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高效教学探讨

时间:2022-10-12 03:47:15

初中文言文高效教学探讨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影响,教学目的过于功利,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方式单调,教学过程枯燥,学生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学生学习初中语文往往容易钻入“课堂+课外练习”的怪圈,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厌学、抵触等不良情绪。如何展现初中语文课程的魅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得更好,更快乐,让教师教得更舒心?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积极拓展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好多姿多彩的初中语文教学资源,转变学生学习态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学好初中语文营造更好的氛围。

一、创设课堂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精彩导语,如投石激浪,开启学生智慧大门,启迪思维火花;如戏剧序幕,引人入胜,令人心驰神往;如巨大磁石,吸引学生眼球。语文课文中,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传说,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悬疑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多姿多彩的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课堂导语背负着酝酿情绪,引人入境的责任,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为语文教学的进行奠定基石。我们应该结合文本内容,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的导入法。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尽量设置悬念,诱导启发学生质疑解惑的想法。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的时候,可以联系课文内容,为学生讲一讲“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然后利用“牛郎织女”故事,结合课文内容设置疑问:“在课文《天上的街市》一文中,作者所讲述的牛郎与织女的生活是否与神话故事中的一致,其结果是怎么样的?”通过利用民间广泛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创设出课堂的导入,设置疑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角色,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

二、适当使用媒体资源,创设学生活动情境

语文教学活动要想更顺利地开展,并不能单单依靠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还应适当地使用有助于教学的用具,比如,录音机,磁带,小黑板等。当然,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在教学中更喜欢用多媒体教学。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比如在教授《桃花源记》一文的第一课时,我先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知作者情感,再通过课件展示生字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然后由教师引导提问,学生的质疑,整个教学过程紧扣教学目标,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效。第二课时,通过展示渔人从发现桃花林,到桃花源等一系列图片以及播放录音,让学生顺利地回忆起文中的故事情节,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描述出来。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当然,多媒体只能充当教学的辅助,要适度使用,不能作为主导。

三、引导学生品读语言,领悟奥妙

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去品味文中的语言。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够悟出语文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对下列语句的品味:

例一,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例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古诗都是送别诗中的千古佳句,都写得情真意切,情景交融。若仔细品味,便会发现尽管诗中表达的内容相似,但表现手法是有很大差异的。例一突出一个“望”字,望了又望,望久了以致把眼睛望花了。而例二则不同,虽然作者是站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乘船到广陵去,也同样是望了又望,只望见孟浩然乘坐的船沿长江东去,一直消失在天边,但却不见一个“望”字。其奥妙之处在于没有“望”字,却有望的内容,望的意味,望的感情。其精妙之处着实令人为之叫绝。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在诵读的过程中,为师者能引导学生把握好字句的停顿、语速、语调、重音和轻读,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语文特有的美。比如教读《变色龙》一课,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好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同一条狗的称呼,一会儿是“疯狗”,一会儿是“名贵的狗”,一会儿是“下贱有胚子”,一会儿却又变成“娇贵的动物”,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文中的主人公对狗咬伤人的处理,对狗的称呼语态度完全是受狗的主人的身份主宰的。听说这是寻常人家的狗咬伤人,就摆出貌似公允,秉公处理的架势;而听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则摆出谄上欺下的臭架子。这样学生从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认识到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人物,其令人作呕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令人回味。

参考文献

[1]陈延玲.关于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趣味教法[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6).

[2]张秋丽.初中语文趣味教学方法探析[J].才智.2011(15).

上一篇:谈激发和培养农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下一篇:环环相扣的全身心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