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3 12:33:16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应用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新一轮的大调整,它们着重于发展耗能低、耗材少、附加价值高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保持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品牌、营销、产品设计等产业链高端部分的控制,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低端部分大规模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通过产业的国际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我国持之以恒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市场容量大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吸引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恰好满足了世界产业结构新一轮大调整大转移的要求。

一、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认为,产品在市场上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生命周期。由于各国技术、收入水平、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别造成同一产品在各国开发、生产、销售上的时间差异称为国际产品生命周期。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他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以美国为例来说明产品生命周期影响下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图1)该新产品或新产业的生产首先被转移到与美国消费偏好,收入和技术水平相似的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t0至t1阶段,产品只在美国生产满足本国国内和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国外市场需求。同时,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开始模仿生产,至t2时期,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生产不仅能满足本国国内需求还可以通过出口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由于消费的示范效应和新产品价格的逐渐下降,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国内需求增长很快,国外的需求也明显增加。该新产品开始销往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收入水平较低、劳动力成本较低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便成为美国和一般发达国家向海外转移生产场所较理想的选择对象。他们开始大量地进行该产品的国际直接投资,到海外投资建厂,将该产品的生产逐渐转移至这些发展中国家,再将产品远销别国和第三国市场,甚至返销到本国(t4时期后)。至此,美国逐渐放弃这一老产品的国内生产,又开始研制和开发新产品,继续在新技术和新产品领域中保持垄断优势。

二、发达国家国际产业转移浪潮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国与国之间的移动,它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的国际产业转移,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战后以来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前,全球范围内共发生了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在确立了全球经济和产业技术领先地位后,率先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国内集中力量发展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把纺织业等传统产业通过直接投资向正处于经济恢复期的日本等国家转移。日本由于整体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在承接了美国移出的轻纺工业后,很快成为全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供应者,“日本制造”开始畅销全球。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技革命推动发达国家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美、德、日等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钢铁、化工和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电子、航空航天和生物医疗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轻纺工业大量向外转移。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积极把握这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出口导向的轻纺工业,其工业化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启动了真正意义上“”国家的现代经济增长。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又掀起战后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高潮。发达国家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本国已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密集型,如汽车制造业、微电子的转移。同时,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也开始向外转移已经丧失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新技术产业,如台湾地区的芯片技术向更高层次升级,已有技术和生产线迅速贬值和过剩,开始大量向内陆转移。如日本的汽车产业向我国的转移势头强劲;台湾地区的电子产业转移形成规模,欧盟企业准备向我国转移其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和金融保险业等。

三、我国吸纳国际产业转移对策措施

从2002年开始,我国进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新的高速增长阶段。利用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2002年突破500亿美元,2004年又突破了6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发达国家将已经发展成熟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如电子信息、家用电器、汽车、石化产业等,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大规模转移。

(一)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是我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产业结构的良好时机,我国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承接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竞争能力的转移产业。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首先应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为积极吸引国外投资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为外资的进入提供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二)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多种方式,鼓励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在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还要重视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承接了部分包括微电子、信息资讯等行业在内的信息产业的国际转移,这为进一步发展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奠定了基础,也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服务业外包基地、培训基地,以及更多的管理运营中心,物流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

(三)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实现产业接纳方式多样化。目前,服务业外资占我国每年吸收外资的比例不足30%,这一结构与国际外资流动趋势恰恰相反。面对服务外包的国际产业转移大潮,我国要抓住机遇,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加快金融、证券、保险、电信、商贸、运输等服务业的外资引进和产业转移,促进我国服务业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在积极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同时,增加引进间接投资的比重,大力发展国际证券融资,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获得更广泛的资金支持和保证。适度放宽外资企业通过并购方式对我国进行产业转移的限制,尤其应允许和鼓励外资企业利用并购方式参与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造,以加速和推动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体制改革。

(四)积极推动产业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产业转移是在分工深化的基础上由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的,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实质就是产业创新。因为,在国际产业转移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产业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产业的创新过程,目前出现的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是发展中国家推动产业创新的大好契机,我国应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加快产业创新。当前,应加快进行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步伐,不断提升我国的技术消化能力,不断创造比较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产业转移中顺利完成产业的移入和升级。由于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比较低,故产业创新要从低起点出发,向高端发展,宜选择“引进、消化、吸收、模仿、融合、创新”的道路。

上一篇:我国工业发展与环境问题思考 下一篇:美日农业产业化模式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