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收养的合理性及从属性探析

时间:2022-10-13 01:35:16

跨国收养的合理性及从属性探析

【摘要】跨国收养是为缺乏家庭照顾的儿童创造获得永久家庭机会的一种方法,儿童买卖、被收养儿童背井离乡、国家声誉受损等现象的存在使得很多人对其合理性产生质疑。通过分析《儿童权利公约》和《跨国收养方面保护儿童及合作公约》的相关规定可知,跨国收养具有合理性,但同时应准确理解和贯彻实施跨国收养的从属性。

【关键词】跨国收养 合理性 从属性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关于跨国收养合理性之争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跨国收养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跨国收养中的主要送养国,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西班牙、比利时、荷兰、丹麦、瑞典、挪威、芬兰、爱尔兰、新西兰、澳大利亚、冰岛、新加坡等16个国家建立了跨国收养关系。2011年5月,媒体报道我国湖南邵阳计生部门以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为名,将十余名婴幼儿强行抱走送入邵阳福利院,其中部分婴儿为头胎生育。计生人员向孩子家人收取社会抚养费,对于交不起费用的家庭,将其婴幼儿作为弃婴送往福利院,以收养名义,每名3000元“销往”国外。尽管事件调查后确认在跨国收养过程中没有儿童买卖行为。但该新闻报道后,社会一片哗然,不免让人对跨国收养产生质疑。其实各国有关跨国收养合理性的争论一直存在,争论的核心是儿童。现代收养制度强调保护儿童最大利益,但采用什么方法最能保护缺乏家庭照顾的儿童的最大利益?跨国收养是否是解决无家可归儿童困境的一种可行性方法?将儿童送到其他国家抚养对儿童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人们激烈讨论的问题。

支持跨国收养的观点。跨国收养的支持者认为跨国收养是为缺乏家庭照顾的儿童创造获得永久家庭机会的一种现实而合理的方法。与儿童生活在大街上,或是暂时的寄养,或是生活在福利院里相比,跨国收养为儿童提供了另一种生存的选择。人类需要父母的养育来保证生理、精神和情感上的长期发展。而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在家庭中成长是儿童的基本人权。对于无家可归的儿童而言,很多时候只有跨国收养才能为他们提供成长所需要的家庭。美国哈佛大学法学教授伊丽莎白·巴塞利特是一个跨国收养的倡导者,她认为针对跨国收养的讨论应关注世界上大量儿童的痛苦。她指出,上百万的儿童死于营养不良和各种本不该致命的疾病,更有上百万的儿童生活在大街上或孤儿院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对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使更多的儿童被自己的国家所照顾,但大范围的资源重新排序不可能在短期实现。因此,跨国收养可以在解决儿童问题中扮演一个非常有限的角色。印度高级法院曾指出:“我们不认为跨国收养只能作为最后的选择……与生活在福利院相比,该儿童的福利在外国收养父母照顾下能得到更多保障。”①

反对跨国收养的观点。一些不赞成跨国收养的组织,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英国救助儿童会、国际社会服务社等宣扬应该不惜一切代价让无父母抚育的儿童留在出生国国内,提倡国内收养或其他替代性安置方式,如支持贫穷的生父母、寄养等。而跨国收养则被认为是对人权的侵犯,剥夺了儿童与生俱来的传承权。收养是充满人类情感的行为,反对将儿童从他原本的国家带走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有人将儿童看作是国家的财产,当儿童被带走时自然会产生怀疑和反感的情绪。目前,反对跨国收养行为的理由主要有:跨国收养会引发儿童买卖等行为;跨国收养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行为;与家人和家乡分离会造成儿童的心理痛苦;对送养国的国际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跨国收养的确存在不可改变的弱点。但从儿童利益角度出发,跨国收养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分析上述四个反对跨国收养的理由,笔者认为跨国收养中存在的问题是可以避免或应给予理解的。首先,儿童买卖并不是产生于跨国收养行为之中,即使跨国收养中可能出现儿童买卖等违法行为,但人们应该做的是通过完善立法来规范收养行为,打击买卖儿童的犯罪行为,而不是否定跨国收养的合理性。其次,跨国收养并不是帝国主义行为。这种观点的产生源于人们将儿童看作是一个国家的财产,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度量跨国收养,而不是从儿童利益角度出发。再者,跨国收养确实会造成儿童远离家乡和家人。但跨国收养作为国内收养的替代方式已被各国所接受。事实上,被跨国收养的儿童都是在本国无法受到家庭照顾的,而缺乏家庭温暖对儿童造成的身体和心理的伤害更为严重。有研究记录表明,即使是条件较好的福利院也会对儿童产生终生的创伤。跨国收养反对者提倡的寄养也并非一种有效方式,因为多数送养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根本无法建立起完善的、永久的国内寄养系统。最后,认为一个国家将本国的儿童送到外国进行收养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会对国家声誉造成不良影响,这是收养应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观点。事实上,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存在已久,当儿童确已无法在本国获得良好照顾时,国家应以儿童利益为首要考虑,正确对待跨国收养是明智之举。

尽管反对跨国收养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不能否认,跨国收养在世界范围内为需要照顾的儿童寻找永久的家庭,其作为一种解决无家可归儿童问题的有效方法将长期存在。目前关于儿童保护方面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际公约—1990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1993年海牙《跨国收养方面保护儿童及合作公约》(简称《海牙收养公约》)均对跨国收养的合理性给予了肯定。《儿童权利公约》第二十一条b款规定:确认如果儿童不能安置于寄养或收养家庭,或不能以任何适当的方式在儿童原籍国加以照料,跨国收养可视为照料儿童的一个替代办法。《海牙收养公约》前言部分指出,“每一国家应采取适当措施以使儿童能够持续地得到其出生家庭的照顾,并将此作为优先考虑事项。认识到跨国收养可为在其原住国不能找到适当家庭的儿童提供永久家庭的优势,确认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跨国收养的实施符合儿童最佳利益。”这些规定为跨国收养的合理性提供了法律依据。

跨国收养的从属性

从上述两个公约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虽然国际社会认可跨国收养是照料无家可归儿童的一种可行性方法。但实施跨国收养应以儿童不能以任何适当形式在原住国获得照料为前提,即跨国收养具有从属性。《儿童权利公约》第二十一条规定:凡承认和许可收养制度的国家应确保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海牙收养公约》前言同样规定:确保跨国收养的实施符合儿童最佳利益并尊重其基本权利。可见,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已成为现代收养制度的首要基本原则。跨国收养的从属性正是在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指导下产生的。以被收养儿童利益为中心,收养应考虑维护儿童的社会与文化环境的一致性,这就要求无家可归的儿童应首先尽可能地获得原住国的照顾,只有原住国无法采用适当方法照顾儿童时才可实施跨国收养。

对于原住国不为儿童提供永久家庭的寄养或将儿童安置在社会福利机构中抚养等方法是否一定优先于跨国收养?这一问题曾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争论。从《儿童权利公约》和《海牙收养公约》的规定来看,国内寄养或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等方法是优先于跨国收养的。《海牙收养公约》第四条规定:原住国的主管机关只有在确认符合下列条件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本公约范围内的收养:(一)确认该儿童适于被收养;(二)在充分考虑了在原住国内安置该儿童的可能性后,确认跨国收养符合儿童的最佳利益。这一规定没有明确原住国国内安置儿童的方法包括哪些,但从规定本身来看,公约强调的是“原住国内安置该儿童的可能性”而不是“原住国国内家庭安置的可能性”。因此,不为儿童提供永久家庭照顾的方法也应包括其中。《儿童权利公约》第二十一条b款规定:确认如果儿童不能安置于寄养或收养家庭,或不能以任何适当的方式在儿童原籍国加以照料,跨国收养可视为照料儿童的一个替代办法。这一规定则直接表明儿童原住国寄养等一切适当照料儿童的方法均优先于跨国收养。故此,目前国际上保护儿童方法的顺序是:第一,儿童生活在出生家庭中;第二,儿童被国内家庭收养;第三,儿童被原住国安排寄养或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第四,儿童被跨国收养。

结语

通过对《儿童权利公约》和《海牙收养公约》相关规定的分析可以得出,跨国收养具有合理性及从属性。但在跨国收养实践中,在肯定跨国收养合理性的基础上,如何准确理解和贯彻实施其从属性是一难题,经常令儿童原住国和收养国困惑不已。中国是跨国收养中的主要送养国,于1991年和2005年先后批准了《儿童权利公约》和《海牙收养公约》。作为被收养儿童的原住国,中国谨慎严格地遵守跨国收养的从属性是十分必要的。但事实证明,我国历来对跨国收养的从属性并未加以重视,国内优先安置儿童的实践工作及相关立法均不完善。这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对跨国收养的从属性和国内优先安置儿童的措施长期不加以重视,难免会损害我国儿童利益而遭到国人甚至国际社会的抨击和谴责。

(作者为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伊丽莎白·巴塞利特:“从人权角度看跨国收养”,《社会福利》,2010年第11期,第26页。

上一篇:对孔、孟“礼乐”思想之思辨 下一篇:试论高校教育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