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红楼梦》第42回钗黛关系

时间:2022-10-13 11:07:09

分析《红楼梦》第42回钗黛关系

作者简介:刘雨茜(1991―),女,汉族,安徽省芜湖市人,学士学位,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红楼梦》第42回分析,把握本回的重点针对兰言解疑痴和钗黛关系的分析了解钗黛关系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地深刻内涵。

关键词:钗黛关系 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本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痴”是解开《红楼梦》中钗黛关系的关键章节之一。众所周知,钗黛“对立”和“合一”,是红学界争而未决,久成公案的一个重大话题。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人民一直为此争执不休。据说,历史上的“拥林派”和“拥薛派”甚至可以闹到“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以至于“誓不共谈红楼”的程度。从两赋论而言,宝玉的一半是宝钗,另一半是黛玉;宝钗占一个宝字,黛玉占一个玉字;宝为贵,玉为坚。宝玉失去钗黛任何一半,自身就不存在。钗黛既是对立,又是统一,“二人一体”矣(脂评)。王昆仑以为作者写出了钗黛两种完全背驰的性格类型:“宝钗在做人,黛玉在作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现实,黛玉沉湎于意境;宝钗有计划的适应社会的法则,黛玉任自然的表现自己的性灵;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家庭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感情。”王先生比较客观的评价了这两个形象的存在价值。

“兰言解凝痴”宝钗深知黛玉内心所藏,向黛玉推心置腹,倾吐“兰言”,钗黛虽属两种对立的思想体系,但钗黛无一言、一事、一处是属于互相戕害的矛盾,二人都是相辅相成的。对钗黛关系,脂曰:“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是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谁谓诗书解误人,豪华相尚是天真。见得古人原立意,不正心身总莫论。”脂砚斋对后人所言,或作品中借写历史而教世之言。

在第四十二回文中:宝钗把黛玉叫到蘅芜院。宝钗对黛玉说:“你跪下,我要审你。”脂曰:“严整。”是向读者示意宝钗问黛玉之事的重大、严重性。所以用“跪”、“审”二字。

黛玉在牙牌酒令中分别引用了《西厢记》、《牡丹亭》中:“良辰美景奈何天”和“纱窗也没有红娘报”两句,此处黛玉借前情点出大观园如此一个人间美景,不能被世人所理解,心中感到无可奈何的凄楚。宝钗向黛玉倾吐兰言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儿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的。”其实,此标题本身就是对宝钗人物赞誉。宝钗这段口吐“兰言”,不做任何伪装的在人面前显现自己是一个叛逆者――但她的“淘气、够人缠、怕看正经书、偷看、打、骂、烧、丢”等等,却隐藏了作者的观点,隐藏了宝钗说教宝玉的世界观。

对宝钗看书的结论:“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抹那些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这是宝钗第二次指出看杂书的厉害。第一次,宝钗用《水浒传》中人物形象教育宝玉,使宝玉犹如“参禅”。说宝玉如果存了这个念头,移了性就不可救了,这次又指出。由此可见宝钗从小看杂书的危害。

接下来宝钗说:“咱们女孩家不认得字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的事才是……。”针对这段内容李希凡先生将之视为宝钗“出身贵族的家规和她崇奉的道德规范……渗透了她的灵魂”,并悟出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理。又有人说宝钗的这段话体现了圣人之言。作品中“女孩”、“女儿”,代表事物的真善美的一面,宝钗把自己和黛玉称为“女孩”,故此处“男人”指与“女孩”相对的社会中的腐朽之辈的贾琏、贾瑞等。这些人读书后成为国家官僚,却做着种种徇私枉法、中饱私囊的事。宝钗这段论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最尖锐的批判。对此段脂曰:“作者一片苦心,代佛说法,代圣讲道,看书者不可轻忽。”又说:“读书明理,治民辅国能有几人?”

文中:“就连作诗写字等,远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脂曰:“男人分内究竟何事?”看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封建思想毒害人心。在本回末钗黛玩笑时,黛玉说:“好姐姐,饶了我罢!颦儿年纪小,只知说,不知道轻重,做姐姐的教导我。……宝玉在旁看着,只觉更好看。”这是对“兰言解疑痴”的结论,对钗黛关系在《红楼梦》第49回中:“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可以看出钗黛关系的转折。

林黛玉、薛宝钗她们美丽、聪明、高贵、灵性,从这些方面来说,钗袋是共同的、难分轩轾的。作者在写钗黛,也已经透露了人们在宝钗的“鲜艳妩媚”与黛玉的“婀娜风流”之间选择的困惑,所以曹雪芹在文中塑造了秦可卿这一人物。她有着倾城之美貌,乳名兼美,“鲜艳妩媚,似那宝钗,风流婀娜,又如黛玉”。可以说她综合了宝钗、黛玉的美丽,同时又不似宝钗之“冷香”,也非黛玉般孤傲。她的美是一种柔弱而自然的美,是以封建社会的审美标准塑造出来的艺术的美。在外形上,她与贾府中的两个女儿相似:一个是黛玉,另一个是香菱。黛玉是一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天仙的容貌中带有一种楚楚动人的病态,是一个弱不禁风的“病西施”。文中描写黛玉是“风流婉转”,而形容可卿亦是“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可以看出作者在秦可卿身上寄予的理想。钗黛之间也有差异。情感与理智、率性与高度的自我控制、热烈与冷静、献身与自保等这是长久以来吸引读者的注意的重要原因。《红楼梦》中的宝钗、黛玉,抒发作者的感情,对女性理想的悲悼。宝钗黛玉之间的疏离、对立、友爱正是体现作者内心的挣扎、矛盾和痛苦。

在《红楼梦》一书中,钗黛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而微妙的。但一直以来,人们常常用单一化的解读来确定二人的关系,习惯的认为宝钗黛玉二人,“一个是红脸,一个是白脸;一个倒霉,一个害人,二人从来都是势不两立的”(周汝昌语)。若以这种观点来品读《红楼梦》,的确有很多不通的地方,在42回中,在宝钗对黛玉的兰言中怎么能解读出宝钗的虚伪与可恶呢?林黛玉看《西厢记》时萌发的对美好爱情追求的意识,其实宝钗也已经经历过,而且她自己也读过《西厢记》 、《牡丹亭》这类“禁书”,不然她怎么听出黛玉所说的诗词是出自何处呢?但她的意识早已被虚伪的家族所压制,什么“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可见当时是闹出了不少的风波。然而宝钗在家中被压制的真性情,却在遇见黛玉之后复活了。她从黛玉身上看到了自己所想追求的而又不能追求的真实,但是黛玉有何尝不是羡慕她的亲和力十足连小丫头都愿意和宝钗玩呢?所以与其说黛玉宝钗是对立的,不如说他们是天涯沦落人心中各取对方之好,以补自身的遗憾。以慰自心失落,实为是有相成之美。

在42回之前,黛玉对宝钗的态度总是尖酸刻薄。通过本回和第45回的相互了解,钗黛的关系由对立转为和谐,在此之后黛玉的小性话也绝迹了。两人的关系逐渐缓和,相互了解相互关心。虽然两人都喜欢宝玉,但宝钗为了避嫌始终和宝玉保持一定的距离。有时候宝钗甚至为了黛玉而远宝玉,从这些可以看出宝钗温厚大度。她深知待遇的性格是敏感多疑的,所以也不故意锋芒毕露地和黛玉一争高下。有时候宝钗甚至还现身说法的教导黛玉,黛玉对此更是心服口服。所以在《红楼梦》中,两者的关系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从而使两者的形象更加丰满。钗黛都是曹雪芹倾注了极大爱心的少女。她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而二人的所长相加则是作者笔下的理想中的少女。所以钗黛合一既反映了曹雪芹的愿望也是读者所心之向往的。

上一篇:本模块知识网络Module 6 Animals in Danger 下一篇:尼采《不合时宜的考察》给当今时代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