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课堂教学之管窥

时间:2022-10-12 06:28:53

美国课堂教学之管窥

2012年底,包头市教育局为了推进教育开放战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前瞻性地做出了非英语教师出国培训的决定。我有幸作为该培训计划的首批成员,于2013年1月10日~2月7日在美国亚特兰大对当地的学校教育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学习。

通过近距离观察和体验美国课堂教学,我对美国的学校教育有了最直接的感受,对美国学校教育特点及其社会文化有了新的体验,通过在美国的直接感受感知,也引发我对自己教育教学的深入反思。

一、美国教育的特点

(一)和谐人性的教学环境

走进美国的中小学校园,感觉与国内学校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没有校门、没有保安、没有围墙、没有标志性建筑、没有题字,处处传递着开放、通达的气息。

进入教学楼,你会被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包围。教室外的走廊上,为每个学生设计有橱柜,方便学生保管自己的学习、生活用品。走廊里张贴的是学生做的专栏、学生的作品、学生的荣誉证书、学生获奖的照片,或是学校印有自己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横幅图片。

走进教室,你会发现教室和教师的办公室是合二为一的。教师的办公室就在教室的角落。办公桌虽有些凌乱,但非常具有个性与特色,上面摆放着教师家人的照片或自己喜爱的小摆设。许多教室的布置因教师的个性及所教课程的不同而各放异彩。

教室里都会有大大的书柜,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读物,更像个人书房,随手可取书浏览。教室里一般会有三五台电脑和打印机,以供师生随时上网查找资料,随时复印和打印自己所需的资料。部分教室就像一个工坊、一个车间,学生可直接在教室后面动手操作,因为教室后面就配备了实验操作的设备和必要材料。有的学校还设有木工教室、机器人试验室、家政课厨房等专用教室。

(二)多样选择的课程设置

美国学校采取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体系,这个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与爱好选择必修课以外的选修课程。选修课多达几十种,像计算机、驾驶、建筑设计、无线电修理、摄影、绘画、音乐、时装设计等,都是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在我们参观的Grady High School, 学校开设了医学课程,学生修完相应课程后可以获得护理证书。学校有专门的指导顾问负责指导学生选课,与国内所有人一张课程表完全不同,美国学校有因人制宜的课程表。

学校会设置一些特殊课程,针对学有余力或是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比如,美国课程设置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大学先修课的设置,美国高中大学先修课程(AP)是指高中生可以在完成高中课业的同时先修大学课程,把学分带入大学。这些AP课程就是为高中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准备的。

学校还设有“特别教学部”,是对每一个需要个别关怀的学生进行辅导,实际上就是学习困难学生教学部。学生个人提出申请,或者学科教师经学生同意后提出建议,教务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因材施教。

(三)富有特色的走班制度

美国中小学没有我们最基本的行政班级,学生每节课都会去不同的教室和不同的同学上课。学生事务性管理是以年级为单位的,而学习管理则交给了上课的老师。不同的学生,即使是上同一门课,却可能走向不同的教室,因为他们选修的课程类别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美国中小学看到的与国内中小学最不一样的场景是:下课了,铃声一响,几乎是同一时间,所有教室的学生都一下子涌到走廊里,各自抱着自己的书包,向各自下一堂课的教室走去。课间只有5~8分钟,学生们很匆忙,但都井然有序,全部靠右行走,没有奔跑的,也没有抢道的。而老师们,则在各自固定的教室里等着学生来上课。这就是美国中小学“老师坐班、学生走班”的走班制。

应该说,“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克服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中所有学生上同样的课,做同样的练习,忽略学生自身成长中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等缺陷,最大限度地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获得最适宜的发展环境。同时,在 “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条件下,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水平、自我发展的需要选班,能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尝到成功的快乐,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平衡的心态,从而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生动开放的灵动课堂

比起我们的课堂教学,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往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课堂宽松开放,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学生畅所欲言。由于美国的班级人数普遍较少,一般不超过30人,所以每个学生都有发言陈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在这种课堂讨论中,学生们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

在深入美国中学课堂时,笔者体验和感悟最深的是美国的教师非常注重教学智慧与策略。课堂上,老师很少让学生听自己讲,而是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老师很少照搬书本,而是把教材以及相关的材料留给学生课后阅读,并根据所读材料写分析报告,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作业的完成,可能需要采访、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这种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与现实世界相关的任务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相比我们国内枯燥的试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美国的课堂上,教师更关注学生的感受和内心体验。在Atlanta International School 参观时,一堂中文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出示了一组中国20世纪70、80、90年代的照片,让学生完成“我看到了——我觉得——我的疑问——”三个大问题,由问题的设置能够看出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

(五)细致入微的道德教育

从踏上美国土地的那一刻起,你会忽然发现没有喧闹、没有拥挤,安静得超乎想象。

在美国的每一天,我们都能感受到人与社会的文明。美国国民的环保意识、爱国意识、规则意识、尊重意识、责任意识等已经渗透于生活。

美国的道德教育,体现在学校的各个方面、各个细微的地方。学生进入教室,坐在课桌边,就可看到讲台前边的墙壁上插着一面美国国旗,自由而庄重。学生每天面对国旗宣誓:“我宣誓为美利坚合众国的旗帜和它所代表的共和国效忠,上帝庇佑下的国家不可分割,民众自由平等。”学生们宣誓时把手放在胸前,神态很庄重。学校举行的集体活动开始前学生们都对着国旗唱国歌,国家意识处处得到体现。这使我联想到在亚特兰大现场观看NBA比赛时,观众席上的美国人,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高声齐唱国歌的情景。这种祖国无处不在的爱国情结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也让我很是感慨。在美国,从学校的教室到每个公共场所,随时都见到其国旗高悬着,随风飘扬着,无形中国家的意识就潜移默化地扎根在其公民的心里。

在美国的公民教育中,公正(fairness)、责任(responsibility)、尊敬(respect)、合作(cooperation)、自律(self discipline)、信念(belief)、友好(friendship)等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个人品质,是学校、社会、家庭对孩子的一致要求。虽然个性、独特是美国教育特别尊崇的教育信念,但鼓励孩子张扬个性的前提是尊重他人,不妨碍他人。所以只要是在学校里,除了在室外操场,学生一定是低声讲话,不会大声喧哗、奔跑,在走廊上行走会自觉靠右边。包括在校外,在公共场所每个人也都会注意这一点,不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你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必须努力应该干的事情。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因为那是你的责任。”

以上是我对美国教育特点的呈现。在美国通过自己以学生身份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和以教师身份进行的学校参观活动,使我对中美教育的差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理性的思考,中美教育各有特点,适合当今美国的教育模式或教育体制并不一定适应中国现在的社会,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美国基础教育的一些成功做法特别是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是很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借鉴的,此次美国之行,引发了我对自己教育教学的深入反思。

二、感悟与反思

反思之一:教育和教学如何才能真正以学生为本

深入美国中学课堂,笔者体验和感悟最深的是美国教师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反观自己,我们进行课改已经三年多了,课程变了,但我们很多人的教学理念并没有真正的改变。现在,虽然大多数教师已基本接受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还是“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以讲为主”似乎已经成为习惯。我们时常埋怨学生:“老师讲得这么清楚,你们怎么还不会?”我们习惯上认为,教师“挖深洞”——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得就越快、越好。我们常把学生看作是一张无任何知识痕迹的白纸,恨不能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从脑海里全部复制出来贴在这张白纸上。

其实,课堂上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想的越少;课堂上老师占的时间越多,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时间、合作交流的时间相应就会减少。课堂是学生的,不是老师的。老师的讲与教永远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传统课堂主张的是“讲”,“讲得好”是教师专业水平评价的唯一标尺。新课程标准下,我们要从观念上改变“好课”的评价标准,那就是对“课堂意义”和“教学目标”的真正理解,我们的课堂是为了传授知识还是培养完人,是为了一味展示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是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要?

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让课堂充满灵气和创造,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到生命自由奔放成长的快乐。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并要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以此来引领学生发展。教师要用批判的精神去挑战原有的自我,与学生一起成长,再创和生成新的自我。

反思之二:如何让教育回归本真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角色与发展新探》一书中指出:“光为‘知识’的教学而教学,是功利主义教育,是彻头彻尾的伪教育。”

学校是关注生命培养、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精神家园。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化积淀成人格。教育必须要回归本质,即教育在于培养正直的人,即有人性且人格完善的人,而非忽视“人”的培养的所谓“人才”。

美国之行,我感慨于他们公民教育的成功。一个文明的社会一定是有一个高素质的公民群体。道德不是说教,道德教育不是系统完整结构严密的知识课程,道德教育的内驱源于真实而自然的生活,靠的是常态的生活陶冶、原生态的生活养成。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是情感、价值观的熏陶。教师要担负起教育的社会责任:我们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我们是在培养健全的人,我们是在奠定一个国家的基石,我们是在塑造一个民族的未来。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能担当起这样的责任?

上一篇:做有原则有创新精神的班级管理者 下一篇:尊重每一朵花开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