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之前的棉纺织品出口贸易

时间:2022-10-13 07:54:17

英国之前的棉纺织品出口贸易

[摘 要]16世纪末,棉纺织业首次出现在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许多机器发明广泛运用于棉纺织业,使棉纺织业逐渐发展成熟,英国迅速从棉纺织品的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1850年前,英国棉纺织品出口贸易在经济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英国;棉纺织品;出口贸易

一、棉纺织品出口贸易兴起背景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国家。棉花种植后来从印度传播到地中海各国,14世纪传入尼德兰,16世纪末,尼德兰一些工人移居英国,才把棉纺工业带到了英国。17世纪中叶,在兰开夏才建立起棉纺工业。在此之前,英国人所穿的棉织品大都是从印度输入的印花布。[1]1700年英国国会颁布禁止从印度进口棉布的法令,为本国棉纺织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机会。

工业革命开始于新兴的棉纺织业,促进了英国棉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出现了大量与棉纺织品生产相关的机器发明。机器发明首先出现在织布业。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这种发明使织工在既定的时间里生产的棉布数量是先前的两倍”。[2]15棉布生产效率提高了,而其原料棉纱的生产效率相对落后,因而出现了严重的“纱荒”。

1764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又称多轴纺纱机。最初机架很简单,上面安装8个纱锭,但1770年增加到16个,1784年发展到80个。[8]5年后,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珍妮纺纱机只能纺出用作纬线的软线,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线坚韧结实,不仅可以用作纬线,还可以用作经线,这样棉纱取代亚麻纱用作经线。珍妮纺纱机和水力纺纱机的先后问世使棉纺织业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业部门,并且开创了棉纺织品贸易的新纪元。从此,英国可以独立地制造纯棉布,印度棉纺织品逐渐不再主导英国国内市场。英国全棉织物生产的改善使灰布和棉纱都开始出口,英国很快停止了进口印度的棉纺织品。

随后,与棉纺织业相关的发明仍然层出不穷。1774―1779年,织工克朗普顿兼采珍妮纺纱机与水力纺纱机的优点,制成“骡机”,又称走锭精纺机。这种机器一方面采用水力纺纱机滚筒,另一方面又采用多轴纺纱机的向前和向后滑动的活动架子。骡机的出现使纺纱的效率大大提高,这种机器纺出的线精细均匀且坚韧结实,质量优于印度棉纱,可用于织造平纹细布。1825年,随着罗伯特自动走锭精纺机的出现,棉纱产量大增。[3]此后,许多发明家继续对纺纱机进行改进,使其性能更为完善。

纺纱机的发明和应用,打破了纺与织之间的平衡。提高织布的速度势在必行,新式织布机应运而生。1787年和1792年,卡特莱特先后发明两种织布机。第一种织布机是用马做动力,后来则改用蒸汽做动力,这样织布的效率提高10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随后,英国人纳恩罗普又制造出自动织布机。1813年,英国已有2,400台自动织布机运转,其中一部分用水力推动,一部分用蒸汽机发动。[10]1041792年惠特尼发明轧棉机,使清除棉籽的工作效率比手工提高了100倍。此外,还出现了净棉机、梳棉机、卷线机、整染机等一系列机器。[4]

二、棉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状况及历史地位

曼彻斯特是英国棉纱和棉布的交易市场,同时也是英国棉纺织品出口贸易的中心。有趣的是首批从事棉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商人并不是曼彻斯特人,而是外国人。“当时出现了一股外国人定居曼彻斯特的热潮,他们开始从事(棉纺织品)出口贸易,主要面向他们的祖国和所熟悉的其它市场。”[5]时间为1770年前后。英国棉纱和棉布出口总值1780年时不到360,000英镑,1785年时增加到1,000,000英镑以上,1792年时增加到2,000,000英镑以上,1800年时增加到5,500,000英镑以上,1802年时增加到7,800,000英镑以上,在短短20多年中增加了20倍以上。[6]英国棉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一斑,这也体现了机器发明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下表一目了然地知道棉纺织品出口贸易在英国对外贸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值在出口贸易总值中所占比例快速上升。1800―1805年,短短5年的时间其增长的比例就达到将近17%,相当于1795―1800年增长速度的3倍多。1765―1815年棉纺织品贸易出口值占出口贸易总值的份额也由先前1765年的1.58%上升到1815年的38.02%,在半个世纪里增长了23倍。由此可见棉纺织品在英国出口贸易中日益重要。

“经过20多年的战争,欧洲在1815年夏天实现了和平。”[7]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进入了和平时期,国际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着英国的棉纺织品出口贸易。因为战争时期欧洲大陆各国忙于战争无暇顾及生产,英国棉纺织业获得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凭借其技术优势,出口贸易增长迅速。战争的结束导致英国棉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有利环境不复存在,它遇到了来自欧洲大陆的竞争。当地的纺纱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遍布各地。这些纺纱厂的发展在一些国家如法国获得了关税的保护,在另一些国家如瑞士则没有关税的保护。[8]欧洲大陆棉纺织业的恢复影响了英国棉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增长。1818―1819年英国棉织品的年均出口量只从1810年的211,000,000码增长到229,000,000码。

关于1819―1846年英国棉纺织业生产和出口贸易状况见下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1820―1830年棉纱出口增加了20.4%,而棉布的出口只增加了6.5%。棉纱比棉布出口增长快,这主要是因为1820―1830年棉纺织机械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为纺纱机。棉纱比棉布出口增长快的情况在1830―1845年间发生了变化。1830―1845年间,棉纱出口增长只有8.6%,而棉布出口增加了11.8%。之所以棉布比棉纱出口增长快,同样是因为技术方面的进步,只不过这一时期技术进步主要集中在织布机而不是纺纱机。这再次使我们意识到技术进步对生产和贸易的巨大的促进作用。棉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使国内贸易的重要性大大减少了。[2]59

就英国棉纺织品的出口价格而言,1850年之前棉布的价值经历了一个下降的过程。1861年奥尔德曼・尼尔德先生在曼彻斯特英国委员会宣读的一份文件表明:印花布的价格从1815年的每匹28先令降到1830年的每匹8先令9便士,1848年更是低至4先令6便士。[2]611858年阿尔沃思在工艺协会宣读的文件里提到:平纹细布1815年每码售13便士,1856年为每码2.5便士。印花布1815年每码售22便士,1856年降为每码4.5便士,凸纹条格细平布也从1815年的每码22便士降到1856年的每码6便士。[2]61价格下降是生产效率快速提高的结果。英国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远销世界各个角落,棉纺织品贸易量大大增加。

就英国棉纱和棉布贸易的出口目的地而言,1820―1840年间其主要出口地区和国家为欧洲(不包括土耳其)、美洲(不包括美国)、美国、土耳其、埃及、非洲、英属东印度群岛、中国、日本和爪哇。其中欧洲、美洲(不包括美国)、美国和亚洲是其重要的市场。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知道1820年欧洲(不包括土耳其)是英国最重要的出口地区,当时它输入占英国棉布出口总量一半以上的棉布以及几乎所有英国出口的棉纱。18世纪80年代和1800―1820年欧洲是英国最重要的棉布市场,1820年欧洲输入的英国棉布量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和地区,输入欧洲的棉布占英国棉布出口总量58%,超过英国棉布出口总量的一半。从1823年起,欧洲进口更多棉纱,而不是棉布。[9]但是1830年后,美洲输入了占英国棉布出口总量31.66%的棉布,欧洲则输入了占英国棉布出口总量30.94%的棉布。这样欧洲丧失了它在英国棉布市场中的领先地位,而退居第二。作为棉纱的市场,欧洲在1820―1840年进口的英国棉纱数量在英国出口棉纱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从1820年的95.66%下降到1840年的77.55%,下降了18.11%,但这并没有动摇它是英国最重要的棉纱市场的地位。即使在19世纪40年代,欧洲(不包括土耳其)也输入了超过英国棉纱出口总量3/4的棉纱。

1820―1840年间,美国作为棉布市场对于英国的重要性在30年代达到了顶峰,40年代它对于英国棉布出口贸易的重要性大大不如30年代,甚至不如1820年。

1830年美洲(不包括美国)取代欧洲,成为输入英国棉布最多的地区。19世纪40年代,美洲(不包括美国)输入英国棉布最多,欧洲(不包括土耳其)输入英国棉纱最多这样的相对局势并没有改变。但是到1850年美洲(不包括美国)不再是英国棉布最大的出口地区,印度和中国取而代之,成为输入棉布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它们也开始大量输入英国的棉纱。1850年以后,印度和中国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棉布市场,但它们作为英国棉纱的市场重要性却远远落后于欧洲。

1850年之前,英国的棉纺织品出口贸易获得了快速的增长,并在英国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英国的棉纺织品远销欧洲、亚洲和美洲,拥有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蒋孟.英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22.

[2]Thomas Ellison, The Cotton Trade of Great Britain, Bristol: Thoemmes Press, 1999.

[3]高岱.英国通史纲要.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307.

[4]高德步,主编.王珏,著.世界经济通史 中卷:经济现代化进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5.

[5] Sydney John Chapman, The Lancashire Cotton Industry, Bristol: Thoemmes Press, 1999:5.

[6]夏炎德.欧美经济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251.

[7]温斯顿・丘吉尔,著.薛力敏,林林译.英语民族史 第四卷:伟大的民主.海口:南方出版社,2004:9.

[8]Gerhart Von Schulxe-Gaevernitz, The Cotton Trade in England and on the Continent, Bristol: Thoemmes Press, 1999“36.

[9]D.A.Farnie, The English Cotton Industry and the World Market 1815-1896,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9:92.

作者简介:曹爱萍(1984-)女,湖南郴州人,现任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会计学系教师,从事世界史研究。

上一篇:口述史学及其对史学发展的作用 下一篇:小儿腺样体肥大手术的护理体会6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