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生职业风险意识现状及干预措施

时间:2022-10-13 08:14:32

高职护生职业风险意识现状及干预措施

摘 要:目的了解护生职业风险意识现状,为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问卷调查法对652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开展专项调查。结果 部分护生对护理工作中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是了解的,但也有部分不太清楚;实习护生在实习期间发生的各种职业风险中锐器损伤率达67.8%、药物损伤发生率为20.7%;实习护生希望获得降低职业风险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和应加强职业风险教育。结论 卫生类高职校作为培养临床护理人员的摇篮,要为护生提供更为科学、全面、实用的护理职业教育,切实提高护生预防职业风险和自我保护意识,使护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也能保证自身的职业健康。

关键词:高职护生 职业风险意识 现状 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220-02

目前,人们已越来越重视对医护工作者职业风险的研究,以寻求各种有效的防护措施来规避职业风险。卫生类高职校是为医院输送护理人才的摇篮,必须为医疗卫生单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护生入校后要将职业风险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的过程。为全面了解护生的职业风险意识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干预措施,常州卫生高等等职业技术学校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对此进行了专项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时间2012年11月~12月。调查对象为在校1~5年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共652名,男16名,女636名,年龄15~23岁;1~4年级为在校学生,计420名(1年级102名,2年级106名,3年级109名,4年级103名),5年级为在医院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共232名。

1.2 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护理职业风险相关知识,护理职业风险防护认知情况,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风险防护的自我评价,现有课程设置对职业风险意识的培养。问卷以匿名方式作答。发放问卷661份,回收有效问卷652份,有效回收率98.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内容包括频数、构成比、均数、标准差、方差分析等。

2 结果及分析

2.1 护生对专业的认识

学生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自己非常热爱护理专业,有明确奋斗目标,占12.4%(81/652);自己喜欢护理职业,占10.5%(69/652);认为护理职业经济收入较好,占17.6%(115/652);认为护理职业稳定占21.9%(143/652);家长干预后选择占43.4%(283/652)。从中可知,高职护生是初中毕业后入学的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尚不明确。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护理专业是听从家长的安排和就业较为容易与稳定,而不是真正喜欢并愿意为护理事业献身。这种思想状态必定会影响护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态度及毕业的工作态度,为今后工作的职业风险埋下隐患。

2.2 护生风险意识认知现状

护生风险意识认知现状主要包括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相关工作制度、职业风险管理、职业防护知识的了解和对职业风险的认知几方面,见表1。

从表1可知,随着年级的增高,护生对职业风险意识的了解在不断增强。其中相关法律知识中对护理工作存在的潜在法律问题及患者的权利大多数护生仅是部分了解,占71.2%和70.1%;在相关工作制度中,对于发现医嘱违规不知如何处理和特殊护理操作告知制度完全不知晓分别达26.2%和34.7%,部分知晓为47.5%、47.4%;在相关职业风险管理中对护理差错标准分级风险事件高发区的不知晓率较高,不同年级在54.8%~63.3%之间,其中3、4年级护生因才学过《卫生法学》,知晓率相对高些。

2.3 护生职业防护行为认知状况

护生对护理工作中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大部分是了解的,但也有部分不太清楚。其中对“护理工作中要使用安全功能的针具、器械”知晓率为83.1%(542/652),“操作后要及时处理废弃用物”知晓率为92.6%(604/652),“用过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物应及时正确放入锐气盒中”知晓率为85.6%(558/652),“发生针刺伤后应马上上报老师,积极采取措施”知晓率为82.2%(536/652),“配液时安瓿先用砂轮划过后再用手掰”知晓率为79.6%(519/652),“在接触每个患者前后洗手”知晓率为85.0%(554/652),护生对这些方面的行为认知还是较好的。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处理的认知率则较低,这与护生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有关。

2.4 实习护生在实习期间各种职业风险发生情况

本次调查中发现,实习护生在实习期间发生锐器损伤率达67.8%(155/232)、药物损伤发生率为20.7%(48/232)。发生锐器损伤科室多见于急诊室及输液室,这与这些科室的工作紧张、繁忙、导致护生心理压力较大有关。

2.5 实习护生希望获得降低职业风险知识的途径

本次调查中发现,实习护生希望获得降低职业风险知识以减少职业风险事件的发生。81.9%(190/232)认为学校应加强职业风险教育,77.2%(179/232)认为学校需要开设职业风险教育相关课程,85.3%(198/232)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55.1%(128/232)希望学校开展职业教育专题讲座,49.5%(115/232)希望加强实习前的上岗培训,72.4%(168/232)希望实习期间带教老师要做好言传身教,29.7%(69/232)希望通过自学获得相关知识,3.9%(9/232)希望通过其它途径获得相关知识。

3 防护职业风险干预对策

职业风险防护教育在护生专业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护生在学习期间仅是零碎、间接地了解了一些职业风险防护的知识和技能,常在顶岗期间表现出职业防护意识的淡漠,忽视对自我的保护[1]。由于各年级护生对护理职业风险的认知存在差异,因此,要针对不同年级的护生采取相应措施,将培养护生职业风险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并贯穿于学校教学和顶岗实习期间学习的全过程,将各项措施落实到课堂教学、专业实践、护生管理的各项环节。

3.1 加强职业道德、护理伦理等知识教育,培养护生的职业归属感与工作责任心

刚进入学校的1年级护生由于选择护理专业许多是受父母的影响,他们入学后对护理专业知之甚少,通过学习《护理心理学》,使他们面对新环境能充满自信,逐步适应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护理学入门》课程中除介绍常规的礼仪知识及护理礼仪之外,应根据专业特点着重传授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救死扶伤的重要性、护理专业发展趋势等知识,使护生明确职业的目标与方向,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打下良好基础。对2年级护生则应结合《德育》、《护理伦理》等课程的学习,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让护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结合职业特点,使护生明确护士的权利、义务,同时培养相应的人际沟通能力。

3.2 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风险教育,强化护生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

3年级护生已经开始接受护理专业课程的教育,在学校教学中除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卫生法学》、《就业指导》等课程外,应在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渗透职业风险教育,将风险意识时时刻刻灌输给护生,强化护生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

3.3 拓展顶岗实习岗前培训内容,促进护生养成良好的规避风险习惯

在4年级护生的顶岗实习岗前培训中,除着重训练护生的专业技能外,更要强调对护生的职业风险意识教育。通过岗前培训,在提高护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护生对护理工作性质的认识,理解在护理操作中应自觉遵守护士行为规范、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规避风险习惯的重要性。这也是调查中大多数护生希望能降低职业风险的途径。

3.4 健全顶岗实习制度、加强实习管理,使护生的职业风险伤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在调查中发现,5年级护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锐器伤发生率最高。因此,要健全护生顶岗实习制度,加强实习管理。临床带教老师要根据各科室特点,制订详尽的带教计划,在指导护生学习临床护理工作的同时,注意培养护生能有效防护职业风险的意识与能力,告诫护生一旦在工作中发生伤害等意外应及时汇报带教老师,并教会护生发生意外伤害后的紧急处理方法,使护生的职业风险伤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界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国内外对护理职业风险与健康关系、对护理职业危害因素的研究有较多报道,国外在护理职业风险评估及风险防护方面的研究,也有了较为明确的方法和法案,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我国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比较淡薄,这与我国学校的护理职业防护教育缺陷有关[2]。因此,卫生类高职校、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及护理科技人员在这方面应积极加以探讨,将提高护理职业生命质量作为重要的学科课题和社会责任,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要保证护理人员本身的职业健康[3]。

参考文献

[1] 刘海波.护生锐器伤发生影响因素及伤口处理情况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8):3411-3412.

[2] 运怀英,孙亚琴.医疗风险意识教育是高等职业护理教育的责任[J].护理杂志.2006,23(2):8l-82.

[3] 周卫,牛杰.护理职业风险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0,24(9):756-758.

上一篇:RTK在城市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浅谈网络的攻击与防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