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

时间:2022-10-13 11:24:08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共收治的70例MHD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7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Vmax)及斑块等进行检测,计算阻力指数(RI),并结合患者的粥样斑块、有无糖尿病等具体情况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动脉粥样硬化; 因素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AS)及患相关疾病的概率要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动脉粥样硬化不但会发生结构上的变化,还能引起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故颈动脉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1]。本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70例MHD患者及70健康者进行检测,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共收治的70例MHD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7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22~80岁,平均(52.5±7.6)岁;透析时间7个月~10年,平均透析时间(3.3±0.6)年。所有患者均定期进行血液透析,2~3次/周,4 h/次;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23例,糖尿病肾病26例,高血压肾病6例,狼疮性肾炎3例,梗阻性肾病6例,慢性间质性肾病3例,多囊肾病3例。对照组中,男36例,女34例,年龄24~80岁,平均(52.2±7.4)岁。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以患者的透析病程为依据[2],可将观察组患者分为≥5年组30例和

1.2.2 检测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检测。受检者取仰卧位,自其颈根部开始往上对其双侧颈动脉进行逐段检测,测量出长轴后壁内膜与中膜外的垂直距离。每侧测定3次,取平均值即为IMT,并注意记录好颈动脉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分别是收缩期的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的最小血流速度、是否存在斑块等,并计算出阻力系数。

1.3 判断标准 IMT≥1.0 mm为增厚;纵轴与图像发现同一部位突向管腔的局灶性动脉壁比相邻区域的IMT起码增厚50%,表示存在粥样斑块;(Vmax-Vmin)/Vmax=RI[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血液透析患者的IMT明显增厚,RI也明显增高,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透析病程≥5年组与

2.3 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症组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与非糖尿组比较,糖尿病组的IMT增厚,Vmax、Vmin降低,斑块检出率也较高(P0.05);去除年龄后,Vmax、Vmin及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

2.4 粥样斑块阳性组与阴性组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与粥样斑块阴性组比较,粥样斑块阳性组的年龄较高,IMT增厚,Vmax、Vmin降低,RI升高,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MHD患者发生AS性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其死亡的最主要原因[5-8]。因此,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对于MHD患者防治AS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MHD患者的IMT明显增厚,斑块的检出率也较高,故可见AS已较明显。血液动力学的指标Vmax、Vmin降低,则表示患者的AS已造成了功能或结构的改变。此外,慢性肾病患者的脂质紊乱、高血压、慢性微炎状态等也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而MHD患者的氧化应激加重、透析不充分、炎症加重等也是引起AS的重要因素[9-12]。

本研究中,病程长的患者其IMT会明显增厚,Vmax、Vmin会降低,斑块检出率也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于MHD本身就是一个特殊人群,一旦出现AS,其颈动脉功能或结构则会发生改变,甚至引起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通过研究发现,MHD患者发生AS与年龄、透析病程、是否患糖尿病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均会加速MHD患者的AS。

参考文献

[1]房向东,秦艳东,涂卫平,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与脂蛋白(A)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50(3):56-59.

[2]徐维才.铁负荷对维持性血透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0,22(7):1208-1209.

[3]郭美华,皮小陵,徐琴芳,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12,11(6):318-320.

[4]潘新珍,王碧飞,祝胜朗,等.超声检测血透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3):9-10.

[5]章旭,曹娟,王国华,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12(10):886-888.

[6]潘金林,吴耀俊,王坚,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3):65-69.

[7]李银辉,夏春燕,张小东,等.血液透析患者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16):64-65.

[8]郑强,尉冬英,夏映萍,等.维持性血液透析低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西部医学,2010,22(2):228-229.

[9]许进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7):14-16.

[10]王晓鸿,吕宝军,熊重祥,等.血液透析患者血浆FGF2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12(4):321-322.

[11]王玲,王静,张春梅,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功能损害及颈动脉硬化的相关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0,44(4):378-380.

[12]于敏,原新茹,王姣,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微炎症与营养不良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9):2947-2949.

[13]吴道诩,徐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31):5666-5672.

[14]张海燕,梁伟,杨铁城,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及氧化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5):2904-2906.

[15]杨成宇.超声检测内脏脂肪厚度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关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6):412-413.

[16]胡杨青,颜伟健,周巧玲.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与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血液净化,2010,19(12):672-674.

(收稿日期:2013-09-22) (本文编辑:欧丽)

上一篇:血管抑素基因治疗Lewis肺癌移植瘤小鼠的实验研... 下一篇: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发病情况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