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护理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12 11:13:41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护理研究综述

[摘 要]跨文化交际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改进。比如,研究缺乏广度和深度,只局限在语言文化层面的研究,观点过于宏观、针对性不强;理论研究成果较少,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实证研究很少;把跨文化交际学与临床护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结合的跨学科研究不够系统等。目前对中国-东盟的背景下广西等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现状研究很少,均未涉及如何向外籍患者介绍、推广民族中医的理论、方法、药材等内容,对如何培养涉外型中医护理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缺乏理论探讨和实证性的研究。有必要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继承和总结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应进一步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并不断地拓宽研究领域范围;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护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性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护理;综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82-02

一、国外研究现状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主要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1]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研究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学科。

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1959年,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被学术界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60年代,相关跨文化著作陆续出版,如R.T.Oliver的《文化与交际》(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I.Parryd的《人类交际心理》(The Psychology of Human Communication)等。70年代,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时期影响较大的著作有David Hoopes主编出版的 《跨文化交际学读本》(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等。此后,美国很多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70年代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成果是对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定义进行深入的讨论,并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80年代跨文化交际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对外语教学和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90年代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从国内问题转向了国际问题,加强了对美国人、东亚人,特别是中国人的研究。21世纪以来,萨莫瓦尔(Samovar)、波特(Porter)、霍夫斯塔德(Hofstede)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跨文化交际理论,跨文化交际学逐渐形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科学体系,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美学等诸多领域。

随着学科的发展,跨文化交际研究拓展到了护理领域。跨文化护理理论,也称多元文化护理,是由美国护理理论家马德莱娜・莱宁格(Madeleine Leininger)提出的。跨文化护理是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该理论是指护士根据服务对象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了解服务对象的生活方式、道德、信仰、价值取向等信息,向其提供多层次、多系统、高水平、全方位的护理。[3]20世纪中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始研究跨文化护理教育。21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教育的全球化和跨国界的医疗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跨文化护理教育引起了各国护理教育学者的广泛重视,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具备跨文化护理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护理学科发展的趋势,许多国家的护理大学教育中加入了跨文化护理内容。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开始研究跨文化交际学。1982年,许国璋在《现代外语》发表了《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一文,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诞生。[2]1983年,何道宽向国内读者介绍了跨文化交际学,出版著作有《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际》和《比较文化之我见》。20世纪90年代,有关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学术专著影响较大的有:胡文仲的《文化与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王宏印《跨文化传通》、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胡文仲与高一虹的《外语教学与文化》、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等。著作的出版,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1995年,我国召开了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首次将跨文化交际作为主要议题,并成立了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又推出许多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成果,如:2006年出版的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与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2009年出版的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2011年出版的李建军《跨文化交际》等。针对我国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高一虹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中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面,即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并获得文化意识、反思与宽容的态度。[4]刘学惠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一文中,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即知识成分、思维能力、行为能力等。[5]高永晨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中,揭示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指出应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6]代礼胜在《论外语专业学生多元文化认知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认为,教师应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与语境的认知能力,构建的跨文化交际模式应该是动态的、相互适应的。[7]钟华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测量表构建的先导研究》一文中,初步构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测量表,给外语教育领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8]

近几年来,在国际跨文化护理研究的影响下,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范围也逐渐发展到了护理专业领域。石红妮、邱春英等在《护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提出护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与交际失败的危害,具体阐明了护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9]刘伟荣、王俊林等在《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指出,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作用。[10]林锋在《浅谈护生跨文化护理能力培养》中提出,护理教师应首先树立跨文化的护理理念,制订适合本国文化与国情的培养方案,加强学生跨文化护理理念、跨文化实践能力。[11]兰英、刘岚等在《涉外护理专业人才跨文化护理能力的培养》中认为,涉外护理工作的基本素养之一是具备跨文化护理能力,医学院校应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护理临床实践、强化教师专业意识等,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护理能力。[12]周俊海在《护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认为,国际护理人才在发达国家严重短缺,而加强护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符合发展的趋势。[13]随着跨文化护理教育开始列入护理教育课程,我国护理教育工作者对跨文化护理教育的研究,不但丰富了护理教育内容,而且为普及推广跨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护理教育做出了贡献。

三、文献评析

综上所述,多年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改进:例如研究缺乏广度和深度,只局限在语言文化层面的研究,观点过于宏观、针对性不强;理论研究成果较少,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实证研究很少;把跨文化交际学与临床护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结合的跨学科研究不够系统等。目前对中国-东盟的背景下广西等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现状研究很少,均未涉及如何向外籍患者介绍、推广民族中医的理论、方法、药材等内容,对如何培养涉外型中医护理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缺乏理论探讨和实证性的研究。因此,有必要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继承和总结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并不断地拓宽研究领域范围;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护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性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2] 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3] 顾炜编.多元文化与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 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5] 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6] 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7] 代礼胜.2009.论外语专业学生多元文化认知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外国语文(10).

[8] 钟华.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测量表构建的先导研究[J].外语界,2013(6).

[9] 石红妮,邱春英等.护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护理学报,2007(14).

[10] 刘伟荣.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9(4).

[11] 林锋.浅谈护生跨文化护理能力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1(6).

[12] 兰英,刘岚等.涉外护理专业人才跨文化护理能力的培养[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13] 周俊海.护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华夏医学,2014(2).

上一篇:城市园林中花卉植物的养护管理方法 下一篇:不会养孩子的女人不是好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