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语诗歌翻译

时间:2022-10-13 05:18:45

浅谈法语诗歌翻译

摘 要: 诗歌作为民族文学的瑰宝,高度凝练、情动辞发、文以入情、虽幽必显。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修辞文风,都为诗歌翻译平添了几分难度。作者结合法国释意派理论及中国翻译家的翻译观点,从《三美论》中的音、形、意三方面分析法语诗歌翻译。

关键词: 诗歌翻译 释意理论 三美论

一、翻译概述

所谓翻译,简单来说,就是把一种语言的状态或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状态或形式,从根本上来说,翻译就是语言的转化。具体来看,翻译至少有三个层次、三个过程。根据释义派理论,翻译的三个层次首先是非语言使用层次,即词义;其次是话语层次;最后是话语篇章层次,在这个层次,话语语义得到译者的基础知识和篇章环境知识的补充。其实这与杨绛先生所说的“翻译包括三件事:选字、造句、成章”是一样的。翻译的三个过程则是理解、脱离、表达。充分研究原语言(textd’origine)的词语、句法结构、交际情境、文化语境,从字、句、篇章三个层面吃透原文称之为理解。何为脱离?法国释意派理论提出“déverbalisation”,即“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它是理解一篇文章和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之间的一个阶段。在这一点上,杨绛先生提出的“冷却”与“déverbalisation”不谋而合,能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冷却”一下,再读译文就容易看出不妥的地方。最后是表达阶段,顾名思义,在经历了前两个阶段之后,将原文的语意重新整合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谓之“表达”。

为了了解在非专业翻译的人群中人们怎样理解翻译,我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做了一个有关“翻译”的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同学(几乎是压倒性的趋势)认为翻译就是把外文意思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87%的同学认为会外语就理应会翻译,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学外语的人总会遇到这样的窘境:每次放假,亲朋好友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词句,问这个用法语(或其他语言)怎么说?71%的同学认为翻翻字典也可以完成一篇翻译,最后54%的同学认为外国书籍的好坏跟翻译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体看来,在人们的眼中,翻译对于学外语的人来说并非难事。

中外翻译理论都有相似之处,大都离不开“理解,脱离,表达”三大阶段,简简单单六个字看似简单无比,其实很多时候会感觉力不从心。学习法语笔译两年,两年的课程中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翻译,我也从最初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渐渐变得害怕翻译。有人说翻译是译者的再创作,但是在现阶段,我并不十分认同这种观点,以我并不十分丰富的翻译经验来看(以后或会对翻译的看法有所变化),我认为翻译是一个给译者极少空间的任务,译者要最大限度地还原原文,并不能随意地加减词句,更不能多加修辞。一个句子,若在极少变动原文结构,不增减词语的情况下,中文表达通顺就选择这种翻译,若实在找不出这样的中文句子,才考虑是否要调整语序,增减词语。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信”,其次才考虑遣词造句以致“达、雅”。

二、外国诗歌的特点

翻译并非易事,而是一门需要不断修炼、不断学习的学问。其中,文学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更高些,诗歌的翻译显得更困难,一听到诗歌翻译,很多译者都会“一个头变成两个大”。

我相信不是每个译者都是常读诗、会写诗、爱写诗的,但又无法避免地会遇到诗歌翻译,那么作为对诗歌不太了解的译者应该怎么着手翻译诗歌呢?首先我们应当了解外国诗歌的写作特点。中国古诗和外国现代诗歌形式上是大相径庭的,所以我并不赞成将外国的现代诗歌翻译成中国古诗形式,但是各国诗歌在总体上又是有韵律可寻的,如法国有著名的亚历山大体,即每行诗都有12个音节。法国诗歌讲究音节数量的整齐,从二音诗到十三音。说:诗要“精炼、大体整齐、押韵”。我觉得这个原则不但可以用于写诗,而且可以用于译诗。“精炼”,就要传达原诗的“意美”;“大体整齐”,就要传达原诗的“形美”;“押韵”,就要传达原诗的“音美”。鲁迅说:“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内容”就要传达原诗的“意美”,“押大致相近的韵”就是要传达原诗的“音美”,“有节调”就是既要传达“音美”,又要传达“形美”。这段话不仅道出了大体诗歌的特点所在,即“精炼、大体整齐、押韵”,还指出了“诗词翻译应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诗人用其精炼的文字写下的有声有色、捉摸不定的绝妙好词是意美;诗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是音美;而形美又有对称和长短两个方面。初次译诗,我尽量将译文向诗的特点靠近,“美”的境界定是未能达到的,只愿能让读者大致了解原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若还能做到有所押韵、有所形似就更好了。

三、举例试谈诗歌翻译

我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有幸能够翻译勒・克莱齐奥的《云中人》(Gens des nuages),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几首小诗,觉得在困难中前行很有意思,所以就浅显地谈谈翻译诗歌的体会。

翻开《云中人》,映入眼帘的便是印刷得很漂亮的一首小诗,之后的每一个章节亦是以诗开启,这无疑给整本书册增添了一抹诗意。尽管翻译过程中我遇到的问题数不胜数,但是如何翻译诗,无疑成为我翻译的“头等大事”。

例1:原诗如下:

Gr?\ce à vous, la vie appara?et sur chaque pays que vous visitez,

Comme si vous étiez une pluie qui tombe sur la terre,

et vous donnez à voir un spectacle de gr?\ce,

comme si vous étiez des fleurs aux yeux de l’humanité.

Votre lumière guide le voyageur jusqu’à son but.

Comme si vous étiez des lunes dans l’obscurité de la nuit.

Dieu ne laissera aucun quartier manquer de votre visite,

?h vous dont la mémoire restera inscrite en chacun de nous,

au centre de notre corps et au fond de notre coeur.

首页的这首小诗字面意思易懂,读了许多遍之后,我尝试翻译的译文如下:

因为你,生活就在你去过的每一座城市

你就像坠落在大地的雨珠

让人欣赏着优美的景致

在人性的眼中你就像花朵

你的光芒引导着行者直到尽头

是漆黑夜空的一轮明月

上帝从未错过你到过的每一个角落

深深地,你嵌入到了我们的记忆中

嵌入到了我们的身体和灵魂的深处

第一,就“意”(内容)来说,起初以为与原诗没有太大出入,但是隔了几日再次阅读译诗后,发现有许多地方用词是不恰当的,有些诗句的翻译与原诗有不小的出入。首句的“vous”应当译为“您”更妥当。此处的“vous”显然不是复数,“您”用在诗歌中读音上“你”更悦耳;仔细多读几遍原诗再结合下文不难发现,诗中的“vous”意指的应是“水”,所以“la vieappara?et sur chaque pays que vous visitez”中的“vie”比起“生活”来说,更适合的翻译应是“生命”,这样诗句的意思就更明朗,水流所到之处都有勃勃生机的诗意凸显出来;“Comme si vous étiez deslunes dans l’obscurité de la nuit”一句中的“des lunes”之前译为“一轮明月”,这个显然是忽略了“des”,所以加上“一轮”二字是不妥的,于是在之后的译文中改为“明月”;最后一句的“inscrire”翻译成“嵌入”,乍一看似乎没有问题,但是又经不起推敲,既然诗的意向是“水”,那么“嵌入”一词就用得太过刚硬,偶然一日与友人谈论起这首小诗,她说不如将“嵌”改为“渗”,我一听觉得甚是喜欢,“渗”一字无言中将“水”的柔和显现出来,更有一些“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第二,就“形”与“音”来说,原诗的音节分别为17,12,11,14,12,15,14,16,11;译文每句的字数分别为16,11,10,11,13,10,15,14,15,这样看来,除第四、六、九句外,其他句勉强形似。第四句思来想去没有找到更好的翻译选择,第六、九句修改过后分别增减到12字,与原诗的“形”算是近了一些。至于“音”,原诗一、四句押“e”韵,五、六句中“but”和“nuit”押了大致相近的韵,可是在译诗中未能体现出韵之所在。

修改之后的译文如下:

因为您,生命在您到过的每一个地方显现

您就像坠落大地的雨珠

呈现了优美的圣境

在人性的眼中您就像花朵

您的光芒指引游者找到方向

在漆黑的夜空里您好似明月

上帝不会让任何一个地方错过您的光临

哦您将渗入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中

在我们的身体和心灵的深处

这个版本较之前一个版本而言,原诗的“意”传达得更为准确,“形”也更为接近,而“音”较原诗来说相差较大,但较之前版本来说更顺口、好听一些。

例2:

Au-dehors,la nuit froide du désert.

Au-dedans,la nuit quis’ é chauffe,s’illumine.

Que la terre se couvre d’une fourrure d’épines!

Nous avons pour nous seuls un doux jardin.

勒・克莱齐奥在正文中所引用的都是鲁米《玛斯纳维》第一卷中的诗句。例2中引用的这四句小诗读上去甚是优美,诗歌末了,让人仿若身临其境一般,感受到夜的冷、火的热。第一遍翻译为:

外面,是沙漠的冷夜

里面,夜晚散着热,发着光

大地上满是丛丛荆棘啊!

只有我们拥有一座美丽的花园。

意思上,这个翻译版本基本正确。仔细读起来,原文的“Au-dehors”和“Au-dedans”直接处理成“外面”、“里面”似乎没有译为“门外”和“门里”来得通顺、自然。第一、二句的“沙漠的冷夜”和“夜晚散着热,发着光”相比原诗来说有些生硬,原诗中体现的温暖情怀与荒凉沙漠的对照体现得不够好,经导师指导后修改为“沙漠寒冷的夜晚”和“夜是温暖的,闪着光”,这样就比之前的“散热、“发光”来得巧妙,更为贴切原文,文字上也要美一些。第四句过于直译,没能体现出诗人温柔的情怀,修改过后将“花园”改为“温柔乡”,这样,译文就有了一种参差的美和动人的画面感。

原诗二、三句押韵,第一遍译文则没有体现出诗的韵,修改过后的译文“光”和“乡”在二、四句押了“ang”韵,离原诗的韵味近了。原诗音节分别为9、12、10、10,第一遍译文每句的字数分别为8、10、10、13,修改之后的译文每句的字数分别为10、10、8、12,两个版本没能与原诗“形”同,但是与原诗比较接近。修改过后的译文更能体现原诗的“意”,“音”、“形”,也更加接近原诗,所以最后版本确定为:

门外,是沙漠寒冷的夜晚

门里,夜是温暖的,闪着光

遍地是丛丛荆棘啊!

唯有我们拥有自己的温柔乡。

四、结语

傅雷说:“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我长年感到苦闷……光是硬生生的照字面搬过来,不但原文完全丧失了美感.连意义都晦涩难解,叫读者莫名其妙。这不过是求其达意,还没有谈到风格呢。”由此可见中文水平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汉语水平跟不上,那么在翻译时就会出现理解了原文意思,可是翻译时无法表达或是词不达意,译诗就更是如此了。所以,大量阅读优秀的中文著作是译者的必修课。在这一点上,显然我做得不够。无论是法文还是中文的阅读量,都远远不能达到预期的标准,因此,每每在优美原文和枯燥译文之间,我总是遗憾不已。

“好的译文,往往是改出来,磨出来的”。我对于这一句话现在算是初有体会了。我的译文绝然算不得好译文,所幸经过修改改之后,那些拗口的句子、含混而费解的拙译也算是慢慢往明晰的方向去了。

参考文献:

[1]勒・克莱齐奥.许钧,钱林森,译.沙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周克希,著.译边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5-97.

[3]许渊冲,著.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73-168.

[4]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选编,1983,218-222.

[5]傅雷.翻译经验点滴[N].文艺报,1956(10).

[6]杨绛.失败的经验[N].中国翻译,1986(05).

[7]MARIANNE LEDERER, La traductiond’ aujourd’ hui―le modèle interprétatif.Caen,Lettres modernes Minard,2006:198.

上一篇: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复习中的应用 下一篇:论苏轼诗歌的孤独体验与归依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