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外对比中看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冷”与“热”

时间:2022-10-13 11:00:01

从中外对比中看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冷”与“热”

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也叫低温物流(Low- temperature Logistics),是一种特殊物流形式,其主要对象是易腐食品(包括原料及产品),所以国外普遍称其为易腐食品冷藏链。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和美国冷链物流占国民人口数比重80%以上,而中国只占10%左右。我国每年消费的易腐食品将近10亿吨,需要冷链运输的超过50%,但只有10%左右的才能实现冷链运输。其中果蔬产品和肉禽冷链物流运输率仅为5%和15%,发达国家则高达95%和100%。我国冷库容量人均0.1立方,而世界冷库容量人均0.18立方。我国每年果品腐烂达1200万吨,蔬菜1.3亿吨,从数据推测,我国每年因为缺少冷链物流而浪费的农产品占到一亿亩耕地,占我国总耕地的5%左右,可供1.5亿人一年的口粮或20亿人一年的水果。如果温控系统建立并合理充分应用的话,全国每年可以节约160亿美元。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既说明我国冷链物流业空白空间巨大,也说明发展冷链物流迫在眉睫。

一、发达国家冷链物流发展模式值得借鉴

(一)美国蔬菜冷链物流以信息化、规模化见长

美国农产品物流以信息化和规模化著称。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连通美国农业部、15个州的农业署、36所大学和大量的农业生产企业,提供了针对供应链上的生产者、运营者和销售者的信息资源共享。美国率先实现了以信息技术为龙头、以储运技术、冷链技术等为支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现代化,成为发达国家中冷链物流的佼佼者。尤其是美国的蔬菜物流,作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由于实现了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冷链服务,蔬菜从田间采摘到进入终端消费者始终处于低温条件,不仅降低了物流环节中的损耗率,而且解决了蔬菜供需均衡的问题。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通常控制在5%以下,而美国果蔬在保鲜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为1%-2%。

(二)日本果蔬冷链物流以技术化、完整化见长

日本可以说是亚洲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先驱者。利用发达的运输系统,同时积极发展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装备,日本已经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一套完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以果蔬冷链物流为例,日本有如下可圈可点之处:一是在源头采用真空预冷技术和冰温预冷技术,冷链从“头”做起;二是果蔬贮藏阶段采用自动化冷库技术,冷链节点保“冷”期延长;三是冷藏运输采用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与铁路冷藏车配套使用的物流模式,让冷链不断“冷”;四是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电子虚拟的果蔬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对农产品的冷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并实现“冷”流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时传递。

(三)欧洲鲜活易腐航空冷链以专业化、流程化见长

以汉莎航空为代表的欧洲航空冷链实现了从源头到目的地保持低温控制的全面管理。并且根据运输的货物不同分类定做物流方案,同时实施严格的流程控制。首先在法兰克福拥有多层鲜活易腐产品中心,在许多运营的外站也拥有类似设施,发货人在将鲜活易腐产品交给机场和航空公司之前必须先做预冷工作。运输途中,根据需要采用温控集装箱,航空公司实施严格的标准操作流程,保证冷链的不间断运作。比如在空中运输时,要确保机长获得一切必要信息,让他可以调整飞行时货舱的温度,并全程记录温度变化情况,确保冷链处于严密的监控和记录措施之中。公司不仅遵守国际货协Cargo2000要求,而且使用了CCQI风险评估方式来确立流程。供应链中的每一个公司——人、卡车运输公司、机坪操作者、航空公司等,必须证明他们能符合冷链运输要求。公司拥有一支专业技能的队伍,引领着航空冷链的全球风向标。

二、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之“冷点”与“热点”

所谓“冷点”,即是当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薄弱之处,一直以来受冷漠或忽视的地方,也是我国冷链物流亟须改善的关键之处。所谓“热点”,即是当前我国冷链物流的热门之处。2010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规划》的出台使得2010年被冷链业界称为“冷链元年”。从此冷链热流不断涌现,使我国冷链物流业迎来了非常多的“热点”与契机。

(一)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之“冷点”

1.“冷点”之一:我国冷链物流缺少冷库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冷链当中的冷库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不足,冷链设施整体规模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估计,我国商用冷藏库面积只有700多万平方米,而且经济发达地区占了绝大多数。目前中国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的20~30%。冷链基础设施方面更是不容乐观,冷藏汽车一共5万辆(占货车比例的0.3%),铁路冷藏车只有8000多节(为全国总货运铁路车辆的2%),易腐货物中只有25%的运量才能实现冷链运输。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日本除了拥有高密度、专业化的冷库外,保温冷藏车目前就有12万辆,农产品冷链流通率达到98%,损耗率仅为5%,对比惊人。

2.“冷点”之二:我国冷链物流缺少信息化的控制体系。冷链物流由多个环节构成,从食品原料的种植、采购到加工、流通和配送,直至零售和消费的全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确保各环节的协调统一是冷链物流的关键。在冷链物流运营系统中,一直以来我国冷链物流体系上下游之间缺乏整体规划,各环节之间不能有效协调。冷链物流配送常常不均衡,存在两头少,中间粗的情况,在冷链物流的关键节点和链路上经常“断链”。冷链物流不同于普通物流,任何一个环节的低温缺失都会将整体破环殆尽,前功尽弃。据专门从事冷链运输的公司Freshport Asia统计,由于运输过程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导致冷链断裂,空运生鲜食品中有近20~30%完全变质受损,或保存期限大大缩短。

3.“冷点”之三:我国冷链物流缺少相关的行业标准和监控机构。行业标准和监控机构的缺失一直都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软肋。国外发达的物流体系是遵循了国家有关冷链物流行业的规定和技术标准,对食品生产、加工、存贮和流通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建立了操作性和检验性很强的认证系统。另外为满足HAPPC(危害分析及关键点控制)的要求,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信息共享和透明,以保证食品的安全。相比较而言,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信息缺失,或信息不对等,甚至信息有误等情况时有耳闻。长期标准和监管的缺失将严重影响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影响消费者对冷链物流的信任。

(二)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之“热点”

1.“热点”之一:市场热点已形成,冷链物流业将迎来井喷行情。中国的冷链物流市场正在快速增长之中,从目前看,我国消费需求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达到20%, 超过了我国的GDP增长率, 甚至是GDP平均增速的两倍。生鲜农产品每年约有4亿吨进入流通领域,冷链物流运输比例也在逐步提高。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5%、15%、23%,同时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15%、30%、40%,我国冷链物流的规模快速增长。国家发改委信息,我国仅食品行业冷链物流的年需求量就在1亿吨左右,庞大的需求催生出一个庞大的市场,物流冷链已经到了快速发展期。

2.“热点”之二:冷链物流模式多种多样,发展热情高涨。在这些冷链物流高潮中,众多的食品、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商贸企业、冷链物流企业、投资企业、技术设备企业都加入到物流以及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与运营中,因此物流模式也是在急剧的发展演变之中。比如原来较为传统的“公司+农户+基地”的资源模式,现在也向流通、加工、冷链物流一体化方向发展。当前有四种模式成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主体,分别是: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营运商为主导;以大型连锁超市为主导;以食品加工企业为主导;以冷库为主导等四大类冷链物流模式。加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起云涌,以及各种内外资物流企业的兴起,物流行业正在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

3.“热点”之三:最近热门话题——航空冷链企业。万翔冷链物流中心是商务部明确的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的大陆两家企业之一,是我国唯一两岸航空冷链物流中转试点,并将建成厦门首个集冷冻、冷藏、恒温、常温于一体的多温层现代化冷库,填补厦门乃至福建航空冷链物流配送的空白。物流中心建设面积约18000平方米,涵盖从常温、恒温到冷藏、-20℃冷冻等全线需求,其中-20℃冷冻库面积约12000平方米。据投资方介绍,万翔冷链物流中心的定位为全国首家航空冷链业务中转库,将为客户提供检验检疫、报关通关、仓储配送、中转快运、货运、金融物流等一体化的冷链服务;同时,针对两岸航空冷链中转业务需求,物流中心还会建设大型检货理货区和中转配送平台,与厦门机场货站实现无缝隙对接;并联合海关、联检等单位建立绿色通道,实现航空冷链产品的快速中转。

三、加快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设备。关键设备如冷藏车、冷库、冷藏集装箱等是物资在冷链物流过程中的物质基础,如果缺少这个物质基础,那么冷链产业也就无从说起。结合当前国际冷链物流发展趋势和国内市场需要,建议我国积极发展多品种、小批量的小编组机冷车。冷库建设方面,应根据冷藏食品对温度的要求不同进行低温仓库和多功能仓库的建设等等。

第二,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我国应该在冷链技术开发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有统一标准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同时也要建立电子虚拟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对货物进行跟踪,对冷藏车和冷库进行动态监控,全面及时了解库存产品的情况。全国的需求信息和各地区的连锁经营网络应该联结起来,这样冷链物流信息可以进行快速传递,物流冷链系统可以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第三,制定农产品冷链物流法律标准。我国应结合实际情况并参照相关国际标准,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冷链物流标准。同时还要实施HACCP控制确保冷藏食品在各环节中的质量保证。建议在冷链流通上采用物联网技术、RFID无线射频技术、二维条码等建立农产品的安全可追溯系统,实现食品的安全生产、安全消费,安全流通。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追溯信息系统、构建冷链物流信息备案制度可以实现对流通环节的监督,使政府相关部门、冷链物流行业、物流企业及消费者对冷链物流活动进行有效控制。

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物流业也应该迈向新的台阶。我们应该将冷链物流中的“冷点”和“热点”结合起来,为物流发展把脉,探寻一种健康、均衡的发展模式。借着冷链开发的“热点”效应去解决冷链当中积存已久的“冷点”难题,当然更应该“冷落处”存一份“热心”,“热闹处”着一双“冷眼”,既不能对一些长久以来的痼疾漠然视之,无可奈何,也不能一哄而上,重复建设。虽然与国外已经发展成熟的产业相比,我国冷链物流依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我们可以在不断的借鉴和学习中,甚至可以通过合作和引进等方法,发展并完善我国的物流冷链,逐步解决冷链物流中的“断链”之忧。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中国冷链物流发展之路应该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丁俊发.农产品物流与冷链物流的价值取向[J].中国流通经济,2010(1).

[2]李学工.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物流,2010(4).

[3]黄霞,汪芳.浅析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2).

[4]张琳,庞燕.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比较研究[J].物流论坛,2010(10).

[5] 王微微.国内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比较与借鉴[J].对外经贸实务,2010(10).

[6] 漆莼. 国内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 [J]. 物流科技,2010(2).

上一篇:百里挑一与谁能百里挑一 下一篇:人福医药:获批新药市场空间广阔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