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命名的语言特征及文化内涵透视

时间:2022-10-13 07:55:28

英汉命名的语言特征及文化内涵透视

摘 要: 姓名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同复杂的社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姓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符号,简单的姓名背后还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宗教、习俗、社会阶层等多方面的信息。因此,姓名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研究英汉民族姓名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对于我们探讨和研究中西文化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也是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内容之一。本文从英汉两个民族的姓名入手,对其来源、结构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关键词: 英汉命名 语言特征 文化内涵

姓名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用以区别不同个体,甚至是传达个体的个性信息和身份特征的主要符号。英语和汉语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其命名方式有许多共同之处,如都重视语言、词形、语义的效果――读音是否悦耳,形式是否优美,含义是否合乎自己的品位,等等。由于各种历史或文化因素,古今中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姓氏体系。因此英汉两种语言在命名上有很大的差别。

一、英汉命名的方式与特点

英汉语言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其姓名文化同样存在着共性与差异。探讨两个民族姓氏起源的共性与个性,能使我们对两个民族的姓氏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姓名这一窗口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语言、宗教、习俗等,从而能进一步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流。

1.汉语姓名的特征

首先,中国人注重姓氏,以姓氏为自己的根基和归属。汉语的姓氏是祖传下来的,是世袭的。中国人称氏,较姓要晚一些,历史上明确记载氏产生于周代。其来源与姓相似,主要有爵号、国号、官职、属地、封地、职业等。姓氏原来只有贵族和权贵们才有,一般百姓没有。战国以后,出现了姓氏合一的现象,一般百姓也有了姓氏。总之,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则因家族而取,是可变的。现代人对于姓氏的认识更趋于其标记符号的意义,且以简化为先,所以现在只有姓,而无氏。名字是随意取的,可以随时、随地、随景、随事来命取,具有偶然性,所以汉语人名的命名范围之广泛、意义之丰富是姓氏不可比拟的。汉语人名通常以出生时间、出生地点、天气、事件名称、动物名称、植物名称、历史著名人物、古代神话人物、生辰八字、兄弟姐妹的排行顺序等方式命名。

其次,汉语姓名很多带有比较鲜明的时代色彩,反映历史的进程或者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背景、环境、形势及时代精神风貌密切相关。在中国,人名的取用从封建社会人们追求功名富贵到建国后的“建国”、“国庆”、“兴华”,期间的“”、“卫东”等,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大卫”、“海伦”、“莎莎”等,这些名字都折射出不同时期的人文氛围和价值取向。

2.英语姓名的特征

英国人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只用名,没有姓氏。直到11世纪,诺曼底征服英国后,一些贵族拥有封地和爵位,才开始用封地、头衔、爵位来称呼一家之主,后来世代因承便形成了姓氏。姓氏开始也只用于权贵官宦之家,直到16世纪,才在百姓中使用开来。英美国家的人通常将名和教名置于他们的姓之前,英语姓名产生的先后顺序及排列的顺序体现了西方人强调个性、崇尚个人独立和主体意识。所以英美国家的人更重视人名的选取,以鲜明地张扬一个人的个性与性格。

此外,由于历史和文化的许多因素,西方民族的姓名不可避免地受到基督教文化的浸润和制约。汉英姓名所反映出的和哲学观念也是不同的。例如那些信奉宗教的人取名多用神话中的神和《圣经》里他们崇拜的神名或人名。如Diana(戴安娜,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与狩猎女神),Alexander(亚历山大,希腊神话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尊称,意为“男人的保护者”)等;英语中还有很多人名来自于《圣经》,如Adam(亚当,人类的始祖),David(大卫,神之爱子)等。而中国人是不敢用神名为自己取名的,认为这是亵渎神灵,大逆不道。

英美人姓名构成还有一个与中国人姓名完全不同的特点,就是晚辈用长辈的名字,父子同名较多。为了区别是父还是子,在其姓名之后加上Jr.(Junior的缩写)表示“年幼的”意思,即儿子辈。在其姓名之后加Sr.(Senior的缩写)表示“年长的”意思,即父辈。如George Bush Jr.(小乔治・布什),George Bush Sr.(老乔治・布什)。还有一种区别的方法就是加注罗马数字以示辈分,如Elizabeth I(伊丽莎白一世),Henry VIII(享利八世)。然而父子同名在中国姓名中是犯忌的,它有“犯上”之嫌。按中国人的习俗,君王或家中长辈的姓名或名字是不可直呼和照取的。

二、英汉命名中的语言结构及其蕴涵的意义

姓氏符号与语言中的单位词一样,姓氏有其语音结构和形态结构。汉语姓氏基本上是一词一音节,单音节语素是汉语语素的基本形式。在汉语最常用的姓氏中多数是单音姓氏。如赵(Zhào)、王(Wang)、刘(Liu)、李(Lǐ)等。相比之下常用的复音姓和多音姓较少。如上官(Shàngguān)、司徒(Sītú)、夏侯(Xiàhóu)、公孙(Gōngsūn)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古汉语读音的遗留和地方方言对姓氏读音的影响很大,造成某些音位变体,称为“异读”。例如,“仇”应读做Qiú,“单”应读做Shàn,“洗”应读做Xiǎn等。

在汉语中叠音连缀起名现象增多。古代姓名有殊格一法,就是“双名”,唐代已开其端。《中国人名的研究》:“如元稹妾莺莺,张佑妾燕燕,柳将军爱妓真真,张建封舞妓盼盼,钱唐杨氏爱爱。”我们看这些双名的妇女,她们的身份非妾即妓,所以取了这类名字。由此观之,古代女性起双名往往给人一种狎昵的感觉。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意识的加强,在现代多以双名叠音连缀起名来表示父母对子女的亲昵感情。如夏丽丽、王曼曼、李娜娜等,而以前的狎昵色彩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亲情的爱护意识。

现汉人名中出现了许多虚词。古代一字即一词,不存在虚词,故而单字名即可表达丰富的意义,如颜回的名是“回”,有旋转之意。现代汉语则以双方音节词为主,即两字一词且增加了虚词,因此双字名表达的意义也更为丰富。其中“子”、“之”居多,如“赵子峰”、“林子轩”、“张之栋”、“王惟之”。南北朝时期五斗米盛行,人们取名往往加“之”字,如琅琊王氏王羲之、王胡之、王献之。这种“之”、“子”的运用不同于现代,但现代以“之”“子”命名的习惯多少受了古代的影响。

名字和姓谐音。人生活于社会之中,其姓名作为与外界交流的渠道之一,叫起来拗口会给社会交往带来不便。这就要求取名时应使名字的音节和谐,能顺读。因此,在命名时人们越来越讲究字与字之间的音节搭配和谐。如杨帆、刘洋、胡蝶、邱天、殷悦等可谓意趣盎然,和谐悦耳。

英语民族的姓氏不少是在赋名上附加表示血源承袭关系的词缀构成,分为前缀和后缀。在美国,许多姓氏是由父辈的名字转化而来的。例如,Johnson,Wilson,Judson,Jones,Williams,Thomas等。“son”意为“儿子”,所以“Johnson”意思是“John”的儿子,按照英语语法,“s”表示一种所属关系,可译为“某人的”,姓氏“Jones”,“Williams”,“Thomas”便分别表示“Jone”,“William”,“Thoma”的后代。还有些构成姓氏的后缀表示其他意思,如-man在古英语中有“servant(仆人)”之意,由其构成的姓起初往往表示主仆关系,如Bowman,Whitman。后缀-smith含有“金属工”之意,由其构成的姓往往表示某人的祖先所从事的工作与金属或从事出卖某种金属制品。由其构成的姓往往与这一职业有关,如Blacksmith,Goldsmith。

同样,在中文里也有不少姓氏是用来纪念此家族的先代的。据历史记载,很多帝王驾崩之后,他的庙号就被赐予后代作姓。姓氏“虞”、“夏”、“商”、“周”都由此而来。姓氏“文”就是为了纪念周代开国元君周文王而设立的,而“武”则是纪念他的儿子“周武王”。在中国民间有一个传说,周穆王的一个爱妃因病早逝,穆王悲痛万分,随即下令此妃所生之后代全部以“痛”为姓。

三、英汉命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姓氏是一个宗族的代码和文化标志,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人名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社会紧密相连。人名与文化共生,人名与文化共变。因此,人名的命名就会受到、价值观念、民俗风情、社会观念等文化因素的影响,人名的选取也就会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

汉语人名的命名中经常可以见到儒家伦理道德、精神的体现,而英美人名的命名常可追寻到上帝和基督教的踪迹。在中国,儒家思想源远流长,人们在取名时会考虑到儒家文化中强调的道德规范,在名中置入仁、义、良、德、贞、孝等字。明清时代,科举制度盛行,崇尚功名利禄的人的名就出现了元、科、恩、赐、禄等字。

而在英美国家,由于英语国家的人多笃信基督教,基督教思想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所以在英语人名中常可见引自《圣经》的人名。如Christian克里斯蒂安(基督信徒),Joseph约瑟夫(上帝赐子),Angela安吉拉(天使)等,体现了人们对上帝的崇拜与歌颂。

汉英人名的命名也会受到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体现出人们的价值观。出于对品德的期望,各个民族都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也都体现在名字里。如Abraham亚伯拉罕(人民之父),Arthur亚瑟(勇敢),Frank佛兰克(率直),Grace格蕾丝(优雅)等。汉语人名中常有爱国、忠君思想的体现,如“爱国”、“建国”等。

人名的命名还会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尤其体现在人名的性别差异上。在姓名的发展过程中,男尊女卑这一现象在东西方人名中均有体现。在中国,随着母系社会的瓦解,父系社会的产生,男子的社会地位日渐提高。如女子出嫁后要随夫姓。英语姓氏中同样存在男尊女卑的现象,女子婚后改姓男方的姓。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称呼:Mr and Mrs Smith,在这里并不说明Mr and Mrs都姓Smith,Smith只是夫姓。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姓氏和英语姓氏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历史产物。人名不但是人的代表符号,而且是文化的载体,它蕴藏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汉、英姓氏经历了从产生到相对固化的过程,形成了各自完整的体系,并在社会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姓名,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增进英汉两民族的相互了解,促进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英汉姓名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语言现象纷繁复杂,许多问题尚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明达,汪宗虎.中国姓氏大全[M].北京出版社,1987.

[2]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石立坚.英语人名的若干历史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1984,(9).

上一篇:浅析台湾本土艺术 下一篇:日汉主语蒙后省略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