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家庭教育,传承优秀家风

时间:2022-10-12 10:54:17

优化家庭教育,传承优秀家风

[摘要]家庭教育是教育之源,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最基础的位置,具有针对性、具体性、感染性、权威性的特点。优化家庭教育,传承优秀家风可从重视早教、教子孝亲、训子以俭、读书明理做君子四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风;亲子;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2-0015-02[ZW(N]

[作者简介]谢冰,女,扬州大学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家庭教育简述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核心,以培养有用的人才为目标而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家庭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成员之间实施的一种教育,包括成员间一切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从横向上来说,家庭教育不仅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包括子女之于父母的影响;从纵向看,这一教育过程贯穿受教育者的终身。狭义的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对子女,特别是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

从古代开始,我国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老学语究》里提到:“不怕饥寒,怕无家教,唯有教儿,至关重要。”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的开篇就提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其行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就是说,相同的话,人们更愿意相信亲人的教导,相同的命令,人们更愿意服从自己所敬爱的人。禁止儿童的暴行,老师和朋友的告诫不如家人的说服有效;阻止打架斗殴,尧舜的大道理不如妻子的制止有效。这表明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十分重要且特殊的地位。

二、家庭教育的优势

(一)针对性

家庭教育是家长针对子女而进行的。“知子莫若父”,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是最直接、最全面的,所以家庭教育可以根据子女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有针对性地展开。比如唐朝的名相房玄龄在教导自己的子孙时,就根据每个孩子的身心特点,收集了古今圣贤的家训,放在屏风后面,让他们各拿一本最适合自己的家训。孩子的发展过程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家长要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施展不一样的教育。家庭中各个成员朝夕相伴,父母对子女观察入微、了解充分,所以能够做到针对子女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二)具体性

家长因对子女“爱之深,故虑焉而周;虑之周,故语焉而详”。家庭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大都会给予极为详细的指导。颜之推就对他孩子日常生活各方面的行为都有规定,可谓无微不至、面面俱到。明朝望族郑氏家族在其家庭教育中,对各种人际关系中的道、礼都有明确规定,对子女居家生活问题的安排、指导之周到、具体、详细,令人叹为观止,甚至对何人何时如何穿戴都有详细规定。家庭教育大都具体全面,言语详细,几近琐碎,非骨肉至亲不能如此。

(三)感染性

家庭教育分散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物质生活的吃、穿、住、行到精神生活的家风家规、人际关系以及文化生活等,不求系统,但求灵活进行。在家庭成员的日常接触中,家长的各种观念、行为都会无保留地呈现在子女面前,并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一些行为习惯深深地影响着子女,家长如何穿戴、如何对待朋友亲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等,都对孩子有很强的感染性。家长可以利用自己对子女的感染力,给予子女正确的教育引导,促进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权威性

父母对子女有自然而深厚的爱,对子女寄托着殷切希望。由于父母不仅给子女提供生存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给予他们细致的关怀照顾,而且父母本身比子女阅历丰富、心智成熟,因此子女对父母有着特殊的尊敬和信任,父母在子女心目中有较高的威信。曾国藩家训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曾国藩本人的成长经历和成功经验,极具权威性,因而对子女的发展有很强的推动力。

二、优化家庭教育,构建和谐家风

(一)重视早教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故须早教,勿失机也。”儿童精力比较集中,长大成人以后生活驳杂、思虑分散,所以教育要早些开始,不要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

在许多家长的观念中,对孩子无须多加管教,应放任他们自己发展,道理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就会明白,忽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机。早期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性格塑造以及品德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蒙意义,儿童早期发展起来的身心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日后接受各种教育影响而获得知识的能力。树大未必成材,树人与树木一样,如果不从小精心培养就难以成才。

(一)教子孝亲

我国古代社会把“孝”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条件,比如汉朝时的“举孝廉”制度,认为人在家能“尽亲”“事亲”,那到朝堂上才能“事君”,若是在家都不能孝顺父母长辈,到了社会上也一定不会为自己的所为负责。“百行孝为先”,家庭教育应该把“孝”放在首位。对父母及长辈恪尽孝道,是社会对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所有家庭出自维护自身利益和社会责任而必须施行的家教内容。

《孝经》里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顺的人在侍奉父母时应该做到:平时要对父母的恭敬;保持愉悦的心情去奉养父母,精心照料他们的饮食;父母生了病,要带着担忧的心情去照料他们;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做好了这五个方面,才算得上是孝敬父母。

(二)训子以俭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再加上孩子又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过分投入,许多家长给孩子买名牌衣服、高档玩具等,让孩子从小染上爱炫耀、爱攀比的不良风气。家长为子女的高消费现象容易让子女养成贪图享受、挥霍浪费的坏习惯,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倡导节约、防止奢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春秋时期的御孙曾说:“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诸葛亮也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古人把节俭提升到了善恶的道德高度,认为节俭的生活习惯与品德修养密不可分。唐太宗教诫子孙:“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饰,衣服无文,士阶不崇,大羹不和。”圣明的君主应常存节俭的美德,即使国富地广,也要用节俭来约束自己。如果用茅草盖房子,都不去修剪得漂亮一些;用柞木当作柱子,也不会砍削得光滑一些;甚至所乘车船也不多加装饰,穿着的衣物也一点都不华丽。英明的君主并不会大兴土木,建造豪华的厅堂宅院,吃饭都只求吃饱,不求味美。我们更应该严格要求家人勤俭节约,时刻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三)读书明理做君子

读书是为了明理,而不是为了功利。曾国藩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凡富贵功名,皆由天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唯学做圣贤,全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干涉。”曾国藩不主张读书求仕,他只希望子孙通过读书懂得道理,做一个勤劳节俭、不怕劳苦、乐观向上的君子。富贵功名强求不来,可是自己却可以选择多学习、多读书,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圣贤。“读书明理益心身,世事静观鉴古今。唯有读书成所好,茫茫人海善于行。”“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让孩子读书可以培养他们心平气和、充实恬淡的气质,可以使孩子尽情享受人类精神文明的光华,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身心,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让自己生活得更有韵味。

古往今来,家庭从来就是社会文化的基石,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元朝的郑氏家族被表彰为孝义门,明朝又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的美称。扬州的何氏家族精英满门,出现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等有出息的儿孙,这和他们优秀的家风、家教密不可分。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建构和谐的家风,使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家风的沾溉浸润中受到熏陶,明白为人处世之道,习得规矩方圆之理。

参考文献:

[1]杨茂义.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叶立群.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李锦英.我国家庭教育问题探析[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基于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 下一篇:播撒爱与责任师生共谱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