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语文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12 10:55:25

怎样提高语文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摘要】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的,而在教学实际中,讨论的“有效性”并不容乐观,大量无序的、虚假的、低效的讨论占据了课堂教学。多年的语文课改实践中,我逐渐摸索,不断探索,总结出提高课堂小组讨论有效性的几点做法:一、明确讨论任务,规定讨论的职责;二、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三、鼓励学生参与,平衡学生发言;四、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五、讨论目标要有开放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组讨论有效性

在一节语文观摩课上,学生自主学习后,讲课教师给学生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各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则一直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我坐在学生旁边,“旁听”了学生的讨论,学生的表现令我一惊:他们花很多时间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你先说,没有确定最终谁代表小组发言;在讨论的过程中,个别学生根本就不参加交流,只有两个学生在讨论,(应该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另外的同学充当了看客的角色,在兴高采烈地说自己的事情,有时声音还很大;一些小组的学生一直没做发言记录,仅仅是在头脑里思考,发言时临时构思。这种形式看似热闹,但效果可想而知。看着这所谓的小组讨论,我不禁感叹:“课堂小组讨论太流于形式了吧!这样的讨论又有什么实效而言?”我深深地陷入思考:小组讨论究竟为了什么?需要多长的教学时间?怎样才能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看来,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讨论中心不够突出或者不够明确。

2.小组讨论中优生参与发言较多,中下游学生发言少,没发挥小组合作的根本作用。

3.为了快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

4.在讨论前,教师没有给予学生清晰的指引,致使学生讨论时纪律散漫,爱说什么就什么,喜欢怎么说就怎么说……。

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逐渐探索,总结出了提高课堂小组讨论的几点做法:

第一、明确讨论任务、规定讨论的职责。心理学研究表明,清楚了解活动的具体任务对于注意维持在所要完成的活动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出现分心,往往与教师对他们在课堂讨论中的要求或指导不明确、不具体分不开的。特别是在人数较多的小组讨论中,许多学生由于不清楚自己在讨论时具体肩负什么任务、应该怎么做,而导致交流不充分,使得讨论茫然杂乱而又冗长乏味,于是出现学生假借讨论的名义进行闲聊的现象也就不为奇了。因此,教师应明确规定学生在课堂讨论时的职责、具体任务或要求,规定他们在课堂讨论时的活动。学生一旦意识到他们在课堂讨论时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的时候,就提高了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第二、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大多数教师在开展课堂小组讨论时,太过形式化。而且讨论时间特别短,根本就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小组讨论固不可缺,但学生的独立思考更不能少。应该说,有效的小组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否则,小组讨论仍然是几个优等生在唱独角戏,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

在我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也有这样一个例子:在学习主题了解“中华民风民俗”课文后,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我让学生交流“学完了本组课文,你还对哪个地方,哪个民族的什么风俗习惯印象深刻?请你把你想说的跟你小组的同学交流。”结果我发现了许多难以想象的现象:学生是四个人围在一起,但有的组员说的是闲话,有的组只说点表面的,有的组员干脆就说,坐着做个样……经过询问,才知道许多同学在交流前根本没有准备好要交流的材料,这就造成了以上这一幕。所以,我觉得,如果要想小组讨论达到如期的效果,就应建立在一个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才合作,让学生心中有数,有话可说,收效会更佳。

第三、鼓励学生参与,平衡学生发言。由于学生个性、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教师对其喜好程度不一的原因,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对发言机会的把握并不均衡。往往是位数不多的胆大、健谈、成绩优秀者和受教师喜爱的学生,成为课堂讨论的主要发言者,而大多数个性内向、不善言谈、成绩落后者以及不那么受老师喜欢的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充当沉默者、聆听者、旁观者的角色。久而久之,因为长期感到被排斥在讨论之外,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就会产生“讨论只是少数发言者的事情,与我无关”的错觉,容易将自己置身于讨论之外成为“局外人”。于是,要他们保持对讨论的专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传授诸如发言时间的长短,怎样倾听他人发言,怎样评定他人的看法,如何发表自己的看法等必要的讨论技巧,巧妙鼓励引导所有的同学一起参与讨论。在保护善于发言者的积极性的同时,教师要给予不善言辞者发言和参与讨论的机会,比如让他们从简短的发言开始练习,善于发现他们发言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或肯定,增强他们的信心。当所有的学生感到有同等的权利参与讨论的时候,他们对讨论的热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第四、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确定小组讨论学习的目标。所有的合作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达成的特定目标而展开的,小组合作的目标设计、确定和管理是合作学习有效进行的前提。因此,教师在合作学习实施以前就应该充分设计切实可行的小组合作目标,为小组合作指明方向。 其次,要教育学生和睦相处。有学者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这本身并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所以,教师要想法设法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是“一伙”的,他们之间是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认识到只有合作才能有共同的荣誉,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组,而不单单是自己的作业上;藐视合作,取笑别人,拒绝合作与帮助,不但害人,而且害己。这需要教师不断地给予提醒和指导。

第五、讨论目标的开放性。课堂讨论是否有效还来自于教师对讨论目标的期望。如果教师只期待着学生能够产生一个教师预设下的讨论目标,那么,学生的任何超越和创新都可能被忽视甚至压制。这样,讨论的成效将大为降低。教师只有将学生的讨论置于自由开放的目标领域,才能让学生真正在讨论中有所生成,产生可贵的教学资源。

总之,我们在课堂小组讨论中,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行为,着力于提高学生对真理和谬误的判断能力,追求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就一定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和学习尝试,真正促使他们形成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那么,课堂小组讨论应能行之有效,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上一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下一篇:小议多媒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