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公有制企业诚信缺失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12 08:19:17

中国非公有制企业诚信缺失问题研究

3.新疆地矿局 人事处,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作者简介]蒋伟(1979-),男,湖北潜江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与社会、产业经济;李洪侠(1979-),男,河北承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200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学;杨力行(1952-),男,江苏常熟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政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摘要]非公有制企业诚信缺失既由其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所致,也与社会监督作用的弱化有关。因此,应以政府为主体减少非公有制企业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弥补社会监督主体对非公有制企业信用信息的不完全性,减少其诚信缺失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公有制企业;诚信缺失;外部环境;社会监督

[中图分类号]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5-0087-03

一、产业组织理论视角下中国非公有制企业①的诚信缺失问题分析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至今,大致形成了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等几个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政策主张上既相互差别又相互承继的主要流派。近些年来,一些经济学家尝试从企业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性以及诚信缺失等方面来解释这些问题。这些学者们认为,经济运行中一系列丑恶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社会监督机制作用的降低和企业诚信缺失,而这一切又都与社会监督部门对企业信用信息的不完全、社会监督部门自身的诚信缺失以及企业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相联系。

按照新的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将中国非公有制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成两大类:一类属于“权利争取角度的问题”,例如财税金融支持少、市场准入政策不平等、社会服务不配套等。这类问题是属于政府或社会层面的问题,即政府和社会如何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运行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二类属于“义务履行角度的问题”。遵守国家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照章经营,是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所必需的。而在现实中,有些非公有制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制假售假、逃税漏税和不正当竞争等就是企业诚信缺失问题的具体体现。

依据传统的评判市场绩效的指标和方法,例如收益率指标、勒纳指数、贝思指数、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产业规模结构效率以及产业技术进步等,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种种诚信缺失问题将严重地削弱市场绩效。它导致了产业资源的浪费和配置的低效率,影响了企业规模经济和产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和有效发挥,阻碍了产业技术进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二、产业组织理论视角下中国非公有制企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的企业不稳定的未来预期加大了企业诚信缺失的可能性

非公有制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有着众多原因和表现形式,笔者重点阐述由于政府行为不当或法律法规欠缺等给非公有制企业带来的不确定。(1)政府行为不规范。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与主管部门之间是行政隶属关系,改革开放后,企业虽获得了较大的经营自,但尚未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红帽子”现象、“权钱交易”现象直接导致了非公有制企业特有的诚信缺失。(2)政出多头。“理性”的非公企业主在利润最大化目标指引和既有制度约束下,为避免多头管理,只要能赚钱,有时置国家法律法规和人民利益于不顾。(3)法律不健全,市场秩序混乱。在中国很多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的客观统一的标准,不确定的政策法律环境使得理性的企业自然会以不确定性的行为(很可能是诚信缺失行为)来“对付”不确定的制度。(4)对失信行为惩罚不力。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的处罚力度有限,没有形成威慑力。

(二)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监督作用的降低为企业诚信缺失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社会监督机制作用的降低又与社会监督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信息不完全和监督部门自身的诚信缺失有关

1.社会监督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信息不完全,其中的―个重要表现是非公有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的不足或虚假,因而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监督约束力。

2.社会监督部门自身的诚信缺失也导致了社会监督机制的失效。作为社会监督部门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执法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的诚信缺失行为也会导致社会监督机制的失效并进而促成非公有制企业的诚信缺失行为。(1)政府执法机构监督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政府官员被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各种途径而“俘获”。俘获行为使政府执法部门与非法企业相互勾结,扭曲了市场环境,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2)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的诚信缺失行为也使监督机制失效。这些中介机构的诚信缺失可能在于它们与被监督企业存在较强的利益关联。

三、对非公有制企业诚信缺失的对策研究

笔者提出的改进和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监管的政策建议主要是围绕通过改善企业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弥补对这些企业的信用信息不完全来完成的。而最有能力改变“不确定性”的主体是政府,最能全面准确收集信息、改变“信息不完全”现状的方式是国家、社会、个人等多方主体的参与。

(一)以政府为主体改善非公有制企业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

1.以政府为主体改善非公有制企业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它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努力地改进自身行为方式并一以贯之,长期坚持。(1)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正确地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缺位”或“越位”问题,从而切实地实现政企分开。(2)采取科学民主的政府决策方式从而努力保持政府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这有助于增强政策的长期性和一贯性,避免因政策变动过快而造成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在内的市场经济主体的预期不稳定性。(3)不断健全有关非公有制企业可操作的法律或程序,建立完善市场经济所急需的而目前又缺少的法律法规,使得非公有制经济有法可依。同时,还要严厉打击各种欺诈行为,切实严格执法,避免非公有制企业对未来预期的波动,从而减少其诚信缺失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二)弥补社会监督主体对非公有制企业信用信息的不完全性

1.发挥各方监管主体作用,建立“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就是要发挥国家、社会(包括消协等社会组织、大众媒体等)、个人的监督作用,健全执法部门协作、城乡社区维权、行业协会自律、社会各方监督的联动网络。(1)在对非公有制企业监管的过程中,工商系统应代表国家承担主要责任,从源头上预防“皮包公司”等商业投机行为的发生,其他部门协同工商各司

其职,分工协作,信息共享,相互联动。(2)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建议行业协会和商会能定期举行会议,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对会员企业一段时间以来的各方面工作予以总结,从而实现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督。(3)舆论监督也非常重要。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定期向媒体公开有关合作者和消费者利益的重要事项;另一方面,舆论要直接接受来自消费者等方面的举报、投诉,并展开访问调查。(4)完善群众监督,健全举报、投诉制度。由于非公有制企业遍布城乡,这势必要求监管主体也能遍布全国,无所不在,而群众监督满足了这种要求,它是最彻底的监督。建议完善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和案件查处网络,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构建有关非公有制企业的全方位监管指标体系,对企业诚信情况作详实记录并在社会范围内共享相应信息。(1)对产品、服务质量的监管。内容包括:建立商品市场准入制度,把好商品“准入关”;建立和完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把好商品“质量关”:建立不合格商品退出市场制度,把好商品“退出关”;建立完善商品质量信息管理制度,把好商品“信息关”。这部分内容的评价以机关记录和媒体曝光内容为依据。建议该部分比重占30%左右。(2)对企业诚信守法度的监管。内容包括:偷税漏税记录、污染严重记录、违法生产经营记录、背弃契约纪录等,企业对员工的诚信教育及管理也应有作为监管的重要内容,防止员工人的失信行为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掌握这一信息的是税务、环保、司法等机关及企业的合作者。有在非公企业诚信度的评价应以有关机关掌握的记录为依据。建议该部分比重占30%左右。(3)对非公有制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监管。内容包括:对社会的捐献、员工人数、工资待遇、对员工的关怀(卫生状况,吃住条件)、SA8000标准5落实等。掌握这一信息的是国家民政部门、行业协会、工会、商会及企业内部员工。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评价应以工会组织等机构掌握的信息为准。建议该部分比重占20%左右。(4)对非公有制企业在社会主义制度内发展的监管。内容包括:非公企业主是否从事迷信活动、政治情节是否较为严重等。鉴于对非公有制企业监管主要是从外部针对其出现的问题,而不应干涉到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建议该部分比重占10%左右。

其他诸如企业公众形象等项目可占10%的比重,评价权力完全掌握在群众手中。在构建以上监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手段,以建立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系统、商标管理自动化系统为重点,加强信息化建设。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将本文的逻辑思路归结如下:

企业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全在利润和企业短视行为的条件下出现非公有制企业诚信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引起企业违法违规,从而导致市场绩效低下,这样监管就成为必然。反之,监管又是通过改善企业未来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全来完成的。笔者提出的政策建议和监管措施将有助于防范和避免非公有制企业诚信缺失行为的发生,从而不断提高中国非公经济的市场绩效。

[注释]

①这里的非公有制企业是指全国工商联的内资民营经济的定义,即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

[参考文献]

[1]牛晓帆.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与新发展[J].经济研究,2004,(3).

[2]卫志民.20世纪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前沿[J],国外社会科学,2002,(5).

[3]唐占军,曹卫.以信息网络化带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4).

[4]邹东涛.中国经济体制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王红玲.不完全信息与新凯思斯主义价格刚性理论[J].经济评论,1997,(5).

上一篇:浅议中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下一篇:外商直接投资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