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性作品的教学处理

时间:2022-10-14 01:18:51

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性作品的教学处理

悲剧性作品具有巨大的教学价值,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启迪学生心理,净化学生品格的有效资源。本文主要从强化作者简介,分析人物形象,创设教学意境,回归现实生活方面,对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性作品的分析和教学策略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强化作者简介,感受悲剧精神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老师过于重视文本教学,受“回归文本”思想的影响,忽视了对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等知识介绍。殊不知,强化作者简介概述,能够拉近学生与作品时空距离感,消除时代隔膜,深化学生对作品、文章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对于悲剧作品而言,大部分悲剧作品来源于生活故事,是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要想了解作者对超现实的关于人类、人性等根本问题的思考,领悟到悲剧作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资源,就必须从作者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入手。如鲁迅《祝福》一文,以“鲁镇”为社会背景而进行叙述,讲述了祥林嫂中国农村妇女的悲剧命运,实则是作者对自身生活时代和环境的描绘,是对封建社会腐败落后的批判。对于这一悲剧作品进行分析,就必须向学生细致分析鲁迅的人生经历。鲁迅出生于封建大夫家庭,后因祖父下狱、父亲病逝,家道中落。一系列的人生变故让鲁迅饱尝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及其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二、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悲剧精神

大部分悲剧作品都依托于人物故事,借助于人物形象,向读者传达悲剧精神。人物作为作品的核心和灵魂,是揭示文章主题的重要因素。分析人物形象,走进人物心理,体验人物性格特征,从人物角度出发,感受作品内在的悲剧情感,是强化学生对悲剧精神理解的重要途径。人物形象的塑造一般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和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而实现的,因此,为了近距离地接触悲剧人物,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要细化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和心理分析和感受。就人物语言分析来说,语言能够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传达人物心声,直撞读者灵魂,是读者和人物情感交流的桥梁。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荆轲为了保护国家安全,毅然决然地接受了刺杀秦王的任务,这样舍生取义的悲剧精神着实令读者震撼。特别是众人掩面而泣为荆轲送行时,荆轲尚未透露出半点不舍和伤感,高声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语道出了荆轲舍生取义的、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塑造荆轲高大、伟岸的人物形象。

三、创设教学意境,感受悲剧精神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意境中所展开的,良好的意境氛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课文分析和学习的欲望,强化学生对作品情感的体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对于悲剧作品的分析教学,创建情景、意境尤为重要。这是由于大部分悲剧作品创作时代久远,学生很难跨越时代的鸿沟,拉近与作者的时空距离,体验和感受到作者的生平经历,进而品味到悲剧作品中内在的价值、精神。创设教学意境的方法很多,笔者认为,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成效甚佳。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技术进步和教学改革融合发展的重要产物,集声音、图片、文字和色彩于一体,具有能动会变、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像具备等优势,能够带给学生感官冲击和享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为悲剧作品营造和创设一个忧伤的氛围和意境,引发学生与作品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或悲伤、或愤怒、或悔恨、或无奈的感情。如,在《雷雨》教学中,老师可组织学生观赏影片,让学生在演员形象生动的表演中,细细地品读和挖掘作品的悲剧情感。

四、回归现实生活,感受悲剧精神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艺术,很多悲剧题材都是从生活中来的,都是对某个社会现象、人物故事的缩影。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性作品的分析,需要融入生活体验,带着对生活的感受步入到作品阅读中来,为悲剧作品的赏析教学注入活力和生机。人类情感无关时间、空间距离和变化,情感是相通和相同的,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或者时空的隔阂而有所差异。因此,回归生活,将目光目翁媒萄ё移到现实生活中,把作品中的情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将生活中的情感放入到作品欣赏中,使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如鲁迅的《祝福》,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早年丧夫、中年丧子的凄惨命运实在是令读者怜悯,但现实生活中仍旧存在许多生活凄苦的女人,他们人生因为种种不幸事件的发生,内心的悲伤和无助和祥林嫂是一样的。在作品分析教学中,老师就可以从学生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件、人物出发,调动学生悲伤的情绪,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到作品中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上一篇:高校学报“主编+常务副主编”模式探析 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