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13 03:19:12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贸易大国,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本文主要就我国外贸顺差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为我国外贸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外贸;顺差;贸易;经济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对外贸易是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是各国加速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推进器”,进出口也从原来的逆差转变为顺差,丰厚的外汇储备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定心丸”。当然,随着贸易顺差大量产生,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一、贸易顺差定义解读

所谓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出超”,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顺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贸易活动状况。通常情况下,一国不宜长期大量出现对外贸易顺差,因为此举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例如,美、日两国双边关系市场发生波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长期处于巨额顺差状况。与此同时,大量外汇盈余通常会致使一国市场上本币投放量随之增长,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贸易顺差原因分析

1.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国内需求不足是我国外贸顺差增加的重要因素。广大农民及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偏低,而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费用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居民的消费需求,抑制国内进口增长。同时,由于国内投资增长和制造业产能扩张,国内制造取代了部分进口且大量出口,引发了我国外贸顺差的急剧扩大。

2.世界性的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形成的“发达国家消费、发展中国家加工”的全球贸易格局是导致我国外贸顺差持续扩大的又一重要原因。近年来,发达国家出于比较优势和全球资源的战略考虑,把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向新兴市场国家,而把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留在本国。在我国要素成本低廉和优惠政策吸引下,国外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而我国内需又难以消化决速增长的生产能力,必然导致出口增加,外贸顺差增加。

3.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受近年国内外因素影响,企业和个人出现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媒体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出口企业会尽早收汇、多结汇,进口企业会推迟和减少购汇、付汇,导致国内企业加快出口步伐,延缓进口速度。由于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而资本和金融项目受到严格管制,大量资金通过贸易渠道绕开资本管制套取汇差导致贸易顺差激增,不断加剧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预期。

三、我国应对贸易顺差的策略

1.切实转变观念。要解决我国对外贸易长期持续顺差问题,首先应树立“贸易平衡”的观念。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辨证地认识贸易顺差的利弊。事实上,长期的贸易顺差,会引发人民币升值,导致贸易摩擦加剧从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剧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矛盾。因此,我们要从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水平较低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善于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对外贸易,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今后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制定和修订发展规划、政策和法律法规时都应以实现贸易平衡为出发点,既鼓励出口,也要鼓励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的进口。

2.优化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现阶段,贸易顺差既是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竞争力提高的结果,反过来也侧面说明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还不高的现实。减少贸易顺差,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动进出口结构转型。一方面要“压”,把“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压下来,抑制低附加值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另一方面要“保”,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技术水平,实现出口商品向中高技术加工和较高附加值的集约型方向转变,在带动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分工地位提升的同时,严格按产业政策要求有选择地吸引外资,以减少因产业转移带来的贸易顺差。

3.扩大进口,改善贸易不平衡状况。一是进一步采取措施鼓励部分资源性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关键零部件进口。二是择机增加进口国内短缺、长期以来进口的重要能源和资源性产品,充实国家战略储备,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贸易顺差,缓解与有关国家的贸易摩擦。三是建立和完善进口促进体系,加强对促进进口的金融政策支持,促进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服务,同时积极做好进口信息服务和引导工作。四是全面梳理各种关税和非关税进口措施,进一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放市场,清理妨碍进口的政策措施,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五是加快国内服务业开放步伐,增加服务贸易进口,鼓励居民赴美欧旅游、留学消费。

4.切实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应转向“以质取胜”,从根本上扭转贸易的贫困化增长局面。为此,在继续加强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政府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品牌意识,实现由目前的贴牌加工为主向自有品牌生产、营销为主的转变;要积极推动一般贸易和其他形式贸易的发展,改变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占主要比重的局面;还应鼓励我国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变商品出口为技术出口,缓解贸易顺差。

小结

目前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研究贸易顺差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面对大量贸易顺差产生的新形势,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要高度重视贸易顺差问题带来的外部失衡和内部影响,也要正确认识贸易顺差的客观必然性。只要我们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积极稳妥地处理问题,我国对外贸易就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参考文献:

[1]王晋斌,李南.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的原因、现状及未来展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11).

[2]顾啸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贸易差额影响的实证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06)

[3]余芸春.从资源禀赋角度看我国贸易顺差[J].经济管理,2007(05).

[4]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J].世界经济,2006(03).

上一篇:浅议如何加强企业物资管理工作 下一篇:我国出口贸易与环境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