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嘉兴市秀洲区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03 02:25:21

新常态下嘉兴市秀洲区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结合当前嘉兴市秀洲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分析了秀洲区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以期为秀洲区农民增收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民增收;特点;问题;对策;浙江嘉兴;秀洲区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265-02

农民增收致富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工作永恒的主题,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是打造现代化田园新秀洲的升级版。改革开放以来,嘉兴市秀洲区农民增收致富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目标的过渡。但是农民增收困难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通过分析研究秀洲区农民增收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新措施,以期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加快农民增收步伐[1-3]。

1 当前秀洲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1.1 农民纯收入增长幅度稳定

秀洲区农民纯收入稳步增长。近几年的农民收入抽样调查显示,秀洲区农民纯收入处于稳步增长状态。2013年、2014年、2015年秀洲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0 370.00、22 874.00、25 460.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82%、12.29%和11.31%。从近年来秀洲区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情况来看,秀洲区农村经济发展平稳、协调。

1.2 农民收入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农民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近年来,非农产业收入在秀洲区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农民纯收入的增长由过去主要依赖农业的增产,发展为依靠当地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增收由依靠增产和涨价转型为依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这一发展趋势看,非农产业收入将是影响农民增收的关键。

2 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秀洲区农村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3年的410元,提高到2015年的25 460元,年均增长率13.77%。随着农民纯收入基数的进一步增大,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量将有所回调,增长速度也将趋缓。当前,秀洲区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趋势平稳。一是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缓慢。由于秀洲区农业产业结构尚不够合理、种植面积减少、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不旺等原因,有些农产品“丰产不增收”,农业效益提升不够明显。二是众多企业面临二次创业,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影响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而该项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6成以上,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三是农民对未来收入缺乏稳定预期,不敢大胆投资,从而影响二、三产业的增长,影响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升[4-6]。

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制约农民收入增长

随着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分散经营农户的经营风险不断增加,难以根据市场供求信息做出准确判断,导致农产品供给不平衡,农产品出现滞销,农民收入大幅降低。另外,农业生产的新品种与新技术不断出现,而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掌握新技术存在困难,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7-8]。

3.2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自农村改革以来,每户农民经营的土地面积约为0.27 hm2,要在如此有限的土地上把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到发达或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难度非常大。另外,虽然近几年区政府推出了鼓励土地流转政策,但流转的力度仍不够大。目前,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过于分散、盲目性较大,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从而影响农民增收。

3.3 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服务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要求

目前,市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日益凸现,推进农业信息化迫在眉睫。然而农民由于受限于文化素质水平,无法及时获取有效的农业信息。政府部门目前也还没有形成一套高效的信息服务渠道,无法为农民提供高效的农业信息,从而导致分散经营的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盲目性,限制了农户收入的提高。

3.4 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扶持力度仍有待加强

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面对市场与自然的双重风险,而分散经营的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影响了农民增收。近年来,政府通过减免农业税、种子补贴、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等各种方式加大对农民的扶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农业自身发展和转型的要求。

3.5 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农民增收受市场约束

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供给总量能够满足消费需求,并且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随着广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因而应主要靠提高农产品质量来促进农民增收。

4 对策

4.1 改革政府支农投入机制

猿职雅┮蹬遄魑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着力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提升支农效能。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强化完善扶持政策,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引导农民采取减灾增产、节本增效等实用技术等,以期实现政府支农投入结构优化,提高支农效果,促进农民增收。

4.2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在秀洲区农产品总量平衡且有结构性过剩的情况下,要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优化农村内部产业结构。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稳步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大力实施粮油高产创建、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扩大“万元千斤”模式覆盖;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点抓好王店―洪合现代农业综合区、新塍现代农业综合区和北部湿地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坚持培育与改造并举发展家庭农场,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业有效投入。二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针对秀洲区农业生产实际,选择一些先进适用的农业科研课题作为切入点,取得一批领先的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区和精品园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作用,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加快构建公益和经营、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业服务中心全覆盖。

4.3 加强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

加快培育以农民为主体、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一是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工程。通过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改良设备,改进技术,完善管理,引导企业整合发展,抱团营销,做大做强企业品牌,拓展营销空间。全区发展区级农业龙头企业63家,实现销售收入14.9亿元,带动农户达8.81万户,收购农产品3.58亿元。二是着力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建设。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引导各类主体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同类专业合作社走联合之路,做强区域品牌。目前,全区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73家,纳入政府管理的98家,注册资金6 284万元,成员4 149名,实现收入1.8亿元,带动农户3.86万户。三是积极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在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出台了《秀洲区家庭农场发展实施意见》和《示范性家庭农场管理办法》,培育一批专业种养大户发展家庭农场,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全区创建各类家庭农场216家,为周边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

4.4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秀洲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实施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壮大计划”为抓手,创新“1+1+3”工作模式(即明确1个责任主体,梳理1批扶持项目,开展好项目攻坚、要素保障、帮扶督查等3项行动),积极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创新组团帮扶机制,在重点围绕扶持项目做好“增收”文章的同时,以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全面构建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切实加强村级“三资”管理为补充,做好“拓收、挖潜、控支”3篇文章,有力推动了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截至2015年底,全区113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经济总收入14 312.50万元(村均126.66万元),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9 221.04万元(村均81.60万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39.06%和58.38%;被市锁定的42个薄弱村经常性收入全部超过30万元实现脱贫,87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100万元,占总村数76.99%,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三年两目标”任务。

4.5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秀洲区按照中央要求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对农民增收起到显著效果。首先,积极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工作规范活动。在加强镇、村两级相关人员培训的基础上,各镇(街道)要做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的审核把关工作,严格界定筹资筹劳的适用范围,合理确定筹资筹劳限额标准和以资代劳工价标准,防止违反政策加重农民负担。其次,开展涉农收费重点领域专项自查工作,结合三资管理工作,落实《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秀洲区2015年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秀洲农监〔2015〕2号)等相关文件,对涉农收费领域开展专项自查工作。最后,强化考核机制,推动农民负担工作再上新台阶。对各镇、街道及区级各相关涉农收费部门考核结果予以通报。对工作开展不力、连续发生加重农民负担案(事)件的镇、街道和部门,由区农监办纳入重点监控对象。

4.6 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奠定基础

秀洲区积极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2016年对照中央、省、市相关要求和秀洲区实际,以新塍镇为土地确权试点镇,区、镇、村及测绘单位紧密协同、密切配合,切实遵照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流程,目前全区土地确权工作初见成效。截至12月31日,96个村正式开展现场指界、测绘工作,共完成实测面积1.66万hm2,土地外业测绘工作基本完成。此外,统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公开交易、交易统一监管”的改革思路,建立了区、镇、村三级联动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农村要素市场流动和价值彰显,谋求农民增收新亮c。

5 参考文献

[1] 李子联.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增收:一个制度分析的视角[J].经济评论,2014(3):16-25.

[2] 张红宇,张海阳,李伟毅,等.当前农民增收形势分析与对策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13(4):9-14.

[3]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关于金融支持湖北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研究,2005(7):150-162.

[4] 匡远配,汪三贵.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问题研究综述[J].学术交流,2006(1):79-83.

[5] 汪晓文,何明辉,杨光宇.农村经济开放、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与农民增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5):58-64.

[6] 王阿娟.论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特区经济,2010(4):194-195.

[7] 任中玉.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1(18):148-149.

[8] 刘云华.影响农民增收的三大环境因素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11):80-83.

上一篇:青岛市海水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下一篇:北京市平谷区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现状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