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现代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10-12 04:42:33

成都市现代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 近年来成都市大力推进现代渔业发展,取得良好进展,促进了成都市渔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总结了成都市现代渔业发展现状及具有的优势,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成都市现代渔业的发展。

关键词 现代渔业;现状;优势;问题;对策;四川成都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276-02

现代渔业是相对于传统渔业而言,遵循自愿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设施装备为支撑,运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手段,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近年来,成都市积极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大力推进成都市现代渔业建设。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成都市水产品总产量约14.64万t,其中捕捞产量1 400 t,养殖产量14.586万t。养殖面积1.848万hm2,池塘养殖面积占9 300 hm2,水库面积占4 600 hm2,河沟养殖面积占580 hm2,稻田养殖面积占4 000 hm2。渔业经济总产值约为68亿元。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成都市现代渔业发展现状、优势,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发展现状

1.1 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是成都市水产养殖的主要方式(占全市养殖总产量的80%以上),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双流、新津、蒲江、邛崃、崇州、龙泉驿、金堂、青白江、新都等平原和丘陵地区。养殖品种以鲢鱼、鳙鱼、草鱼、鲫鱼、鲤鱼为主。其他养殖品种为大口鲶、云斑t、斑点叉尾t、鳜鱼、胭脂鱼、青波、罗氏沼虾、青虾、南美白对虾、黄鳝、泥鳅、观赏鱼、鲈鱼、黄辣丁、小龙虾、大闸蟹等。

1.2 流水养殖

流水养殖是成都市冷水性鱼类和亚冷水性鱼类养殖的主要方式。成都市具有冷水资源分布的县(市)主要有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总水流量初步测定为712 m3/s。其中都江堰市507 m3/s、彭州116.2 m3/s、崇州市31.79 m3/s、大邑县56 m3/s,但是截至目前,成都市冷水资源开发量尚不足30 m3/s。养殖的主要品种有鲑鳟系列(美国道氏虹鳟、三文鳟、金鳟、高白鲑)、鲟鱼系列(史氏鲟、小体鲟、俄罗斯鲟、西北利亚鲟、中华鲟、达氏鲟、匙吻鲟等)、裂腹鱼系列(重口裂腹鱼、齐口裂腹鱼、细鳞裂腹鱼、隐鳞裂腹鱼等)以及岩原鲤、青波、川陕哲罗鲑、白斑狗鱼等。重点龙头企业有新联水产有限公司、彭州涌泉冷水渔业有限公司、成都日兴特种水产试验中心、彭州和谐渔业有限公司、四川润兆渔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等。成都市流水冷水鱼养殖面积约12万m2,冷水鱼养殖品种21个,年产量逾3 000 t,产值约2亿元,冷水鱼产业逐渐成为成都市优势特色渔业。

1.3 稻田综合种养

近3年来,在成都市现代渔业奖补政策的引导下,成都市全力推进稻田综合种养,稻田综合种养已成为成都市发展水产养殖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稻―鱼结合、稻―虾结合、稻―蟹结合、稻―鳖结合、稻―鸭结合等几种主要的稻田综合种养生产模式已成为全国稻田综合种养的典范。2016年成都市稻田综合种养面积4 000 hm2,产量约9 000 t。

2 发展优势

2.1 渔业结构调整进展良好

一是坚持常规品种和名特优品种同步发展。成都市在稳定发展常规品种的同时,大力发展名特优品种,名特优品种养殖已占成都市水产养殖总量的55%以上。二是渔业养殖区域布局初具规模。根据成都市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特点,建立了冷水鱼产业带:以都江堰、彭州、大邑为重点,崇州、邛崃、蒲江为补充,利用邛崃山脉、龙门山脉沿线山区冷水资源重点发展冷水鱼产业;建立了名特优水产品产业带:以新津、双流为重点,蒲江、邛崃、崇州、龙泉驿、金堂、青白江、新都等区域为补充,利用平坝区水域宽广、水量充足、交通便利等特点,重点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打造沿江、沿河、沿交通干道的名特优新水产品产业带,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规模发展的现代水产业园区;建立了渔业物流配送中心:在龙泉驿、双流、新津等城市相邻区域,发挥交通、物流优势,加大加工、物流、出口工作力度,突破水产品销售瓶颈,以白家水产批发市场(双流)、青石桥海鲜批发市场(锦江)、银犁冷链物流(青白江)为代表的水产物流市场已经形成,使成都市成为四川省最大的水产品集散中心;确立了休闲渔业重点发展区域:在温江、郫县、成华等城市近郊区,发展观赏、休闲渔业,在城市区重点发展水产餐饮服务,不断改善和创新水产品烹调技术,加强宣传,引导消费,促进水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三是水产养殖方式不断拓展。实现了从传统的单养、稀养向混养、高密度养殖转变;从静水养殖向流水养殖转变,进一步拓宽了养殖领域,增强了成都市渔业资源的综合开发能力。

2.2 渔业保障措施得到落实

一是根据需要,颁发了农村养殖水面经营权证。既促进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又有效提高了投资者积极性。二是实施了渔业保险制度。成都市率先建立了扶持水产业的政策性保险。水产养殖保险是成都市自主创新开发的地方补贴性农业保险,集中体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为水产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的作用。

2.3 渔业资源潜力大

一是成都市气候条件适宜水产业发展。成都市位于川西平原腹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季节性气温冷暖差别较小,有利于鱼类生长。二是丰富的水资源利于渔业l展。成都河湖众多、沟汊密布,岷江、沱江三级以上支流达38条,河道干流总长度达2 661 km,各类天然水域总面积7.93万hm2,宜渔稻田逾6.67万hm2,水体水质情况良好,pH值以中性偏碱为主,硅酸盐含量普遍较高,有利于鱼类天然饵料的生长和繁殖,适合鱼类生长。特别是位于邛崃山脉、龙门山脉沿线山区的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等市(县),海拔较高,水温较低,溪沟密布,水量稳定,基本没有污染,具有较好的冷水资源,若能逐步开展规模冷水鱼养殖,可年产优质冷水鱼48万t。三是鱼类资源丰富。成都市海拔跨度较大,河湖众多,造就了丰富的鱼类资源。特别是长江上游特有的高原鲤科和鳅科鱼类。有资料表明,可开发养殖的野生鱼类有46种。四是渔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明显。成都市将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十分明显。

2.4 渔业开发和市场潜力巨大

成都市作为西南最大的旅游和消费城市,休闲渔业和观赏鱼发展空间巨大,不仅是人们回归自然、感受自然的需求,也是成都市促进城乡统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成都市水产品年消费量约50万t,其中本地渔业提供水产品约15万t,自给率约1/3,成都市渔业生产总量已无法满足市民的消费需求。给渔业部门及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成都市渔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原动力和空间。

3 存在的问题

3.1 养殖面积不断缩小

由于成都市取缔了水库肥水养鱼和网箱养鱼,加之近年来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水产养殖面积逐步减少。水产业在成都市现代都市农业中占比越来越小,比较优势难以发挥。

3.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养殖设施落后。成都市养殖设施与其内陆养殖地位极不相称。据调查,成都市大多数养殖池塘都是20世纪 70―80年代修建,养殖户缺乏必要的维修资金和发展基金。单靠养殖户无力承担渔业公共设施的改造更新,加上养殖配套设施落后,直接影响到养殖效益。二是水产苗种繁育设施比较缺乏。特别是大宗淡水鱼类苗种繁育上更加突出,影响了养殖效益和养殖农户的积极性。

3.3 科研、技术推广基础薄弱,政府投入引导作用不强

成都市公益性水产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部门虽为成都市渔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人才匮乏,财政投入不足,没有公益性试验示范基地,科研仪器设备严重缺乏,全人工繁育、健康养殖模式、病害防治、饲料营养、加工工艺等科研攻关能力还很弱,与成都市现代渔业发展的需求差距较大。

3.4 政策支持不够,发展资金不足

一是水产发展的投入资金较少。除2005―2007年实施成都水产业3年发展规划总计投入1 667万元以外,其余年份几乎没有。近3年来,虽然市政府通过成都市现代渔业奖补政策每年给予2 000万~3 000万元的渔业补贴,但对于欠账太久和日益发展的成都现代渔业仍显不足。二是渔业生产基础保障没有具体落实。主要体现在水产养殖用水、用电、用地性质等方面。

4 发展对策

4.1 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加大金融政策配套支持力度

一是建议研究制定成都市水产养殖用地政策。明确水产养殖用地属于农业用地,鼓励农村土地向水产养殖大户流转。二是制定渔业补贴政策。参照粮油直补、生猪直补、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水产养殖。如农村庭院养殖、稻田综合种养等。三是制定水产业补贴政策。建议将水产养殖用电纳入农电范畴。四是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设立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重点水产项目。结合农村微水工程、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努力改善渔业基础设施,鼓励企业、专合组织和农民开发河滩地和山丘区难利用地,大力发展坑、凼、堰、库、池塘等工程蓄水养鱼。加大信贷支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对通过评估的项目采取财政贴息、担保、配套基础设施等措施[1-2]。积极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整合上市融资,鼓励渔民养殖户按区域或品种成立专合组织,申请小额免息贷款。

4.2 建立市级水产行业体系

参考全国农业体系模式,建议在成都市成立水产产业技术体系,以市级主管部门为龙头、科研单位为载体、技术推广等部门为单位,形成覆盖全市的水产技术网络。利用成都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技术资源,加强与国家体系交流,丰富本市科研技术厚度,并通过构建水产产业技术体系,在成都市进行水产技术培训、品种推广、养殖模式改良和鱼病防治等工作。同时,加强成都水产学会的作用,办好协会相关刊物[3-4]。

4.3 培育扶植行业协会,打造无公害养殖基地

积极引导养殖户建立自己的行业协会,通过协会运作,构建“协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实现水产养殖“统一技术、统一苗种、统一投饲、统一用药、统一销售”五统一模式。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相连接的现代渔业经济组织,着力打造优势水产品品牌。大力推广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通过改变养殖方式,实行标准化生产[5]。

4.4 大力引导发展稻田综合种养

稻田综合种养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的新型生态生产方式,是保持稻田资源良性生态循环的一种高效生产模式。成都市稻田综合种养应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推进稻田综合种养业,在相应的基础设施改造、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品牌创建、鱼类苗种与稻种补贴、技术培训、示范创建等方面提供支持。

5 参考文献

[1] 钟文武,王文玉,孙i,等.云南省淡水O业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7):290-292.

[2] 孟庆武,李丁军,赵斌.我国现代渔业制度建设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3):21-25.

[3] 孟庆武.我国渔业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0(4):144-148.

[4] 车斌,熊涛.南海争端对我国南海渔业的影响和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4):414-418.

[5] 王琳,韩增林.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1):139-142.

上一篇:新常态下嘉兴市秀洲区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对... 下一篇:北京市平谷区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现状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