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22-07-22 04:56:01

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当前,在我国部分地区的某些行业中出现了“民工荒”现象,工厂企业面临“招工难”的境遇;相反,在广大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找不到出路,面临“就业难”的现实困境。这种“两难”并存的现象是在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深入地分析了产生“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破解“两难”问题的对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各地区出现了汹涌的“民工潮”。当前一段时间,沿海的一些城市出现了相反的“民工荒”现象,很多制造型企业招不到足够数量和质量的的工人。这些现象出现的同时,广大的农村地区仍然还有许多剩余劳动力赋闲在家。这种“就业难”和“招工难”现象同时存在,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而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索和探讨。

一、当前“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现实状况

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广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输入沿海大城市,这种井喷使沿海地区的政府和企业深受“民工潮”所带来的困扰。近几年来,沿海大部分城市却出现了招工难的相反问题,导致很多制造型企业由于缺人不能进行生产。新闻媒体大篇幅地报导这一事件,并把这一现象称之为“民工荒”。但是,民工真的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实状况吗?“民工荒”如果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呢?2009年10月底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全国外出务工人员达到9000万人,比上年同期水平增加近400万人,同比增长6.7%,(1)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试问这些增长的劳动力最终的流向是哪里呢?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多数仍然留在农村的务工储备没有出现应有的反应。现实状况是,“招工难”和“就业难”的两难局面同时存在。

我国城市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城镇隐性失业率为20.8%,加上5.2%的城镇在册登记的失业率,失业人口实际数据仍然巨大。更糟糕的情况是,大多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有效转移。在城镇失业率高居不下这一情况存在的同时,城市里不断拥挤着大量无事可做的外出务工人员,这些农民工又与大学生就业人群相交叉,出现更为复杂的局面。

二、“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产生“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1、务工人员薪资普遍较低,企业用工制度不完善。导致“招工难”的最为直接的原因是农民工的薪资低廉。外出务工人员的初衷是想在在城市获得比务农更高的收益。从外出务工人员的层面说,只要在城市劳动取得的收入高于在农村的收入,而城市工人的劳动收入是多少并不会使他们不满意。现实的状况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一直远远超过了城市所能吸收的限度,因此由于供大于求就会存在农民工薪资被压低的不良现象。“打工不如务农”的心理使农民工离开了城市返回农村务农农。低廉的工资缺乏对劳动者产生吸引力,同时劳动条件的社会保障也相对很差是大量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企业用工制度不健全,造成工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大、劳动合同虚设、等等不良现象。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法律和维权权利意识淡漠,况且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现状,企业一般都会采取不利于农民工利益的事情。除此之外,用工单位条件各异,用工制度不完善,侵犯工人权益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在中国目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力量严重不平等情况下,企业无故降低工人工资或恶意拖欠等等已经演化成为大多数企业的恶劣行径。

2、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不断提高。人力资源部的调查数据表明2009年企业雇佣的农民工人数比2008年同期增加17%;国家统计局201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上半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同比增长5.6%。供给的数量级增长平稳但是需求的数量级增长势头不减,导致用工缺口的现象就必然随之而产生了,再供求方面产生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很长一段时间招不到足够的工人来完成生产任务。中国经济近10年来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态势,这些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使得市场对于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度达到日趋增加的趋势。

3、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人口的结构分布极端不合理;二是劳动力在供给的质量方面不符合某些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基本需求。劳动力市场在结构上造成的矛盾是引出当前“两难”局面的关键原因,引出有关专家和学者认为目前表现出来的的“招工难”,主要是指“招有技术的工人难”、“招年轻的工人难”,尤其是“青年的女性工人难”。在经济社会分发展阶段,一方面出现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而另外一方面有许多的企业出现人手短缺的局面,这些都包括技工和熟练工人的严重短缺,特别是在一个经济形态转轨的过渡时期。在中国现当代的劳动力队伍中,缺乏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出现过量,具有一定职业培训经验和初级文化水平的劳动力非常缺乏。

(二)产生“招工难”与“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

1、社会管理体制出现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因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逐渐涌入沿海和内陆的大中城市。由于以往老的户籍制度没有随着经济制度的变革而变革,不具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没有自由就业的权力,在取得薪资的时候,实际上与城市劳动者相比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引出,外出务工人员老在城市劳动取得较低的薪资,原因不在于农村劳动力富于的因素,而在农民工受到了来自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歧视,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最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农民工由于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在维护其劳动权益的时候意识也不高,市场的行为准则和政策措施并未对恶性拖欠农民工薪资的违法行为形成规制。

2、过渡时期出现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经济发展依赖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受到来自西方经济体的挑战。这些挑战还来自于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为关键的是,低廉的薪资给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产生了阻碍。制造型企业的用工成本不断攀升,迫使他们在技术进行升级和在管理上变革,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而转变。

3、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输不畅。在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务工的过程当中,信息的不通畅是困扰他们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中国的社会和行政机构中还没有形成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益性就业服务机构。劳动力市场的的用工信息根本不能及时和充分地传输到农民工的手中,信息传导的通道出现极端不畅的状态,因此而导致多数企业的岗位闲置和剩余劳动力浪费的双重现象。

三、破解“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对策思考

(一)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来调节

“招工难”和“就业难”同时存在的问题不但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薪资相对低廉使得外来务工人员被迫离开企业,而且还可能因为人力资源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供求方面的矛盾或者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最为重要的方法应该就是以市场力量为主,必须紧紧依靠市场的价格杠杆的一般作用。“招工难”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增加了在找工作的时候判断能力,这就逼迫招工的企业提高他们的薪资水平、积极改善其用工的条件。假如企业不能支付不断上升的人力资源的成本,因此这些企业就能通过其他相关的途径来实质性的解决这些重要的问题。制造型企业可以运用“机器代替人力”,通过机械化的方式减少使用工人的数量,或者运用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等方式,还可以运用规模效益的方式来弥补其在企业利润方面所遭受的损失,而利润空间相对较大的企业就可以通过增加工资的方式来以吸引具有一定素质的员工,或者企业还可以通过迁往成本相对低廉的其他地方比如说内地。

(二)积极发挥企业的先导性作用

1、主动转变企业发展方式

企业应当在企业之外所在地的其他地方建立固定的人力资源输送中转站,这样就可以在每年的特定时期能稳定地向企业本部输送一定数量的具有培训资质的工人了。企业同时还可以与所在地方的高等院校展开实质性的合作,利用“企业+高效”的方式来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以致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推动企业的发展进步。

2、充分完善自身用工制度

企业的发展方向应当从关注减少一般劳动力的用工数量的角度出发,尤其是那些具有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应当考虑到这些关键的步骤。企业有关的任何一次制度变革都应该是为了提高他们自身的效益,而通过这些来减少岗位的用工数量的最大收益,例如四川省双流县的蒙娜丽莎制衣有限责任公司,他们通过引用具有先进技术的裁剪式自动送布机,这样就可以导致操作人员数量减少一半,最后还能提高企业的效率,企业所购买的设备必须以提高其自动化的程度,这些都是为了达到减少人员的一项重大举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缓解企业用工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需求。

(三)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

1、有关部门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农民工问题。国家的人力资源部门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大意义。广大的农民外出进行务工,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数不清的财富,同时也为农村增加了许多的工资性的收入,为城乡的发展注入了许多活力,成为国家工业带动农业发展、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同时也可以促进市场的用工导向、农民工的自主择业、企业间竞争机制的正式形成,为了改变存在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开创一条新的道路。真正解决现实中农民工的问题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有战略性的任务。要解决好当前的“农民工”问题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在思想上的指导方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认真解决好涉及农民工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2)

2、有关部门应督促企业完善用工制度,保障工人基本权益。有关劳动部门应当以提高农民工的基本工资待遇,改善他们生活上的基本条件,从制度上来加以保证他们的基本权益。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条件,使那些输出性的劳动力在广大农村地区得到经济发展上的实惠,因而在国内市场里也会逐步扩大。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会发生变革性的调整。有关人力资源部门可以按照《劳动法》的基本规定,应当进一步加强企业用工方面的执法和处罚强度,执法和监督部门对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行为进行最为严厉的处罚,以此来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的合法权益。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在休息、获取加班性报酬以及医疗保障方面等的权益,因而打消外来务工人员的在就业方面的疑虑。

3、积极推动相关劳动和就业制度的改革。企业在在就业制度的变革方面必须逐步建立相对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可以加大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实现城乡在劳动力方面的平就业制度,要实现同工同酬的制度性革新,用工企业的自主性制度来清理,哥部门应当对企业严格使用外来务工人员的行政审批与收费手续,积极完善人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相关部门在改革户籍制度上必须取消农业和非农业在户口上的区分,应当实施用其常住地为条件的户口登记制度。必须逐步并且有条件地解决农民工最为关心的城市安家问题。具有中小城市与小城镇资格的外来务工人员的落户条件;大城市必须认真解决符合当地条件户籍。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改革方面的进展必须尽快制定他们的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等社会保障制度。

4、加大对劳动力的培养投入,提高其素质。当地的有关部门应当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到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属地性质的管理,应当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地接受当地教育的权利。应当在制定城市的发展规划方面、制定促进就业等公共政策方面、在建设教育等公用设施等要素,统筹城乡必须考虑在城市工作而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根本需要,应当积极提高城市在接纳外来务工人员的能力。必须增加政府在公共财政方面的开出,必须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服务体系。

“招工难”和“就业难”问题的同时出现,是目前中国人力资源所面临的所有基础性问题的一般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的必然。“招工难”和“就业难”的双重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各级政府、企业和各级市场力量来共同地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缺一不可,它一定是一个长期而且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复杂过程。

注释:(1)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年鉴2010年[M].北京:统计出版社,2010.(2).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N].人民日报,2006.2.5(1).

参考文献:

(1)王宗敬.“就业难”与“招工难”之我见[J].职业指导,2009(2).

(2)付立然.“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原因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张车伟.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及其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8(3).

(4)张宝兰,郭其友.就业与招工“两难”矛盾解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5(2).

(5)邓凌云.看招工难与就业难现象中的教育[J].经济师,2006(8).

(6)赵捍军,赵亮.试析农民工“两难”并存现象[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7)何建雄.招工难与就业难-农民工现象的两难选择[J].中国民营经济与科技,2006(11).

上一篇:如何提高煤矿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之我见 下一篇: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全过程造价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