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时间:2022-10-13 03:14:18

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摘 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大众对文化的需求这一重要问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有力工具。这项工程复杂而巨大,采用系统了解问题、分层分析的方法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各层任务要有明确的定义和边界,各层之间接口要做好,各层的规范化是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 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 数字化表示 资源定位 物理存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兴国”的号角。在网络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信息网络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传播最有效的途径。但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造就了成千上万的文化形式,不同的文化形式千差万别,如何使其信息化,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更方便群众学习和欣赏,更快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依据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河北省文化共享信息资源工程体系结构的研究》,在此方面做了研究。

文化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信息资源泛指人们从事一切与文化活动有关的生产和生活内容的总称;狭义上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指对人们能够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利益的精神文化内容[1]。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文化信息资源的特征应该是精神层面相关的内容,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是人们从事文化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前提准备。历经几千年的人类史的变迁,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变化,数量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甚至一种文化形式因地域、因人员等而产生了多种流派。我们面对如此众多又繁杂的文化形式,对它们进行信息化、数字化表示,进而形成文化信息资源库,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基础。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且巨大的工程,采用系统观看问题、分层分析的方法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基于此,我们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分成了5层的体系结构(图1所示)来分析。

1.文化信息资源的应用面向服务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目的是让优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军营、走进学校、走进企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基层群众“求知识、求富裕、求健康、求快乐”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信息资源是面向普通基层群众的,所以,所有的信息资源应该不是学术的、专业的,而应该是科普的、大众艺术的,且是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前提的。因此在人机界面的设计上一定要醒目、易学、易懂、易会、易激发基层大众对文化资源需求的兴趣。所有这一切应用服务需求都必须基于概念抽象层才能够实现。

2.文化信息资源的概念抽象

千百年来,各种各样的文化层出不穷,要想面向基层群众,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服务需求,就要首先对文化资源进行概念的抽象与分类,尽力做到概念抽象集合群众需求集合。

按文化的行业分:农业的、工业的、商业的、教育的等。

按阶级分:市井的、殿堂的。

按区域分:北方的、南方的或是哪个省份的等。

按出现的历史时间分:古代的、现代的、当代的等。

按表演形式分:流行歌曲、歌剧、戏曲、小品、相声、大鼓等。

按某一艺术形式的流派、悲喜分类,按一般生活知识、科普分类等。

以上仅仅是概念抽象分类的一部分,在当前文化大繁荣时期,文化信息的存在形式还有很多,需要各方面从事文化建设的专家学者提供更加开阔的文化视野,下基层听取对文化需求最为迫切的人民大众的意见,抽象出满足基层群众所需文化信息类别,便于群众的查询和使用。

3.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表示

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表示是指文化信息资源在计算机上的表现,包括存储的文件形式、大小、类别、属性等。要考虑以什么样的结构组织信息,便于上层概念的抽象,便于上层更加有效地组织信息。

4.文化信息资源定位

我国的文化信息资源庞杂而丰富,信息量巨大,联网的分布式存储是最为适合的存储结构,可以给予P2P,也可以给予C/S结构,但信息可能会分布于不同磁盘、不同主机、不同物理位置、不同地域,如何有效地定位信息资源点,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文化信息资源的定位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5.文化信息资源物理存储

我国拥有至少5000年的文明,中华民族的祖先给我们留下数以万计或数以亿计的文化遗产,同时我们还在创造着新的文明,文化资源的信息量将会达到成千上万TB,这是难以想象的,将它们存储于某一磁盘或某几个磁盘是不现实的。文化资源是按地域划分的,具有分散性,最有效的信息组织方法就是分布式的信息组织,各地域的文化由各地域负责组织创建,属于共性的由国家组织创建,但是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不管群众在何时何地,都能够访问他们所需的文化内容。

6.规范化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不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必须众多人员参与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程,是一个内容不断丰富的动态工程,为此在设计时每一层都要有明确的定义,对各层问题的描述需要有统一的格式,即要设计一套统一的语言,在不同人员之间交流、在不同系统之间交流,才能够真正实现信息的共享。

在定义标准时,要考虑到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预留系统动态丰富和增加新内容的余地和裕量,以备系统随时扩充。

参考文献:

[1]baike.省略/view/3288070.htm.

[2]李清茂.基于主题地图技术的旅游文化信息资源组织[D].四川大学,2007.

[3]郭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J].图书馆界,2009,(3):28-3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油画创作中的色彩运用与情感表达之间关系浅论 下一篇: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