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 让学生体验学习之乐

时间:2022-10-13 09:13:04

自主合作探究 让学生体验学习之乐

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它的教学时间长、课时多,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怎样让小学生对语文具有高度的学习热情,在兴趣盎然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心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体验学习之乐。

一、激励参与,让学生体验自主之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较之我们以往常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各类游戏、竞赛、背诵大赛、编演课本剧等,让学生有更多的心灵自由、更多的参与机会。如在教学《咏鹅》时,我采取了朗读、表演和绘画比赛相结合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具体的做法是: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让男女比赛读、同桌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朗诵形式,展开朗读比赛,比一比谁读得好,奖给读得好的学生一面小红旗或一朵小红花。在学生读得比较有韵律时,我又采取让学生“演一演”的方法,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大白鹅头饰,可以同桌互相表演,也可以配乐朗读进行自创表演,还可以毛遂自荐进行表演。再由学生评议,选出“小小表演家”。在完成朗读、背诵任务后,我又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比赛,看谁是我们班的小画家。学生的热情又一次被激发出来,他们全神贯注地画,体会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要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必须做到“三自主”。

1. 学习进度学生自主确定

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教学目标既有教师预设的部分,也有在课堂中根据实际情况生成的部分。教学目标的制订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材的规定,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有的课,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这节课估计可以解决哪几个,解决到什么程度,由师生共同来决定;学生对那些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做出选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进度,学得快的可以拓展阅读大量课外材料,学得慢的能“保底”就行。

2. 学习方式学生自主选择

“注重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比如,一节课教完了,所学的生字要不要抄、抄几遍,由学生自己决定,只要能把这些字记住就行。又如,在学古诗《泊船瓜州》后,我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于是有的吟诵,有的挥毫,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学生兴趣盎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受,个人的特长也得到发挥。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自主选择的幅度就更大。

3. 学习过程学生自主监控

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大进展就是对“元认知”的研究。“元认知”主要表现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及时进行自我反馈,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调整。为发展“元认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乐观,对自己的学习始终保持着一份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重视互动,让学生体验合作之乐

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互动是快乐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所谓互动,是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各方的合作与交流。在教学中老师应当更多地从学生角度考虑,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老师应当将互动性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1. 师生互动,合作教学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互动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互动,合理开展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协作相互竞争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着与学生一道探究,合作学习。课前预习中,我鼓励学生乐于发现,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而后小组交流,并在课堂上提出小组最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组成的小组合作解决,或整个班共同讨论解决,课堂上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洋溢着浓浓的学习气氛。一名学生这样评价小组讨论:“一块钱和一块钱交换,你也只能有一块钱,但一个问题和一个问题交流,你就有两个问题!”

2. 生生互动,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但目前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后相互交流,其学习效率不高。在教学中,我们更多采用相互依存的小组合作学习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具体做法是:

(1)小组成员分工。如在四人小组中设召集人、记录员、汇报人、计时员(兼噪音控制员)等,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做。小组成员轮流担任以上角色。

(2)小组成员按基础编号。把学习任务按难易切分排列,如1号任务最容易,2、3、4号难度逐步递增。每位同学“对号入座”,完成一项任务,然后全组“组装”和交流。

(3)学习任务从不同角度切分,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一项,完成任务后相互交流。如在教学《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一段时,安排了四项学习任务:想当军事家的同学给这段话画张军阵图;想当文学家的同学研究这段话的写作顺序;想当播音员的同学练习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想当小导游的同学试着讲解这威武雄壮的军阵。这样,小组成员扬长避短,可以起到互补作用。

3. 互动合作,体验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并在学习中体验合作之乐。例如,在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地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在讨论汇报中,有的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团体协作和交流。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三、引导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之乐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种活动,对学生放心、放手、放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适当疏理其中重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网查阅资料,解决疑难,获得新知,使学生体验在知识的险峰中不断探索、不断攀登的乐趣。

1. 让学生有探究的主动权

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作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应提供各种条件,积极引导、激励学生,唤起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

如何让学生有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呢?最好的方法是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形式改写文章或写出感想,如学习《秋游》就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可以改成一首诗、一篇日记等,由学生自己选择。又如学了古诗《山行》,学生可以根据古诗的意思和自己的想象改写成一篇记叙文,也可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用画笔表达出来。再如《沉香救母》一课,学生可以把课文内容说给父母或同伴听……学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就有了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就乐于参与探究学习。

2. 让学生有探究的积极性

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在教师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要创设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言、争辩、探究。一旦学生看到自己的探索成果,就会产生探究的积极性。如教学《会走路的树》时,让学生质疑,“树会走路吗?你见过会走路的树吗?课文中“会走路的树到底指什么呢?”针对这些有价值问题,学生就有了探究学习的目标,因此,接下来的时间,我就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些问题,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研究学习,学习效果非常好。又如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让找出本课有疑问的问题:“大自然这本书中到底都有些什么呢?”对此,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谈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阐述了自己的理由,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对课文也感受体会得更加深厚、透彻。

3. 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

语文教学应该“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知的途径,这对他们来说一生受益。如生字的教学让学生们想想用自己的方法记忆,让学生去演一演,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在教学中,不在于教师教多少,关键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了多少,要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尝试成功探究的喜悦,给学生树立自信心。如学习《航天飞机》时,可引导学生从网络上了解更多的知识,举办飞机、飞碟、飞船的图片资料展等;学习《海底世界》一课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举办海底世界的图片展、漫游海底世界的想象作文以及海底动物的运动方式研究的小论文。学生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享受语文,并且熟悉了探究性学习。

(作者单位: 尤灵芝 福建省福安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覃 冰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

上一篇:在实践中探究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下一篇:乐享水的极致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