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避免拔罐拔出水泡

时间:2022-10-12 06:18:30

拔罐后有时局部皮肤除了出现出血点、瘀血等现象之外,有些患者会出现水泡。出水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患者体内风寒湿毒较盛,以湿气最为突出。起泡也是一种邪气外出的表现。有时会在罐壁上出现小水滴,也是湿邪的表现。

留罐时间有点长。这一点因人而异,也是和体质有关系的。有人留罐20~30分钟也不会有起泡的现象。也有人5~10分钟就会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时间需要短一些,等对患者情况了解了,就可以适当放宽时间。

罐子温度较高。这一点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时做闪罐,如果造成罐体温度过高,这时留罐的话,会增加起泡的可能。

部位的差异。同一个人拔罐,有的部位没问题,有的部位起泡。总的规律是背部、两胁、臀部容易起泡。

拔罐过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预防拔火罐起水泡的注意事项

1.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骼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

2.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移动等,火罐易脱落。

3.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造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5.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毫升为宜。

6.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还可因罐子互相排挤不宜拔牢。

7.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应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动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棉花脱下;用架火法时,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时,应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

8.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消毒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色,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用碘伏消毒,并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上一篇:“跑”出来的影响力 下一篇:高血压患者的保健运动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