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旅游品牌塑造原则探析

时间:2022-10-13 07:23:49

会展旅游品牌塑造原则探析

提要作为新兴的旅游产品,会展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业重要的客源市场和争相竞争的目标市场。而未来会展旅游市场的竞争将更多地表现为品牌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就要走品牌的道路。本文利用品牌一般理论,在对会展旅游定义的基础上,阐述了会展旅游品牌的定义、特征、意义及塑造原则,希望能为会展旅游品牌实践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会展旅游;会展旅游品牌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文化产业及旅游产品形式,已成为国内许多城市大力发展的方向。但目前国内学术理论界有关会展旅游、会展旅游品牌的研究尚不系统,概念仍不明确,基本理论还需深入。笔者以会展旅游品牌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从1990年到2008年4月为止,只有相关文章26篇,且许多研究文献只把会展旅游品牌建设作为发展会展旅游的一个策略,没有对会展旅游品牌理论进行系统分析,对会展旅游品牌建设的实际指导作用不大。本文尝试对会展旅游、会展旅游品牌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对会展旅游品牌的特征、意义及塑造原则进行初步理论探讨。

一、会展旅游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一)会展旅游的概念。要说明会展旅游品牌,首先必须弄清楚会展旅游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对此看法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类观点:第一类是广义定义,参照国际上的标准MICE,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服务形式,包括举办各种专业会议、博览交易活动、文化体育盛事、科技交流、奖励旅游等,如周春发;第二类是对会展旅游的内涵持有疑义,认为国外的定义包含过于宽泛,如许峰等;第三类是对会展旅游与会展业、会展产业、会展经济等概念未加区分,如朱承蓉等。本文认为,会展旅游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举办会展活动,吸引人们前来会展活动举办地进行经贸洽谈、文化交流并同时附带游览当地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会展活动是会展旅游的核心,其表现形式包括了会议、展览、博览会、交易会、节庆活动等。旅游活动可发生在会展活动前、中、后三个不同阶段。

首先,会展旅游并不等于举办会展活动。虽然会展旅游的核心是会展活动,它吸引着与会者、展参者和观展者来到会展活动的举办地。但是,只有依托举办地的旅游资源,将参展者和观展者转换成旅游者,实现会展和旅游者两个不同产业之间的联姻,才能最终形成会展旅游。简单地讲,就是会展旅游者一定是参会(展)者,而参会(展)者不一定都是旅游者。会展旅游者是旅游者中的一部分,是旅游行为中的一类,是与会展相关的旅游者。

其次,现代意义的会展,已经完全不是孤立的会议或会展。其一,会议和展览虽然内涵不同,但相容相通,会中有展,展中有会,只是起的具体作用不同。其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会展活动都与各种节日庆典和赛事活动交织在一起,提高整体吸引力。如,一次大型的会议或展览,通常由一系列的庆典仪式和文化活动组成,文艺表演和各种比赛交织其中。很多节庆活动也开始在节日期间组织专业性的会展来提高层次,举办相应的展览来表现其主题。在实践中,著名的会展旅游品牌――西湖之旅的核心部分杭州西湖博览会是一个由数目众多的各种展览、会议和活动组成的庞大会展体系。因此,会展已不是单纯的会议和会展,而是会议、展览、节庆穿插的综合体。

再次,奖励旅游、体育旅游不应包含在会展旅游之内。奖励旅游是指企业为表达对优秀员工的突出成绩或表现的肯定所给予的物质性奖励的一种方式,也是企业为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加强团队建设,进而促进业务发展、塑造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奖励旅游形式多种多样,一般以参观游览、休闲度假为主,还附带有公司年会、颁奖典礼、主题宴会等总结表彰性质的会议等。尽管奖励旅游中通常也包括会议的召开,但由于会议并不是奖励旅游的主题内容,所以奖励旅游不属于会展旅游。而体育旅游是以体育旅游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他们在活动的动机、内容、特征等方面与会展旅游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同样不属于会展旅游。

(二)会展旅游品牌的概念。要理解会展旅游品牌还需要了解品牌的一般含义。品牌的代表性定义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符号说。营销大师Philip Kotler的定义为:品牌是一个名称、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识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第二种是综合说。世界著名广告大师奥格威对品牌的定义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的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广告风格的无形组合;品牌同时也因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第三种是关系说。认为品牌是消费者如何感受一个产品,它代表消费者在其生活中对产品与服务的感受而滋生的信任、相关性与意义的总和。这种定义主要是从消费者角度来考虑,品牌的认可最终是由消费者来决定。第四种是资源说。这种定义主要是从品牌价值来考虑,认为品牌资产是一种超越生产、商品及有形资产以外的价值。综上所述,品牌是一种综合体现产品(服务)核心价值的符号、标志,它的实质是维系产品(服务)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品牌对品牌拥有者来讲是一种资源。

根据会展旅游的定义和品牌的一般含义,笔者认为会展旅游品牌是会展旅游经营者在其产品及服务上确立的代表其产品及服务形象的名称、标记或符号,或是它们的相互组合,使之区别于竞争对手。具体来说,会展旅游品牌是建立在地方旅游资源相对优势和独特性的基础上,是由具有该地区特色的会展形成的精粹,是品牌会展与其他优质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从层次和表现形式上看,包括了会展旅游地品牌、会展旅游企业品牌、会展旅游产品品牌三种。其中会展旅游地品牌是公共品牌,不为某一特定的会展旅游企业所有,而是为某地区政府和所有的会展旅游企业所共享。由于具体会展旅游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一般不能或不愿直接为会展旅游地品牌的培育投入资金和人力,故政府是会展旅游地品牌创建和管理的重要主体,但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是旅游地品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动力,因此也是会展旅游地品牌创建和管理的主体。会展旅游企业品牌是会展旅游企业拥有的品牌,而会展旅游产品品牌则是会展旅游企业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们的经营主体都是会展旅游企业。

二、会展旅游品牌的特征

与非旅游品牌及其他旅游品牌相比,会展旅游品牌具有自身的明显特征,主要有:

(一)地域性。会展旅游品牌是在会展举办地形成的,与其他区域相比,在自然背景、历史文脉、旅游资源、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如,北京――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其会展旅游即以政府性会议居多,集中了全国各类政治学术会议的50%,“红色会议”是北京会展旅游品牌的重中之重。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一半落户上海,经济迅速发展,国际性会议展览众多,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和即将举办的2010年世博会等品牌会展,影响深远。

(二)文化性。会展旅游地品牌构成要素中最具竞争力、冲击力、生命力的部分是文化底蕴,具有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是最具吸引力并且让人难以忘怀的。一个城市只有保持它所固有的特色,在历史和文化的传统上不断塑造和美化自己,才会具有真正的、永恒的魅力。以广州为例,自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建筑番禺城2000多年以来,广州城的中心一直未变,这种城市历史的延续性在全国城市中都是罕见的。所以,一些专家指出,改革开放给广州这座古城带来了勃勃生机,用“不老的广州”来形容它最为贴切,它既有千年的悠久历史,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也正是由于这种古老与现代的融合,每年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来此领略独特的岭南文化。

(三)层次性。会展旅游品牌要实现高标准、高起点的发展,会展旅游地必须有明确的品牌定位,进而以此为基础,通过会展旅游品牌企业创建和推广具体的会展旅游产品品牌来支持会展旅游地的品牌。如,亚洲著名会展地新加坡,在2004年推出了“非常新加坡”的会展旅游地品牌,并通过推出“商界精英汇聚新加坡Make it Singapore”活动很好地推动了其品牌的发展。

(四)整体性。会展旅游品牌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一个由会展旅游地品牌、品牌会展、旅游资源组成的复杂的、有序的动态系统,是多方面的综合体。整体性是对会展旅游地多种资源的整合与提炼,从而凝聚成会展旅游品牌的独特内容和表现形式。

三、塑造会展旅游品牌的意义

(一)提升会展旅游地知名度,树立良好形象。旅游是一种以无形产品为主的购买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往往成为促进旅游者购买的关键影响因素。会展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会展,举办时的轰动效应通过现代传媒记忆引起公众的关注,甚至在短时间内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这会使举办地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此外,通过会展旅游品牌的建设,还可以优化旅游环境,改善会展旅游接待设施,提高服务水准,使会展地在游客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如,瑞士达沃斯、法国戛纳、中国博鳌、亚布力、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市,在发展会展旅游之前,或是名不经传的小镇,或只是风景秀美的普通旅游城市,影响面有限,通过会展的举办,名声大噪,蜚声海内外。

(二)提高会展旅游的经济贡献率,让会展旅游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良好的会展旅游品牌带来的旅游住宿、餐饮和消费的经济效益是长远而巨大的。如,2002年杭州推出以西湖博览会为核心的“西湖之旅”会展旅游品牌。据统计,直接参加2002年西博会的人数达到631.7万人次,同比增长4.2%,实现贸易成交额81.59亿元,同比增长10.1%;西博会项目门票收入1,675.39万元,同比增长7.9%;协议外资8.05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引进内资6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7%;“西博之旅”观光团组织国内外游客86,365人次,其中境外游客25,204人次;区(县)市引进内资签约项目60.14亿元。西博会期间,市区商场销售总额同比增长18.7%,餐饮业营业收入增长30.2%,公园景点门票收入增长13.2%,旅游业收入增长55.4%。因此,努力创建会展旅游品牌,开发有特色、高品位、高效益的会展旅游产品,提升会展旅游的规模、档次和服务质量,有助于充分发挥会展旅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使其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增强会展旅游地的核心竞争力,以利于参与市场竞争。由于会展旅游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许多大城市都把会展旅游列入重点发展行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提出要把本市办成“国际会展都市、国际会议中心、中国会展中心城市”的城市已超过30个,会展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如果会展旅游地能根据自身特色优势合理定位、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拓展会展旅游市场、推进市场化、形成自身特色、创造出名牌会展旅游产品,就能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其参与市场竞争,赢得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

四、塑造会展旅游品牌的原则

根据会展旅游品牌的特点、品牌塑造的一般过程以及会展旅游形成的基础,笔者认为会展旅游品牌的塑造需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会展旅游品牌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点就是从不同角度体现着会展旅游地的独特个性,即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因此在塑造会展旅游品牌时要遵循特色性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在会展旅游品牌创建时要充分考虑利用当地特有的区位、文化、会展活动、旅游资源等的特色性,尽量避免与相邻地区产品的雷同,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尤其在具体的会展旅游品牌开发中,要充分挖掘当地文化的典型特征,把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到会展旅游品牌的价值构成中。

(二)系统性原则。系统概念最初是由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在研究生物学时提出的,是指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尽管之后国内外学者均提出了自己的定义,但有三项是普遍、本质的:一是系统的整体性;二是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要素组成;三是系统受环境影响和干扰,与环境相互发生作用。任何品牌的创建和发展也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准确进行主题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创造特色,同时还要注意品牌战略、品牌管理等相关问题。对于会展旅游来说,会展旅游地的发展现状分析是前提;会展旅游发展潜力、会展品牌发展现状分析是会展旅游地品牌定位和会展旅游具体品牌建设的依据;相关会展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会展旅游品牌发展的基础;会展旅游发展软硬环境的改进和完善是会展旅游品牌健康发展的保障。

(三)互动性原则。作为会展旅游形成的基础,会展业和旅游业之间有着一种天然耦合的关系,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互动。旅游业是会展业的条件相关产业,会展业是旅游业的动力相关产业;没有会展就没有会展旅游,没有旅游业也无法开展会展活动,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因此,只有当会展与旅游充分地互动、有机地结合,才可真正形成会展旅游这一新的旅游形式。同样,也只有当优秀的旅游资源和知名的品牌会展相结合,才会产生共振效应,使旅游与会展的潜力得以完全释放,最终产生会展旅游品牌。因此,在创建会展旅游品牌的一开始,就要考虑到会展与旅游的互动,让旅游企业也能加入到会展活动的策划、宣传、接待工作之中,使会展与旅游真正融合。

五、结语

通过对会展旅游定义的界定以及对品牌定义的了解,笔者从品牌的角度对会展旅游品牌的定义做了概括:(1)会展旅游品牌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层次性、整体性特点。(2)会展旅游品牌具有提升会展旅游地知名度,树立良好形象;提高会展旅游的经济贡献率,让会展旅游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增强会展旅游地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的三大意义。(3)塑造会展旅游品牌时要遵循特色性、系统性和互动性原则。但由于会展旅游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课题,难免会存在着缺点和不足,希望会展旅游品牌的理论研究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进步和发展。

(作者单位:1.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春发.国内会展旅游研究进展,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2]许峰.会展旅游的概念内涵与市场开发[J].旅游学刊,2002.4.

[3]朱承蓉.会展与旅游[J].中国(2002)会展旅游研讨会论文资料.

[4]余明阳.品牌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5.

[5]胡小武.传承与升华-城市旅游开发与营销策略[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

[6]肖艳淑.会展旅游项目策划与管理――以西博之旅为例[J].科技信息,2007.24.

[7]唐业芳.会展的旅游性及相关策划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重庆师范大学,2007.4.

[8]冯玮,舒伯阳.关于创建中国会展旅游品牌的思考[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9]何建英.论会展旅游的概念内涵[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上一篇:主题酒店发展战略探析 下一篇:外资并购正负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