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

时间:2022-10-13 05:55:25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

摘要: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不仅能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帮助理解;激发兴趣;训练思维;合理应用

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最主要的教学形式,随着“新课标”的施行,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课时不断减少的局面,这就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班班通”设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保障,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尝试。

一、应用 “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设备可以集光、形、色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理解概念、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使用教具讲解的面、棱、顶点等有关概念,而常常因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或被演示者遮挡着等原因,每个学生看到的特征是不完善,不利于深入理解概念。用“多媒体”三维动画展示,使原来实物不易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学生观察的难度,能从不同角度展示情景。具有形象、直观、逼真性的特点,融化了知识点的难度,突破教学重点,学生也很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二、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多媒体”教学已改这些弊端,配合教师的精讲和启发,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探索问题,发现结论,掌握所学知识点。例如:讲《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二等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八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飞出来”排成两行,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了十六、三十二等份的方法割补。教师进行点拔,学生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学生建立圆周长、半径与所拼成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演示过程中图象的闪烁、重复、定格、声响效果等不同方式,给学生以新鲜、刺激感受、身临其境感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重点,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平台,能更好地训练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以“动”的形式给学生以新鲜、刺激感受、身临其境感受,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例如:《圆的认识》一课中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如果车轮做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装着长方形(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在跳跃着前进;装着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忽高忽低的前进着;车轴没有装在圆心的汽车歪歪斜斜地行驶着……学生在笑声中最直接的感受到了“车轮必须是圆的,车轴应装在车轮圆心”的道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这样的现象,没有生活经验、感性认识。“多媒体”可以帮助理解,传统的教学方法难达到这样有效果。

四、合理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现代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教学手段、方法的统一。由于“多媒体”收集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服务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素质,不要让“多媒体”成为课堂的主角,它始终只是辅助教学。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用在其他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地方,这样才有利于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在什么地方都用多媒体,甚至为了用多媒体而去用多媒体,就成了滥用,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有时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例如:教学测量线段长度时,教师使用教学软件,先出示一条线段和一把尺,然后移动尺使零刻度对齐线段和一端,再读出线段另一的刻度,就是线的长度,整个测量过程清晰明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测量线段的长度方法,但此时屏幕上显示的长度是经投影放大的,与实际的长度有差异;学生对实际长度没有感知,会给带来了负面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测量,教师适当指导。教学实践中,运用 “多媒体”与传统方法相结合,能实现最佳效果。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多媒体的最佳作用点,灵活控制教学信息,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反馈与矫正,学生的数学教学就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美好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

上一篇: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新生物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下一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