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管理

时间:2022-09-16 02:00:00

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管理

摘 要: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十分严峻,接连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如苏丹红、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等事件导致公众恐慌、企业亏损甚至倒闭和政府形象受损。对食品安全进行标准化管理是世界各国致力于食品安全保护普遍采取的策略,我国亦是如此。本文就我国食品安全事故特点及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食品安全;事故;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82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事故出现的特点

1.1 乳制品行业食品安全事故的高发区

从2004年阜阳奶粉事件,到其后的雀巢奶粉、光明牛奶,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乳制品行业问题接连不断的发生。这一方面反映出食品监管部门对乳制品行业的监管不力,部分乳制品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滑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食品安全事故影响的群体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

1.2 食品安全事故原因多样化

食品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一部分在于生产经营者内部的“潜规则”,如南京冠生园月饼过期原料返厂加工再售,光明牛奶变质返厂加工再销售。最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原因多是由于食品添加剂或是食品某一化学成分的过度使用,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甲醛等,这也是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1.3 食品安全事故带来的危害呈现加重化趋势

一方面,从问题食品带来的实质性危害分析,地沟油、红心蛋、三鹿奶粉等有可能导致癌症甚至是死亡,而这几种食品只是近年来所发生的问题产品中的一部分,可见问题食品对于公众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是何等的严重。

另一方面,问题产品已经超出一个行业或是一个地区的范围。出现问题的食品种类越来越多,乳制品、水果、零食、生活必需品等所有公众餐桌上的食品都有可能存在潜在的威胁。出现问题食品的地域越来越广泛,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波及到了全国数个省份,引发了全国公众的关注。

1.4 食品安全事故的爆发呈现集中化趋势

食品安全事故是近些年才逐渐引起公众重视的,可以把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作为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前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认识不足。而在此之后每年都会有一些问题食品被曝光,被曝光的问题食品数量也越来越多。

2 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过程上的问题

食品安全的标准化管理应当贯穿于食品原材料的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原材料种养殖环节,我国缺乏对种养殖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种养殖过程,特别是病虫害防治过程的药物使用统一的标准规范;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上,我国目前已有对食品生产加工环境、工艺流程、卫生管理方面的规定,但尚不详细,且监管不力;在食品流通环节,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备的食品储运标准体系和食品产品召回制度。

2.2 质监管理上的问题

2.2.1 食品质监标准化法律法规不健全。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标准化质监管理主要依据的是《食品安全法》和《标准化法》对质量监管的规定,由于体制的缺陷和法律的滞后性,我国对食品质监管理的随意性很大。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能够在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各个环节都有效发挥作用的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法律。

2.2.2 食品质监部门职能交叉混乱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权限分属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环保、法制、计划和财政等部门,形成了“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局面,这种多机构分段监管模式导致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无部门负责,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

2.2.3 食品质检水平标准化不高

具体而言:检测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主要是政府机构的强制性检验检测,而食品业自身的检验检测意识不够;检测方式不合理,当前食品质量检测采取传统式、突击式和运动式检查检测,并未开展例行检测;检验机构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检验检测机构能力也有待提高。

3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首先,针对食品安全标准的“缺位”问题,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标准体系,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和补充我国食品安全的具体标准。其次,针对食品安全标准的“错位”问题,应当协调当前食品安全的四级标准,尽快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如可以将四级标准减少到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的两级标准,也可以考虑将食品安全强制性标准转化为食品安全技术性法规。再次,针对食品安全标准的“低位”问题,应当借鉴国际标准,提高自身标准要求,实现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接轨。

3.2 构建科学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3.2.1 将标准化管理贯穿于食品原料种养殖、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全过程

(1)原料种养殖的标准化管理。

食品加工的原料为农产品,农业是食品工业的“第一车间”。原材料种养殖的标准化是全程标准化管理过程的第一步,首先要求对原材料种养殖的织染环境、生产环境进行统一规划,确定种养殖的基本条件;其次要统一规范种苗供给、种养殖过程控制(特别是病虫害防治)到产品收获的全过程。

(2)生产加工的标准化管理。

这主要包括环境场所、厂房设施、生产设备的标准化,人员的标准化,加工操作的标准化,卫生管理的标准化等。

(3)检测的标准化管理。

这要求建立标准化的食品质量检测实验室、检验过程和程序的标准化、以及严格按实验结果与食品安全标准对比。

(4)流通环节的标准化管理。

这主要是指在储运环节上为了避免食品遭受污染,而对食品的包装(罐装、盒装或袋装)、包装材料的成分等进行标准化要求;以及明晰食品标签,实现标签的标准化。

3.2.2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首先,统一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建议成立国际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由这一机构对食品的生产、流通、贸易和消费全过程进行统一监管,彻底解决部门间分割与不协调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组织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

其次,完善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机制。质监系统应当研究食品可能发生的危害后果及其严重性,以及危害发生的概率,并据此划分食品的风险等级,其动态评估结果作为政府食品安全决策和管理的基础。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质监主管部门应当有一套统一的、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机制,迅速指挥解决危机,并制定预防方案,避免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最后,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水平。食品质监部门应当借鉴国外经验,成立一个专门的检测机构,并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提高自身的检测水平。

结语

总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它涉及到相当众多的环节,我们也只有靠尽快地完善食品法律与法规,建立严格的检验检测体系和监管体系,实施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等措施才能使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牛秀梅.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建议[J].品牌与标准化,2010(16):44.

[2]李春田.标准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

[3]韩俊,罗丹.关于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5(3):5.

[4]许喜林,边金勇.食品标准化与食品安全[J].中国标准化,2004(9):16.

[5]许开慧.“标准化”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保障[J].机电信息,2006(10):58-59.

上一篇:浅谈新媒体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 下一篇:论信息时代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