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怎样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

时间:2022-10-13 12:07:38

谈怎样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

摘要: 数学也是一种语言,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也需要数学阅读。数学阅读最基本的是从阅读数学课本开始,本文结合学科特点阐述了阅读数学书的方法。学生必须明确阅读的内容,确定阅读的目标,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指明了方向。阅读要做到勤思多想,只读不思考是无效劳动,数学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阅读与直观演示相结合,这样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阅读要抓住关键字词,细细品味,重点理解,反复琢磨,体会含义。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会明显增强,数学素质会随着提高。

关键词: 指导;阅读;课本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227-0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显示出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魅力,而数学上的阅读,则很少被列入议事日程,更谈不上重视。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我更新观念,改变意识,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开始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数学教科书这一重要的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一 明确阅读的内容

数学书里多数是算式,插图,学生读起来枯燥无味,难懂,不情愿,也不知怎么读。我们应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明白读什么,怎么读,防止学生乱读一气,收效甚微。首先引导学生读课题,教师应注重课题的板书,引导学生齐读课题,这样学生能够提纲挈领地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明确将要学习什么,为下一步的探究学习做到心中有数,甚至还能联想到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学生读完课题之后不仅知道了本节重点学习“千米”这个长度单位,还联想到了与千米有关的好多问题。如:1千米有多长?千米与米有什么关系?在生活中那些地方会用到千米这个单位呢等等。如果不给学生读课题的机会,学生会想到这么多问题吗?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中,一节课结束了,总结时,竟然有些学生不知今天学了什么内容,甚至连课题都报不上来,更谈不上把本节所学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其次,读过程,包括插图,例题,读时按教材的编排顺序,充分利用插图的形象性,结合实际问题,读懂知识的形成过程,分清算理、概念的由来。最后读练习题的设计,了解设计意图,明确要求,分清侧重考查了哪些知识点。

二 掌握阅读的方法

没有好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做任何事情都将收效甚微。在数学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逐步形成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数学书的能力。

1.阅读要做到勤思多想。只读不思是徒劳,数学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读过例题之后,学生知道了有余数的除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什么叫余数。如果只有阅读没有思考,学生只从表面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那么只会模仿,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会灵活运用,不会创造。所以阅读时应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称它为余数?有了这个问题,学生会进一步结合具体分的过程,理解在平均分时,不够一份,剩余的数才是余数,也为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奠定了基础。在阅读有余数的除法时,想一想,商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例题中只能商4,其它数行吗?余数是怎么求出来的?学生会围绕这些问题,结合操作的过程,联系竖式进一步分析有余数除法的算理,这样学生不仅能正确掌握试商的方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甚至还能想到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样阅读与思考紧密结合,学生不仅会模仿,而且能深刻理解新知,并会创造性地运用新知。

2.阅读与直观演示相结合。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性思维向抽象性思维过渡阶段。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阅读时若与直观演示相结合,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借助于学具主动建构,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通过阅读学生知道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是它的表面积。如果再借助于生活中长方体的物品,看一看,摸一摸,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会产生一个更深刻的表象,加深学生对表面积含义的理解,即便是不规则的立体图形,他也知道表面积指的哪些部分。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通过阅读例题学生能够理解计算表面积的一种方法,若把阅读与直观演示相结合,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长乘宽、长乘高、宽乘高分别计算的哪些面的面积,根据长方体面的特点,很容易发现另一种简便方法,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以后解决有关长方体表面积的问题时,学生会自觉想到它的模型,把方法与实际问题相对应,达到活学活用,学生就不会死套公式脱离实际问题。再如,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125页第7题,

学生读完题目之后,空间观念强的学生能想到计算方法。我发现多数学生束手无策,所以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准备的材料,动手操作一下,这样一来在教材上显示不出来的部分,学生借助直观演示,仔细一看,一目了然,很快选择有用的数据,找到了方法,解决了问题,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阅读要抓住关键字词。

数学语言的严密性,要求我们阅读时必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能凭感觉随意读,造成知识上的错误。阅读时抓住关键字词 ,细细品味,重点理解,反复琢磨,体会含义。如教学“几分之一”的含义时,1/2的含义课本上的叙述是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1/2。学生可能受平时说话随意性的影响,学生读时总是容易把平均分成读成分成,这样一读1/2的含义完全错了,没有平均分就无法谈分数的含义。所以学生反复阅读之后,我指导学生划出你认为应该强调指出的词。学生划出了“平均分”、“每份”、“它的”,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法,平均分能够保证每份的大小一样,每份指其中的一份,它的1/2是指这块月饼的1/2,最后让学生再试读,看学生是否通过读的语气突出了对这些字词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对1/2的含义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为下一步探究其它几分之一的分数打下了基础,在表述分数的意义时不会再犯上述错误,突出了数学语言的严密性。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9页第4题,

这道题中有一个字很重要,那就是“矮”。学生读完题后,简单认为矮就是少,直接确定为减法,没有把“矮”字放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结合直观图示分析,谁比谁矮,认真确定解法,而草率行事,造成解题错误。这足以说明学生读题不认真,只理解表面意义,没有深刻理解在特定的环境里该字表示谁比谁矮。所以阅读时,关键字词一定要重视,仔细阅读,认真分析,千万不能误解其意,否则一字之差,方法背道而驰。

参考文献

[1]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2] 《小学青年教师》

[3] 《小学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情景教学模式 下一篇:给学生一双“生活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