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与思考:日本广播电视的地震灾害报道

时间:2022-10-12 08:41:10

观察与思考:日本广播电视的地震灾害报道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以及引发的海啸成为日本二战后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员数以万计。

地震灾害突发时的信息备受关注,而海啸警报的播报更是人命关天,分秒必争。广播电视以实时的迅速播报、覆盖广泛、简洁明了、诉求性强等特点在地震灾害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便在新媒体层出不穷的今天,广播电视的作用也都难以替代。

广播电视在地震灾害报道中的作用

据Video Research公司调查,“3・11”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收视率最高的是NHK(日本广播协会)报道向福岛第一核电站机组注水的19日晚7时新闻节目,在关东地区的收视率高达29.8%。NHK方面称,节目开始前5分钟在茨城县北部发生的地震也是拉升收视率的一个原因。18日晚8时55分的“首都圈新闻”也创下25.5%的高收视率。其他许多新闻节目收视率也都超过20%。

野村综合研究所在地震后的3月19日和20日两天通过互联网做了一个关于在震灾信息提供方面所重视的媒体(信息源)的调查,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NHK电视台(80.5%),第二位是商业电视台(56.9%)。之后分别是互联网的门户网站(43.2%)和报纸(36.3%)。这说明网络媒体虽然有很大跃升,但电视在地震灾害报道中仍发挥着巨大作用。数据同时也表明,作为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的NHK通过自己出色的震灾报道赢得了民众的高度认可。

广播电视在灾害发生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报道和防灾减灾两个方面。报道功能在于播报灾害以及灾情方面的信息,防灾减灾功能则体现在向人们发出避险指示、传递家人是否平安的信息、水电气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生活所需各类信息等灾区居民迫切需要的信息。

《日本灾害对策基本法》以及《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都规定,NHK为“指定公共机构”,商业广播电视机构为“指定地方公共机构”,都有义务健全其防灾计划。也就是说,作为新闻报道机构的广播电视此时还要承担防灾减灾机构的作用,必须通过自身的业务为防灾减灾做出贡献。这是使用电波这一国民共有财产的公共机构的一项义务。广播法第6条第2项也规定,广播电视“在灾害发生或者有可能发生时必须进行有利于预防灾害发生或者减轻灾害损失的播报。”这无疑都是缘于对广播电视在这方面具有优越功能的重视。

广播和电视有相似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在灾害报道方面,二者可以承担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而实现互补。从电视的特点来看,它具有逼真的图像,诉求更加强烈,在向外部传递灾情方面以及寻求向灾区提供支援方面效果显著。而广播则由于携带方便,不受停电的影响,节目编排更为自由,可以为听众提供更为细致的信息服务。在向灾区居民避难指示、报告家人是否平安的信息、提供生活信息等方面可以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由此可见,在灾害报道方面,电视属于“外向型”,广播则属于“内向型”。

1964年发生新地震后,广播和电视对这种角色分配进行了首次尝试。当时NHK和当地的商业台使用广播向县内灾区播出,向县外则使用电视进行报道。灾区居民使用半导体收音机获取了很多急需的有用信息,其中尤其受欢迎的是家人平安与否的信息播报。灾害发生后交通、通信瞬间阻断,对每一个人来说最为关心的就是家人和朋友是否平安,这方面的信息也是最渴望立即获取的。NHK广播播出了来新修学旅行的一批小学生平安的信息,引来许多人纷纷在电台前排队等候申请播报自己平安无事、并请家人放心的信息。地震后的一周时间里,NHK与当地的商业电台播出的这方面信息达到8000条。

人们在震后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信息,广播电视也应对此给予应对。有学者把震后的时期分为发生期、灾害扩大期(震后数小时到1日)、抢险救援期(2日到3日)、恢复期(1周到1个月)和重建期(1个月以上)。不同时期对应的信息种类包括地震信息、行动指示信息(呼吁“关火”、“不要慌张”,电、燃气的处置、保护好儿童、注意不要听信谣言等)、受灾情况、家人平安信息、抢险救灾信息、生活基础设施信息(水电气、通信、道路交通等的受灾及抢修情况)、生活信息(医疗、物流、教育、洗浴、洗衣、地方行政部门的通知等)、重建信息(国家、县等的重建规划、区域防灾规划、居民对规划的意向)等等。

阪神大地震的广播电视报道

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阪神大地震造成6437人死亡和失踪,经济损失10万亿日元以上。阪神大地震发生后广播电视倾注全力进行报道,其中有不少经验教训在这次“3・11”日本大地震报道中分别得到很好的继承和汲取。

NHK在地震后一个月的时间里,电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地震相关节目中面向全国的时长为273小时,面向近畿地区的则达到354小时。NHK利用所拥有的7个频道(频率)中的6个(包括综合频道、教育频道、两个卫星电视频道、广播第1套节目、调频节目)进行了空前规模的震灾报道。商业电台电视台也以特别编排的形式报道震灾。位于神户震区的SunTV在地震发生后的一周时间里编排了长达111小时的特别节目,而且其中95%的节目都抽掉了广告。

震灾报道中广播的作用非常突出。AM神户电台接到许多求助电话,包括“有老人被埋在了废墟下,赶快来救助”、“什么地方有饮用水”、“什么医院能做透析”等等。这些求助的内容大部分都播送了出去,并得到很好的回应。马上就有电话打进来告知可以打水的地方以及可以做透析的医院。这些反馈的信息也立刻播送了出去。地震发生后打到AM神户电台的电话有大约3万个。广播起到了为受灾居民搭建信息交换平台的作用。

灾害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供令人安心、放心的信息。这一点在阪神大地震的报道方面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地震当天,许多人担心灾区家人和朋友的安全,结果导致打往灾区的电话比平时多了50倍,出现严重的通信拥堵,长时间无法接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希望NHK播出报告个人平安信息的申请激增,据后来的统计,这一数量达到了54612件。为此,NHK大阪台决定开始播出平安与否的信息。17日上午10时30分先用调频频率,下午又利用电视教育频道向关西地区播出。截止到1月底,NHK共受理这种申请54000件。NHK用教育频道播出了158小时、用调频频率播出了162小时的报告个人平安的信息。由于需求太大,最终播出的只有3万多条,不到60%,但这一举措仍得到灾区居民的极高评价。

这种举措在灾害规模不大的时候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但是遇上超大规模灾害时,由于无法检索,人们又不可能长时间守在收音机电视机前等候期待了解的平安信息,因此它的作用就会十分有限。随着时展,各种新媒体的涌现以及立体播报体制的形成,在“3・11”日本大地震中,这方面的信息就在广播电视播出的同时,还在媒体自己开设的网站上提供检索服务,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迫切需求。

阪神大地震留下的教训是多方面的。在广播电视报道方面,各台都重新修订了地震发生时广播电视播出应急手册的内容。NHK还对所拥有的各个频道(频率)进行了明确分工,包括在电视综合频道和广播第1套节目中播出各类主要信息,广播第2套节目专门使用各种语言向旅日外国人播出以及向盲人播出,电视教育频道和广播调频节目则专门播出平安与否的信息和各类生活信息等等。这些方案在“3・11”日本大地震报道中得到全面实施。

“3・11”日本大地震的广播电视报道

NHK在地震发生后立刻通过拥有的总共8个频率和频道,播送紧急地震速报,并在地震发生2分钟后的下午2时48分开始,使用所有频率和频道报道地震和海啸的消息。这种使用所有频率和频道报道震灾的态势持续了3天。综合频道、卫星第1频道和广播第1套节目全天不间断报道震灾的态势持续了一周时间。进入4月之后,综合频道仍以震灾报道为中心。从3月11日地震发生至4月6日,综合频道播出的震灾新闻和相关节目的时长已经达到522小时,远远超过阪神大地震后一个月的播出时长。

NHK在报道上注重多视角全方位,除了灾区的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外,还有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计划性停电给生活和交通带来的影响、人们对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的担忧、灾害对经济的影响等等。NHK为了增加信息量,在电视画面上分割出倒L形的字幕区域,不断滚动播出各类有针对性的信息。NHK会长表示,NHK作为公共广播电视机构负有相应的使命,必须始终站在灾区居民、支援灾区的人们以及观众的立场上,更加全面细致地采访报道震灾。他说,NHK非常重视的一点就是准确迅速传递事实、细致入微提供灾区居民所需的生活信息、为灾区和灾区居民鼓劲加油。

NHK和商业电视台在海啸袭来时都利用直升机进行了海啸吞没良田和村镇的航拍直播报道,之后还多次播放普通民众拍摄后提供给电视台的海啸灾害图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让人们意识到这次灾害的恐怖和受灾规模的巨大。但是在三四天后的时间里,NHK和商业电视台都逐步减少了这种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图像的播出,改变报道的视角,开始把重点转移到倾听受灾居民的呼声方面来。这种视角改变的背后其实也有阪神大地震中电视报道方面的教训。通常情况下,电视报道往往会有意无意去追求画面的震撼,有了这方面的画面后就会反复播出。阪神大地震时各电视台就不约而同地把镜头都对准600多米长一段高架路向一侧垮塌的阪神高速公路损毁现场以及有3000多人避难的西宫市中央体育馆。这就难免会忽略灾区居民急需信息的播报。

这次NHK在3月20日中午的新闻中,一方面及时播报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最新消息,一方面连线宫城县南三陆町的一处避难所,让该镇的镇长直接呼吁人们提供援助。NHK还以留言板的形式,由灾区居民直接描述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现状,还有以往阪神大地震中受灾居民的经验介绍等等。这些对灾区居民生活重建能够起很大作用的内容没有震撼的画面,也没有强烈的视觉效果,然而在灾害报道中却是极为重要、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这次地震导致核电站危机不断,使地震发生后的事态始终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当中,非地震灾区居民也因核辐射污染的扩大而成为当事人,灾害报道长时间得到广大群体的密切关注,这是以往灾害报道中未曾遇到的。但通过对NHK节目的观察可以发现,事态发展难以预料的核电站危机虽然是报道的一个重点,但是对灾区居民避难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没有放过,从确保食品、饮用水、燃料、医疗用品、生活日用品到接受医疗服务、毕业生找工作等等,通过多路记者的频繁连线报道,为灾区居民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为非灾区观众报道了整体全面的灾区情况。

“3・11”日本大地震后的核电站危机尚未平息,灾区居民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才能逐步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生活,日本经济消除震灾影响并得以恢复也不是短期内能够迅速完成的,有关这次地震灾害的报道还将持续很长时间。我们对这次灾害报道仍需继续关注,同时也需要在今后的不同阶段作相应的观察和总结回顾。

参考文献:

??三枝博行等:《灾害报道―阪神・淡路大地震的教训》,晃洋书房,2008年。

??武田文男:《日本的灾害危机管理》,GYOUSEI,2006年。

??松冈新儿、向后英纪:《新版 来自第一线的广播电视学》,学文社, 2004年。

??NHK广播文化研究所:《广播电视的20世纪:从广播、电视、到多媒体》,NHK出版,2002年。

??平冢千寻:《灾害信息与媒体》,Liberta出版,2000年。

??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灾害与信息》,东京大学出版会, 1986年。

??集中讲座报告《为广播电视灾害报道从业者开办的集中讲座》,东京大学社会信息研究所纪要 No.65.

??www.nhk.or.jp

??www.asahi.com

???www.nri.co.jp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上一篇:环球时报社评是怎么写出来的 下一篇:“我是微博打拐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