多种。如一个花弹变成四个,纸牌撕碎又复原,大箱换人、箱中锯人、循物入房、吹气现形、木人走路等。

上一篇:编读之窗 第8期 下一篇:档案馆与图书馆利用对比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