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摔跤运动研究现状浅析

时间:2022-10-12 05:41:09

国内摔跤运动研究现状浅析

[摘 要] 摔跤是一项双人对抗角力、多结构、变异性的非周期性项目。获胜的决定性因素是技战术能力以及作为其先决条件的身体素质和心理能力。摔跤运动发展趋于高强度、高对抗。本文从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技战术特征及训练方法、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以及少数民族体育差异性研究几方面进行综合阐述,得出摔跤项目运动员的一些共性及特征,从而为促进我国摔跤运动项目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摔跤运动;身体形态特征;少数民族

[基金项目] 四川省摔跤项目藏羌运动员身体形态的测试研究(13SB0074)。

【中图分类号】 G8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7-199-2

摔跤运动是历史最悠久的体育项目之一,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现代摔跤比赛日趋紧张剧烈,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从初级的选材到训练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因此,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摔跤项目进行阐述,旨在通过研究对我国的摔跤运动项目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摔跤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

身体形态作为体能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密切相关,尤其对于女子摔跤这类分体重级别参赛的项目而言,良好的身体形态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许永鹏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女子摔跤运动员身材矮小,体重较大,下肢相对较短,但上肢和坐高相对较长,手大,肩较宽而骨盆相对窄小,身体上下肢和躯干的围度都显著高于普通女青年,但其去脂体重较高,体脂百分比较小。柳鸣毅的研究发现: 2006 年世锦赛前3名女子摔跤运动员身材均属于匀称人群,体重级别越大的运动员,其身材越高。何强和何钢通过研究总结出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在身体形态上发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具体表现为身材、身体充实度和去脂体重较高,体脂含量较低。房冬梅发现:女子摔跤运动员平均体脂百分数为16.68 % ,其中冠军组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比显著低于普通组。董德龙通过综合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中外优秀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在身高方面有着类似的特征,随着体重级别的增加,身高也呈递增趋势,只是120kg级别上,我国运动员身高高于国外优秀运动员平均身高。Horswill的研究表明: 优秀男子摔跤运动员的去脂体重较高,体脂百分比≤9%。李清建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优秀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具有手臂粗且长,颈部、腰部围度大、髋宽大及四肢肌肉丰厚粗大的身体形态特点;与世界优秀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相比,中国优秀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体重指数显著高于国外优秀运动员,但肌肉质量不足。另外,国家队运动员的臂展、手长、臀围等指标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下肢长存在一定的不足。何强通过对87名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身体形态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证明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具有上肢较长、腰臀比值低、去脂体重高和体脂含量低的形态特征;不同体重级别在身体长度、体脂含量和宽度比例较为一致,显示出适应项目竞技需要的共同形态特点,但级别越高的运动员,体型越粗壮;克托莱指数、上肢长和体脂百分比3项指标,可作为评价女子摔跤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的典型指标。

二、摔跤项目技战术特征及训练

摔跤比赛是以比分多少论胜负的对抗性项目,通过应用进攻、反击等得分,并利用防守等手段不失分或少失分来赢取比赛的最终胜利。董德龙和吴家荣通过研究得出,攻防均衡越来越成为世界强队的典型特征,攻守平衡呈一体化趋势。吴家荣通过对不同级别技战术攻防能力分析,发现大级别比赛中高级技术和大幅度动作运用较多,中小级别的比赛攻防节奏快、回合多,技战术运用呈现男性化、力量化特点。张华民指出跪撑是摔跤比赛中取得胜利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广东省女子自由式摔跤队队员使用交叉抱小腿技术的成功率,由分析得出交叉抱小腿在摔跤技术中的重要性。罗元方提出要加强运动员在高强度对抗中成功运用站立技术的能力。继续巩固加强跪撑反抱提的攻防水平,必须提高跪撑滚桥能力的训练。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个人特点,强化个人技战术和绝招训练。胡福江指出摔跤运动项目战术训练与技术训练、运动素质训练以及心理训练一样的重要,必须贯穿运动训练的始终。王忠义通过研究指出,技术动作连接的好坏是影响摔跤竞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强运动员的连贯动作训练,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技战术水平。自由式摔跤比赛中能否使用好抱腿技术,如何提高抱腿的成功率已成为比赛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柳鸣毅通过分析世界锦标赛情况,研究出训练管理思路的创新,提高运动员比赛出场次数,掌握现代技战术发展趋势和赛练关键环节,完善摔跤理论知识体系,探索自由式摔跤项目制胜规律,达到训、科、医一体化的科学训练是我国自由式摔跤运动训练的新思路。

三、摔跤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

目前,由于摔跤运动呈现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趋势,技战术特点发生变化,从单纯的散手灵活型向力量对抗型发展,因此,对运动员体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罗元方提出我国摔跤选手应该强化专项体能训练,尤其是在专项力量和专项耐力方面需要更进一步加强。william J.68Kraemer 等提出了全身性一般力量和爆发力都是影响摔跤运动员体能基础的重要因素。何钢通过研究结果表明:摔跤运动员专项力量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多元性、全面性、相持状态下体现爆发力以及无氧代谢功能状态下发挥最大力量等方面;摔跤运动员专项力量的训练安排上应在锻炼手段、负荷阻力、练习组数、重复次数、持续时间和间歇时间的搭配有所区别,以提高训练效益;摔跤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在不同时期,其侧重点各不相同,教练员应给与全面的安排。麦雪萍通过综合分析认为,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在力量上体现出最大力量、力量耐力和相对力量的全面性要求,其中力量耐力和最大力量基础上的快速力量是训练的重点,在训练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刘亚鹏通过研究得到,在古典式摔跤比赛中摔跤运动员技术动作的速度与变化的节奏越来越快,使快速力量素质成为一名优秀古典式摔跤运动员必须要具备的身体素质。且指出在古典式摔跤中,快速力量素质具体的训练方法可以分为器械练习和双人练习两种。

四、少数民族体育差异性研究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由于其遗传特性、所居住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上的不同,在体质特征上也存在着差别。张大超通过对少数民族的身体素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壮族、黎族、朝鲜族男女在速度、下肢爆发力素质方面明显优于其它民族;在上肢力量上,男子壮族、黎族、维吾尔族等明显较好;在女子腹肌力量耐力上,朝鲜族、壮族、汉族显著高于其它民族; 在柔韧素质方面,朝鲜族、苗族、维吾尔族等优势明显;在耐力素质上,哈尼族、白族、哈萨克族等均表现出有较好成绩。郝文亭经分析研究,认为新疆汉、维、哈、蒙、锡、柯等6个民族的大学生在运动心理指标上存在着差异,且神经类型特征与运动心理指标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不同的身心特征有不同适宜的运动项目。

参考文献:

[1]何强.国内外女子摔跤体能理论的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研究,2012,16(2):60-63.

[2]柳鸣毅.世界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竞技特征比较分析[J]. 安徽体育科技,2008,29(8):26-28.

[3]何钢.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特点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2,29(3):376-380.

[4]房冬梅,冯美云.女子摔跤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和体成分的初步研究[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11(3):63-67.

[5]董德龙,王卫星,徐玄冲.中、外优秀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若干竞技特征比较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1):121-125.

[6]Horswill C A. Comparis of maximal aerobic power,maximalanaerobic power and skinfold thickness of elite and noelite ju-nir wresters[J].Int.J.Sport.Med,1989,10(3).

[7]李清建,刘斌,董德龙,王卫星.中国优秀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1):121-125.

[8]何强,何钢,史琳.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4):68-70.

[9]吴家荣,柳鸣毅,郑阳.女子摔跤技战术特征探索及对伦敦奥运备战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9):77-81.

[10]张华民,苏丽慧.广东省女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交叉抱小腿技术研究[J].科技与教育,2012,5:25-26.

[11]罗元方.第27届世界摔跤锦标赛中国古典式摔跤队技术统计与分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27(1):75-77.

[12]王忠义.自由式摔跤连贯技术的训练方法[J].辽宁体育科技,2009,31(6):98.

[13]柳鸣毅.从世界摔跤锦标赛透视国际格局及我国自由式摔跤[J].军事体育进修学搏击・体育论坛,2008,1(1):65-67.

[14]William J.Kraemer.The Physiological Basis of Wrestling Implications for ConditioningPrograms[J].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2004,(26):10-15.

[15]何钢,史琳.对我国高水平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7,11(1):40-41.

[16]麦雪萍,秦俭.徐玄冲3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力量训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1):68-74.

[17]刘亚鹏,孙健.浅析男子古典式摔跤运动员快速力量的训练方法[J].西昌学院学报,2009,23(2):111-113.

[18]张大超,李敏.我国不同民族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族间差异”及对运动员选材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220-1222.

[19]郝文亭,张雅玲,张洪流.新疆不同民族大学生神经类型与适宜运动项目的相关研究[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9(2): 188-192.

作者简介:巴洪冰(1984-),女,汉族,黑龙江拜泉人,硕士,四川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运动生物力学。

上一篇:中央媒体的战略转型 下一篇:试论长笛演奏中音色的处理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