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艺作品拍摄编辑浅谈

时间:2022-10-12 05:34:25

群众文艺作品拍摄编辑浅谈

1895年,当法国卢米埃兄弟放映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时,他们绝没有预料到,这项发明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可思议的影响。在当今信息社会,由电影到电视形成的视觉文化已经成为整个社会记录、传播文化及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随着科技发展日益更新,视频记录手段更为便捷,成本也随之降低。一部标准专业数码相机即可替代笨重的摄影机;一部配置较高的笔记本即具备复杂的专业编辑功能。影视拍摄编辑手段已普及成为如写作般的普通技能。然而,热爱摄影的文艺爱好者,要想成功拍摄编辑生活片段、劳动场景,特别是群众文艺作品,则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专业知识。

用一台专业数码相机或是一部配置较高的手机录下一段精彩视频后,总会留下些许遗憾。主要原因是上述器材不具备推拉摇移功能,单个镜头的记录中景别缺乏变化,不免单调。事实上,我们有多种方法可以使简单文艺片段的拍摄变得精彩别致。

方法一,重复拍摄。在单机拍摄时,虽没有具备分镜头拍摄的专业知识,但可以用重复拍摄的方法使我们在后期编辑时具备充足的素材,将画面景别通过剪辑和编辑在角度变换上丰富多彩。

以一首歌曲录制为例,不妨根据自己对歌曲演唱的理解,先做一个简单的分镜头设计。分镜头设计是对一首完整歌曲演唱的画面进行解析,这样进行实际拍摄时就会胸有成竹、心中有数。在拍摄前,需将歌曲进行先期录音,让音质清晰的录音在拍摄时循环播放,与此同时,演唱者只需对好口型重复表演。这样,演唱中可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专心于拍摄过程。拍摄时,首先以全景(人物大全或小全景别)的方式完整地记录下歌手对这首歌曲的演唱过程,以此作为将来编辑的基本录像资料。接下来,可以用不同的中近景别和角度再重复拍摄一到两次。这样,这首歌曲的不同角度和不同景别的画面素材就在前期拍摄时完成了。

方法二,若条件许可,最好选择同型号双机同步拍摄。一台单机负责拍摄全景,另一台负责拍摄中近景。这种拍摄方式基本可以保证一次性完整记录演唱画面。

进入后期制作时需要记住以下几个简单常识:首先,要将先期录音的声音作为标准音频编辑,拍摄时的同步音频只能作为参考声;再者,画面的编辑是有一定规律和讲究的,有几个基本要素需要注意:(1)由全景一中景一近景一特写景别的有机剪辑会使画面自然流畅,同景别最好不要直接剪接;(2)运动镜头要注意起幅和落幅的自然过度剪接;(3)注意全片的开场和结尾画面,一般来说开场可以是全景的景别,让人物在运动中入画,结尾时随着音乐展开画面致全景结束较好。当然,这些基本要素同样适用于舞蹈、戏曲演唱拍摄后的录像剪辑。画面编辑的方式方法有很多,随着经验的积累,相信摄影爱好者都可以很快掌握并娴熟运用。

内景的舞台演出拍摄、外景的大型文艺活动拍摄,即为多机、多讯道拍摄。复杂的导播系统和专业摄影设备使大多数大型文艺活动必需借助于电视台转播车完成拍摄。然而,昂贵的拍摄费用往往令群众性业余文艺演出望而却步。近年来,许多电子科技公司生产的便携式视频切换台恰恰适应了这个需求,一般报价仅在一万元左右。这种切换台携带方便,视频导播可兼容标清和高清四个讯道的同步切换,并具备讯道内部通话系统,非常适应舞台演出、广场演出、大型会议及活动的多机位同步录像需要。

多机位同步录像有了适时的导播切换,减免了部分后期编辑的繁琐与麻烦。但不容忽视的是,现场切换视频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导播技能,需要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负责导播切换的人员既为现场编辑,也是电视导演,一般由熟悉文艺也知晓拍摄编辑常识的人来担任。首先是现场机位布置,这里说的视频画面即为从观众视觉出发而进行的拍摄画面,多机位即为多视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现舞台演出。以四台摄像机为例,设置在观众席走道居中的一台机位通常称为2号机机位,是保证全场演出全景画面的机位;距上、下场门十米左右的走道设置的机位称之为1、3号机位,用以对角拍摄中近景的舞台演出画面;随后的4号机可以上肩作为游动机位,拍摄观众反应镜头或是舞台侧翼的画面。此外,录制前需注意用一根较长的音频线连接至现场调音台。音频信号由现场负责扩声的音响系统直接提供,多路音频汇总经调音台,输出的信号才能确保录像音质清晰无误。

电视导播必须熟悉演出内容,至少需经历连排或彩排,以便做到心中有数,不慌不忙。文艺演出的舞台调度虽多而复杂,但也能从中找出一定规律。如,独唱节目需熟悉演员的开场和结束时舞台调度位置,音乐的前奏和间奏用怎样的运动画面过度;而合唱的舞台调度是固定的,但导播和摄像需熟悉歌曲各个声部进入的时间,很多导播在某个声部并未开口时就切换到该声部画面,这是要坚决杜绝避免的。舞蹈的舞台调度较更为复杂,但也有一定规律。一般说来,有两种舞台开场方式,一是随着音乐上台,二是由演员于造型后起音乐、起光开始起舞。后一种开场相对简单些,而前一种舞蹈开场方式导播需提前通知相应机位跟摄,若错过舞蹈开场的精彩画面,不仅演员看到录像会不满、抱怨,也给观众留下无法弥补的视觉遗憾。总之,舞蹈的精彩不仅在于肢体语言及表情的表演,还在于舞台造型和调度的变化,只有这样方才形成完整而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导播和摄像切记要注意通过有机的分切画面给予充分展示。器乐演奏的舞台调度一般都是固定的,但不代表拍摄简单。我们常看到电视上器乐演奏节目非常遗憾的空镜画面,这是由于导播和摄像连什么乐器发出什么音色都分不清而导致的,这样的录像是对观众的极不负责。因此,摄像和导播不仅需要熟悉各类乐器的音色,也需熟悉整个音乐的结构和层次。这样,导播才能能够提前通知各摄像,适时提供准确画面切换,使演奏画面和音乐声画并茂,这是导播的基本职能。

需要强调的是,在有了导播切换台现场进行录像后,许多摄制不启动单机备录功能,即在同步录像时不使用一至两个讯道同步挂带录制。如此盲目信赖一次性现场录像是不行的,常常会造成录像时很多画面因经验不足或是切换失误而后期无法弥补。所以,录制大型演出,特别是包含观众画面的演出时,切记在主要机位(讯道)上挂带同步录制备用,以便后期调整编辑时有备无患。

随着群众文化的繁荣,多讯道同步录像在大型群众性文艺演出中将会运用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在花费不多的情况下配置这样必要的录制硬件,也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去适应这个需求。在实践中积累一定经验后,逐步胜任这项看起来较复杂的专业的技能时,我们就可以跟电视台说拜拜啦。

上一篇:不翼而飞的尸体 下一篇:转折连词的偏误情况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