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施“预防为主”方针的历史经验文

时间:2022-10-12 06:47:01

我国实施“预防为主”方针的历史经验文

我国“预防为主”方针在各个时期的确定

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很早就十分重视预防疾病的理论和实践。如《黄帝内经》中就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并提出了不少预防疾病的方法,如在秦汉时期,我国已知应用狂犬脑敷于被狂犬咬伤伤口预防狂犬病。我国早在十六世纪就有应用人痘接种技术、以预防天花的记载。"预防为主"这条方针在建国前的革命根据地已经提出,并在工作中实行过,在当时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还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各种公共卫生活动,降低了发病率,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保护了根据地广大军民的健康。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军委卫生部召开了全国卫生行政会议,在研究全国卫生建设总方针时,根据革命战争不同阶段曾提出的“对于疾病着重预防”、“预防在先”、“预防第一”等指导思想,确定了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和军委卫生部联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确定了新中国卫生工作的方针是: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1952年12月在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上认真总结了反对细菌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成绩和经验,根据总理的建议,增加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形成了新中国卫生工作四大方针。“预防为主”方针的确立,指明了新中国卫生工作的方向,要求全体医疗卫生工作者“不但要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治好病,而且要发动群众主动地与疾病作斗争”。这种主动的斗争就是预防。所以,治疗与预防兼顾、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是根据为人民服务这一出发点而提出的。中国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在卫生工作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卫生工作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是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四十年前制定的卫生工作四大方针,逐渐显露出与新时期改革、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1991年4月9日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计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卫生事业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针。卫生部在贯彻这一方针时,提出了以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和中西医结合为我国卫生工作发展的战略重点。

1997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确定了中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是: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卫生工作方针,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指导、推动中国卫生工作的持续发展。

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历史经验

一、坚定不移、持续地把“预防为主”方针作为中国卫生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方针,在实施中要解决三大问题:

1.正确认识预防与治疗的辩证关系,在具体实施中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单纯的只搞预防、不搞治疗或只治不防都是片面的做法;

2.正确认识贯彻“预防为主”方针,重视预防保健工作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近期投入与远期产出的关系;

3.正确认识预防医学的学科发展与公共卫生实践之间的关系。离开了公共卫生实践,预防医学科学是不可能发展的。

二、建立和健全各级、各类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并规范他们个人与团体行为准则,发挥他们在贯彻“预防为主”方针中的主干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及各种社会力量,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在贯彻“预防为主”方针中作为基础的作用。

三、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坚实的医学及公共卫生专业知识、素质良好、具有无私奉献精神、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好务的公共卫生专业队伍,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落实各项公共卫生工作、提高为人民大众服务质量水平的先决条件。

四、加强预防医学科学理论与应用的研究,用现代科学与医学科学理论、技术指导公共卫生实践,是使多项预防措施高质、高效并取信于民的根本保证。

五、加深开展广泛而深入细致的卫生宣传教育,引进国际先进的健康促进理论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大众传媒,科学地、持续地把各种预防保健知识教给群众,引导他们自觉地参与各项公共卫生活动和自我保健的实践中去,是推动"预防为主"方针落到实处的强大力量。

六、把各项公共卫生行动,转变成为各级政府的职责,政府的行为、政府的财政投入。针对中国目前和将来的多种公共卫生问题,进行人大立法和形成政府的法规条例。用法律行为来规范和保证公共卫生行动能在社会和人群中付诸实施,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最强有力武器。

我国实施“预防为主”方针面临的诸多挑战

一、人们认识与观念上的误区,仍然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最大障碍。预防与治疗的严重脱离,需要时间和强有力的措施加以弥合,摒除重治轻防的观念,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教训。

二、现行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与中国卫生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是不相适应的。特别是公共财政的“分灶吃饭”,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仍然是阻碍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投入机制的良性运行尚未完全形成。预防保健事业还没有真正作为“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来对待。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不管是国家还是社会、人群的投入与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四、二十一世纪,中国和全球一样,面临着许多公共卫生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环境、工业化、城市化、老龄化等带来的一系列公共卫生新、老问题;各种社会以及人口构成的变化带来医学模式的转变,作为公共卫生问题的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在二十一世纪将成为中国的突出问题;新、老传染病、地方病仍然严重威胁着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人民大众。

五、公共卫生管理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如何适应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将成为公共卫生教育改革面临的迫切任务。培养、使用、提高专业人才的整体教育运行机制,尚须进一步完善。

六、公共卫生管理和卫生执法监督的法律运行机制和体系须进一步完善,随着中国整体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卫生法律的权威性应当大大强化,社会环境和人为因素干扰法律运作的情况应当得到有力的纠正。

上一篇:药 企 第11期 下一篇:哭泣的冤魂萦绕在“海正”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