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课堂中演绎课堂“生命”

时间:2022-10-12 01:29:00

在“生命”课堂中演绎课堂“生命”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82中学)

摘 要:生命教育已成为时下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更是不可或缺,非常重要。2016年9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理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加大了生命教育的篇幅。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自治区参赛课《敬畏生命》为例,以“生命”的“真”“善”“美”为导向,探讨“生命”课堂如何演绎课堂“生命”。

关键词:生命课堂;课堂生命;核心素养

生命,是一个温暖的词。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2016年9月,初中《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在许多方面做出了改动,其中有一条修改就是:彰显生命教育主题。加大了生命教育的篇幅和内容。这项改动不仅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彰显与体现。在2016年自治区政治素养大赛现场课比赛中,我有幸以《敬畏生命》一课参赛,希望能在“生命”课堂中演绎课堂“生命”,现将我对本课生命问题的探究写几点心得。

一、基“生命”之“真”――立“生命”课堂之根本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强调“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只有以真实而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贯穿课堂,才能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和真实的思考。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学生来说,“生命”这个话题虽然很沉重,但很有必要。只有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生命,才能触发他们的情感,引发思考。真实是课堂焕发生命的根本;真情是触动学生、引发思考的根本。

1.以“真实”促发学生体验

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而只有用真实的事例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

首先,展示一组因意外事故或自然灾害导致生命逝去的图片的同时,配上老师的解说,为汶川地震的事例做一个铺垫,营造一种沉寂、感伤的氛围。之后,引出2008年汶川地震的事例,描述地震的伤亡人数和带来的损失,让学生用几个词来描述一下此刻的心情。

虽然汶川地震的事例略显久远,不太能体现时代感,但这个材料非常有震撼力和感染力。对于“生命”的话题不仅要包含个体生命,更应把外延扩大至天地万物间的生命。汶川地震的破坏力和生命财产的损失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不堪一击。如此真实而又残酷的事实,包含着对生命逝去的害怕与畏惧,能让学生感悟到对生命的敬畏。

2.以“真情”触发学生感悟

对于“生命”课堂而言,课堂的“生命”是“真情”温暖下的发展。本堂课想用“生命触动生命”。在实现“生命的坚强、神圣、崇高”“生命至上”这两个知识点时,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播放震后救援及灾区人们在重建前后生活对比视频,设问:视频中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各界尽其所能,为了抢救被困者的生命,不惜一切代价,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灾区的重建,你觉得这样做值得吗?学生通过视频带来了触动,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继续追问:你怎么看待国家设立全国哀悼日,降半旗以及各地人民自发悼念遇难者的做法?让学生理解国家对公民生命的尊重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

在学生情感递进的基础上再次追问:地震后,灾民们在绝望中挣扎,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在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重建的同时,灾区的人们能够以乐观积极的心态生活,又给我们什么感受?让学生看到地震后人们对“生”的渴望、灾民们对生命乐观向上的态度,感受到生命的坚强与神圣。

播放视频时搭配了弥撒的音乐,虽然这段历史较学生来说比较久远、稍显陌生。但在配乐和配图的双重效果下,仿佛汶川地震的历史就在面前,传递了一种与命运抗争、不服输的坚定信念。特别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沉默了,他们在为灾区的人们感到惋惜,也为他们的坚强感动。没有真情,我们何以发现和体味课堂生命的感动呢?

二、弘“生命”之“善”――激“生命”课堂之活力

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与人之间充满善意与亲和,是激励人们奉献爱心,忘我奋斗的动力。我们更需要用善良来涤荡和净化心灵。在“生命”课堂中更需要“善”来促使学生激发内在对于“生命”的活力。

1.触动心灵,推崇“向善”

“人性向善,犹水就下。”在“向善”中这个“向”字是关键,它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动力。在“生命”课堂中只有充满“善”才能打动学生,触动学生的心灵,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推崇“向善”。要让学生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向善”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

在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出示汶川灾民余平俊死后捐献器官的材料,设问:你如何看待余平俊捐献器官的行为?学生认为余平俊能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同时,也联系近期媒体中报道的捐I器官的事迹谈自己的感悟。

课堂的生命在于师生交流碰撞出的思维火花,在于课堂中生成新的情境与问题。当学生提到近期报道的捐献器官的新闻时,教师利用课堂生成的素材,带出问题“这些行为为什么会打动你?”学生体会到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还要学会关爱他人的生命,从而引发心灵的正视,导引行为的指向。

2.价值引领,立志“行善”

教育不仅给予学生知识,还要对其人生给予正确的指引。不仅要将生命的敬畏意识根植于学生的思想,形成一种价值观的引领,还要将生命的敬畏意识付诸学生的行动。新教材的编写原则之一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敬畏生命》一课更是体现“友善”这一价值观念。而在现实社会中,“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这类话题观点的冲突也归根于该不该“行善”。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加入角色互换的环节,为后续活动铺垫。

设置某市高速公路发生一起车祸的情景。让学生体验“过往车辆”里的司机和车祸受害者的角色。体验“过往车辆”里的司机这一角色时,大家给出很多漠视生命的理由:害怕承担责任、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体验车祸受害者的角色时,学生都希望有人能够救助自己,让生命得以延续。设问:角色的互换启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呢?学生表示为自己刚才辩解的理由感到羞愧,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别人的生命。

生命共生共存、休戚与共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角色互换体验出来的。老师引领学生在意识上内化对他人生命要“关爱”,把价值引领转化为立志“行善”,为课堂的“生命”演绎奠定思想的基石。

三、扬“生命”之“美”――立“生命”课堂之灵魂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以境生情、以情促思,弘扬幸福、道德、信仰之美,方能立生命课堂之灵魂。

1.体会“生命”的美好,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友善”“担当”“珍爱生命”等价值观念都在不同程度上凸显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些价值理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人文底蕴、身心健康等核心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在讲授“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他人的生命”这一知识点时,我采用了新疆本土的材料进行突破。

播放新疆四位好巴郎的“凡人善举”,设问:网友为什么给他们点赞,说明理由。之后,出示好巴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设问:你怎么看待这两句话?学生表示对他们的行为很感动,如果社会中像他们这样的人越来越多,那我们这个社会就充满爱,就会更加和谐。

这段视频给学生传递了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导向。选用本土材料更能拉近距离,让学生发现周边生命中“美”的片段,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以达到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

2.珍爱“生命”的美好,走向充满道德的生活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只有认同敬畏生命的观念,珍爱生命,在生活中践行,才真正达到了本堂课的教育目的。最后突破“敬畏生命是内心的自愿选择,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生活。”这一难点时,我采取了给“生命树”增添果实的活动。

出示“生命树”,从关爱自己、植物和动物、家人、同学朋友和陌生人的生命角度说说你会如何对待自己和其他的生命。

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说出具体的做法。比如,按时体检,不因为遭遇挫折而轻易伤害自己的生命;爱护动植物;主动帮助有困难的陌生人;帮助同学、孝敬父母等。

“生命树”的活动将整个课堂推向高潮,无论从学生的参与还是口头表述,都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感动。看见一双双小手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这就是一堂有生命的课程所带来的最好的生命体悟。“由知导行”“知行合一”。此环节的设计是希望学生用道德美化心灵,把所学所感落实到行动中,做一个有“德”的公民。

整个“生命”的课堂里都在讲述“生命”的故事,让学生领悟真、善、美。课程的落脚点在于让学生能做到:自己的生命是宝贵的,不能p易放弃;他人的生命是珍贵的,不能随意伤害。而本节课对于生命教育的又一大突破则是要珍惜天地万物的生命,所有的生命我们都应该敬畏、保护,用一生去实践。虽然教学过程是短暂的,却给学生留下了对生命深深的印记。在“生命”课堂里,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真实的事例和情感打动学生,让学生不断地认知、不断地思索,在“生命”课堂中演绎充满“真、善、美”的课堂“生命”。

参考文献:

[1]云清,朱翠英.生命:国内外生命教育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08.

[2]郭平.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现状初探[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上一篇:浅谈如何利用动态圆来处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 下一篇:浅谈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意识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