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读本》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10-18 01:24:25

高中《语文读本》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摘 要: 《语文读本》作为与教材同步、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学习用书,体现了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程资源由教材文本扩展到课外资源的最新教学理念。但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读本的使用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又没有达到应有的使用效果。在此,作者分析了高中《语文读本》的现状和策略两方面。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读本》 现状 应对策略

针对“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我们需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加大学生情感的熏陶力度,积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努力培养人文批判精神,使学生练就语言表达技巧。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每册都配备了读本,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无疑是件好事,多年来一直倡导的课外阅读一下子变得“有章可循”,让师生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可是,读本在平时学习中该怎样应用呢?教师又怎样引导学生阅读读本呢?很多就是留给学生们课后自己阅读,让它一直隐居课后,教师不闻不问,似乎不够重视,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恐怕也不会自觉地去读;将它搬到课堂上来讲,语文课时也不允许,而且读本毕竟是作为课本的补充教材出现的,在教学中应该有所侧重。

一、现状分析

“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的教科书。但课时有限,课文数量不能多,只凭一套教科书培养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还必须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1]正是在这一目的要求下,专家学者编写了这套高中《语文读本》。但据了解,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如基层教研员、一线教师,往往忽视《语文读本》的作用,甚至忽视《语文读本》的存在。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限于时间的不足,方法的缺乏,条件的欠缺,很少有教师能全面系统地了解《语文读本》的内容,更不用说钻研教学方法了。

1.教师主观上的错误认识

人们普遍认为《语文读本》是在加重语文教师的负担。语文教材安排的课文很多,加之课时有限,而现行的考试和教材本身却无多大直接联系。由于客观存在的教学任务压力,教师要讲深讲透新教材,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正常的备课上。对于读本,有些教师也就是口头上布置学生自己读一读。我所接触到的语文教师就不曾有一个通读过《语文读本》的。上有所行,下有所效,教师对《语文读本》的不重视,迅速感染了学生。

2.学生阅读时间严重缺乏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专门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又由于《语文读本》中大部分文章篇幅较长,且阅读难度较大,不少学生不愿花费时间进行阅读,更有学生将《语文读本》视若无物。开学初,在新鲜感的支配下尚能随手翻翻,随后就将其束之高阁。《语文读本》在具体的学生的学习中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高中的学业负担本身就重,在那么多题海的强压下,要学生有时间去翻阅《语文读本》,确实比较为难学生。农村高中学生尤其不重视阅读,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做题上。

二、对策初探

《语文读本》作为学生身边很好的“课外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写作和鉴赏能力,需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

1.教师的教育观念需更新

教育观念普遍更新是教育奇葩(形式)竞放的基本条件。2000年秋季开始,全国推广使用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本)。新教材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旨归,“在传统语文教科书的基础上,做了三大改革:一是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二是破除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和比较复杂的议论‘三阶段’模式;三是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学生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我认为第三项改革是真正的创新。后者对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思想冲击和对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冲击,力度都将远远超过前者。可以说,这次以改革教材为契机的语文教改能否取得成功,从深层次上看,取决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语文教师能否转变语文教育教学思想;从操作层面来看,则取决于我们能否充分利用好《语文读本》。同时,能否充分意识到利用《语文读本》的重要性,语文读本运用得好坏恰恰是测度一个教师是否已经转变语文教学观念的风向标――在语文教科书内容教学已经占满了法定教学时间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读本》的学习,绝不仅仅是工作态度或者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语文本位的问题。当然不得不提班主任的问题,学校的压力使更多的班主任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看“闲书”,在一些班主任看来,学生看“闲书”是在做无用功。更多的束缚导致学生在阅读上的缺失,更不用说是去翻阅在他们看来不算重要的《语文读本》了。

2.考试形式亟待创新

考试形式大胆创新是教育主干(内容)强劲的根本动因。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语言交际能力。消除僵化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实现,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正是我们的教育阵容向素质方向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近年的江苏高考,也确实把更多的考点放在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上,比如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第一题找错别字,让全江苏省的考生都很吃惊,高中三年的一成不变的拼音训练,完全做了无用功;第四题考鲁迅的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革命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让很多的尤其是理科班的学生完全理不清头绪,考后直后悔自己没有多多阅读。现在的高中生,真真切切地意识到了语文能力的重要性,而这与阅读有很大的关系。这将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我们更愿意学生不沦为考试的机器,而是真正有思想力度的优秀的年轻人。

3.开创“智能型”阅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比较机械,是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教师总是设法把课文的知识系统全部给学生才觉得踏实。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应具有创造性。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阅读教学必须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质疑、思辨,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维分析,真正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主。以高一语文读本为例,摘录与每个单元讲读课文联系紧密的篇章,组织学生课后阅读。课上我以提问研究的方式进行,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配合阅读季羡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韵》,前者写月夜的静态,力求描绘出物境之美,淡淡的喜怒忧愁弥漫在字里行间;后者写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成长动态,重在表现莲荷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作者由此得到的欣慰与希望。同为文学大师,文章风格各有千秋。同学们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还带着愉悦欣赏了美文,净化了思想,陶冶了情操。这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读本・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顾振彪.今秋的高中语文教材什么样.语文建设,2007,(2).

上一篇:新课标下现代诗歌鉴赏技巧与诗歌教学 下一篇:瞄准素质教育需求,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