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人为因素探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12 07:15:17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人为因素探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食品安全法》实施以后,社会各界所期望的中国食品“安全”时代并没有如期到来。本文对我国食品安全事故背后的根源进行了广泛、深刻的挖掘,提出责任是促使执法主体正确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治本良方。并就如何弥合责任真空,护卫食品安全提出了重要举措。

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在我国正式施行。我们迫切希望借助一部新法的出炉,让中国食品界真正走上安全的康庄大道。

然而,意愿与现实再一次背道而驰。2011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会,对外通报了从08年以来,各级法院审判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的情况。相关数字表明,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正呈逐年增长的态势,截止通报时间,2011年的此类案件数量已位居几年之首。

一、食品安全事故原因探析

(一)体制、制度之说

首先,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食品安全法》出台以后,从中央到地方,配套的法规、规章建设步伐参差不齐,且相对滞后;各个级别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综合协调性差,在执行中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造成食品安全监管缺少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保障。其次,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弊端。《食品安全法》确立了我国食品安全分段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监管体制。但食品生产、流通过程的复杂性造成食品监管中的“段”难以界定,各监管部门职责难以明确划分,容易出现监管中的职能重叠和责任真空。再次,问责机制不健全、预警机制之后也是很难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技术、标准之说

1、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问题。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国家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尚未出台。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着颇多问题。首先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混乱:食品安全标准政出多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之间重复建设且相互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政执法的混乱。其次,食品安全标准水平偏低滞后。在近年来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其背后几乎都缺少一个清晰合理的检测标准,并且许多检测标准仍面临空白。这与国际上的食品安全标准相比,还有滞后性。

2、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不强。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和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国家急需的部分检测项目能力不足,导致相关的鉴定技术、安全性评价、监督检验能力落后;基层监管机构更是面临经费不足、设备不足、人员编制不足的“三不足”的困境,从而导致我国总体检验检测能力不强。

(三)人为因素之说

1、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道德、诚信之说。一些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缺失,道德沦丧,市场观念和法律观念淡薄,为追逐利润、降低成本违规作业,进行不正当竞争;用行贿、拉拢等手段,腐蚀公务人员,畅通不法渠道,成为危害社会、侵蚀公共安全的蛀虫。

2、食品安全监管者的责任之说。随着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诸多问题也逐步曝光于天下。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在重视经济发展的“量”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经济发展的“质”的监管,同时也忽略了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把企业的利润和税收作为衡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必然会导致在市场准入方面放松要求,对一些“有贡献”的企业网开一面,出现问题后又不得不充当不法分子的保护伞。因此,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在地方保护的潜规则面前,一直以来都不同程度的遭遇有关透明度、公正性等方面的质疑。

其次,部分执法人员懒作为、不作为,严重的破坏了整个监管链条的和谐性和完整性。总结近几年的食品安全事故,先曝光,后查处者居多。为此,全国人大代表陈勇指出,执法部门应该走出办公室,到市场去抽查抽检,及时发现问题和杜绝隐患。另外,个别职能部门之间规避责任、推诿扯皮的现象,也是引发监管空白的最重要的人为因素。

再次,地方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手段和执法方式不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监管的效力。如在监管中重发证、发照,重突击检查和专项整治,而忽视了日常监管和对长效监管机制的建设;发生问题后往往采取“救火”式的治理,事情过后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种运动式执法和事后检查的管理方式,是食品安全监管迟缓被动的主要原因。另外,就目前来看,对不法市场主体的处罚手段普遍偏软,以罚代刑、以罚代管,或一罚了之,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对不法行为的打击和惩戒的力度。

最后,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背后的职务犯罪也相当严重,个别地方行政执法人员在工作中消极懈怠、;有的甚至与不法分子相互勾结,弄虚作假,应付检查;或借职权吃拿卡要、收受贿赂、照顾人情等,使食品安全监管陷入了生产企业的利益链条,破坏了经济环境的良性发展。

二、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和障碍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为我们指出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两方面的要求,一是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体制、标准的完善,二是食品监管者责任意识和执法水平的提升。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解决人为因素的干扰和障碍,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加强地方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为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提供“道德人”和“责任人”的保障。

(一)进行技术及法规培训,提高执法意识和执法能力

在我国,食品安全执法人员的个人素质和执法能力参差不齐, 部分执法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强,导致执法水平欠缺,执法行为出现偏差,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效力。因此,应充分考虑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岗位技术培训,提高其识别优劣和鉴别真伪的能力;定期组织学习《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精神,提升行政监管人员的执法意识和执法能力,从而正确行使权力,切实履行义务,依法行政,严密法网。

(二)积极开展行政执法主体的业务自检和道德自律

道德自律作为一种由内而外的自律,是一种主动地认知和约束。当今,越来越多的人从经济学和管理伦理学角度来分析食品安全防治问题,道德举措也从边缘化的地位逐步走向问题的核心。在食品安全伦理的探讨中,食品安全监管者的道德建设同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道德建设成为两大支撑问题。因此我们呼吁,在监管部门的自我监督机制中,融入食品伦理道德规范,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是非、荣辱、公平、正义的教育,净化食品安全监管的土壤。并积极进行道德自律和自检,在此基础上,行政执法者才能切实进行自身的业务自检,才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调研,去执行,才能恪尽职守,抵制诱惑,才能实现科学、权威、高效的执法。

(三)树立正确的监管理念

首先,行政执法主体必须树立市场经济理念,遵循市场公平竞争的客观法则,在行政监管中力求公开、公平、公正,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其次,行政执法主体必须树立食品安全理念,尊重人权,珍视生命,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引导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捍卫民众的安全。再次,行政执法主体必须树立服务理念,融洽官民关系,有效的指导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促进政府行为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最后,行政执法主体必须有大局意识,主动协调部门职责,执法为公,执法为民,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海玲.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9-10

[2]光明日报:不作为才是最大的监管漏洞[EB/OL]2011年03月22日www.省略/gn/2011/03-22/2921526.shtml

[3]法制日报:2011年09月23日专家称食品安全标准应增问责机制[EB/OL]www.省略/cacnew/201109/1305072606.htm

[4]郭美琴;魏荣梅;刘建芹;席颖.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J].特区经济,2011(10):232-236

上一篇:浅谈北欧的国际关系研究 下一篇:浅析房地产经济的研究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