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与帮助对策

时间:2022-10-12 11:34:49

试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与帮助对策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即毕业生自身的原因,客观因素即来自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原因。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毕业生各方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出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有利的支持性环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对策

收稿日期:2013-09-28

作者简介:尚慧霞(1984-)女,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招生录取分数线不断降低,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令人堪忧。有关部门统计显示,在高职院校每一届的毕业生中总有一部分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而成为毕业生就业中的困难群体。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影响社会安定与和谐的重要因素。如何更好地解决毕业生中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提升对他们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的水平与实效,促进其更好地就业,是摆在学校就业部门和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运用多种可查的资料,包括媒体关于就业问题的报道、近年来企业发回培养单位的毕业生情况反馈资料、学校就业部门关于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也走访了各系部分管理学生就业工作的相关人员和学生一线工作的辅导员老师,收集了大量关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与探讨,以期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产生的原因分析更为切实全面,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帮助与指导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原因分析

目前,各种文献资料中一般将就业困难群体定义[1]为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是由于个人主观因素、心理品质完善程度、社会关系、生活经历、身体条件、所学专业等原因,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不能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据可收集到的资料显示,就业出现困难的大学生最终成为就业困难群体中一员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指的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由于自身因素导致不能就业。

1.毕业生自身素质较低

近年来,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陷入了“有业难就”的怪圈。这说明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和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除了表现为大学生自身专业素质不过硬之外,还体现在许多大学生的敬业意识、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人格品质等许多非专业素质状况与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相差甚远[2],出现就业困难的结构性问题。有些毕业生因强烈的自卑心理,对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参加应聘时没有自信心,不懂得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因而造成求职的失败。更为可惜的是,有毕业生因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被单位淘汰。

2.毕业生就业观念不端正

由于多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与社会接触较少,对社会现实了解不多,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就业地点也多选择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如上海、广州、北京等。而那些二三线城市、边远地区的岗位则很少有人问津。就业困难的毕业生一般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择业期望值过高,不愿做具体、基础性的工作。甚至有些毕业生在家娇生惯养,没有参与竞争的勇气和能力,认为就业应主要依靠父母、学校和老师。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

3.毕业生中的“有业不就”者

这部分毕业生是指依据自身的条件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和机会,而因学生本人或家庭的原因不去就业者。这一部分学生有的是因家庭条件比较富裕,感到没必要出去找工作维持生活,或个人认为学历低而暂时不想就业,打算继续提升学历者。在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不算每年专转本、专接本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大概占1%左右,并且有上升的趋势。

(二)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指的是因为毕业生自身原因以外的因素,主要是和毕业生就业密切相关的学校和社会因素造成的就业困难。

1.学校因素

高职院校的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具有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首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目前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基本是照搬了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和社会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供过于求。其次,部分高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的全程性、系统性、针对性等考虑不足,未能充分重视学生全程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不重视就业岗位开发,致使毕业生在走向社会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再次,高职院校由于起步发展较晚,应对毕业生就业的经验尚显不足,校内的就业服务制度不完善,以致不能给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2.社会因素

目前,我国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自上个世纪末高等教育实施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骤增,大学生数量和市场需求之间矛盾逐渐显现。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3],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随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扩招,在数量上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高职高专毕业生和本科生、研究生相比,社会尊重和认可度处于明显劣势,使得高职毕业生可选择的优质就业岗位机会大大减少。另外,社会上部分地区和用人单位不顾劳动法中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规定,对待求职的毕业生人为地设置一些诸如户籍、学历、性别、地域、身高、容貌、健康等条件的限制,一些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遭受了非正常的歧视。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应对之策

如前所述,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毕业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学校教育管理和社会就业环境的影响。因此,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难题,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不是仅凭毕业生提高自身素质能够解决的,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整顿就业市场的不正之风,也需要作为培养单位的高职院校调整育人的目标和方式,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一)政府层面

政府应致力于建立和完善平等的就业制度,规范市场上供需双方的互相选择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诸如就业歧视、就业偏见等现象。政府应加大对平等就业的宣传力度,通过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逐渐消除高职生就业中的各种歧视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式的就业限制,促进公平就业。政府应加强对各类人才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及时纠正和处理对高职生就业弱势群体的歧视行为,运用各种手段,及时维护他们平等就业的权益[4]。政府可以通过减税等手段,为高职生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还可以通过制定一些激励政策、优惠措施,来鼓励用人单位主动吸纳和扶持高职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

(二)学校层面

1.合理调整专业布局及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等一线工作的人才,其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设置。高职院校应该积极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调配本校的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某些就业比较困难的专业应该进行及时调整。在专业教育中,应当始终贯穿“学以致用”原则,同时通过辅修、自学等形式,拓宽专业教育的覆盖面,帮助学生做好就业的知识、技能储备。

2.建立健全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制度

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就业援助对象进行界定登记,实施动态管理,落实工作责任。对就业困难学生实行一对一的帮扶,从就业单位的寻找、推荐、面试到签约,全程跟踪服务和指导。就业援助工作的责任主体可是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老师,也可以由经过职业指导相关培训的辅导员、班主任等担任。学校还可以发掘资源,让优秀学长、党员、学生干部和就业困难学生进行结对子帮扶。就业部门和各系就业办公室要通过建立常规化的就业咨询服务和不定期的开放日等形式,充分完善就业信息网络渠道,为毕业生顺利就业获得信息上的先机。

3.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应贯穿于大学生的全程在校时间。就业指导工作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重点,帮助学生及早树立理性的就业观。不同的年级,就业指导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在大学一年级,应该普及基本的专业规划理念,进行自我的全面认识和把握;二年级侧重于深化理念,重点学习择业的技巧,通过企业走访、优秀毕业生访谈、企业进校园等形式进行职业认知,建立初步的职业规划愿景;三年级要更多地偏重职场实际操练,引导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职业规划。

(三)毕业生层面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从根本上说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职场的竞争力。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认清就业形势,全面客观地评估自己。同时,还应主动学习,勇于实践,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在求职过程中,应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学会在挫折中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和提高就业自信心。

三、结 语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未来几年内毕业生数量仍会呈上升趋势,就业的形势也将更加严峻,就业困难群体的存在将成为社会的常态。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存在既有自身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因此,在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上各方要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出对毕业生就业的支持性环境,实现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庞荣申,梁瑞敏,陈云尚,等.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视

角下的高校教育缺失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

(3),55-56.

[2] 包蕾,赵振勇.基于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应对策略

研究[J].科学理论,2009,(2):185.

[3] My COS Institute.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

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 李伯枫.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透视及扶植途径[J].现代

企业教育,2007,(8):93-94.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Employment Difficult Group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SHANG Hui-xia

Abstract: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difficult groups are divided into subjective factors and objective factors. Subjective factors that graduates own reasons, objective factors which come from the school and the social reasons;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disadvantaged groups, need to come from the government, school, and graduate form resultant force, the parties jointly build a graduate employment difficult groups in favor of supportive environment, to achieve the smooth employment of difficult group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employment difficulties;countermeasures

上一篇:普通型外语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差异研... 下一篇:军队任职教育对专业教员能力素质的需求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