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01:19:47

群众文化论文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群众文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各级领导的认识水平、决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乡村群众文化建设方面,各领导干部绝不能仅仅将职责局限在为村民办几件好事,要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精心策划,倾力组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交流沟通平台,充分发挥文艺队伍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这就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必须要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文化工作摆在战略的高度予以充分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享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

(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样式,提升吸引力

要想顺利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各乡村一定要把功夫花在经常性工作上,督促各文艺活动队利用好劳动的空余时间,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各项活动的吸引力。首先,更新活动内容,不断提高活动质量。如文艺表演、送图书下乡和各地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等,这些内容健康、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且贴近农民生活的文化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其次,利用各重大节假日积极开展庆祝活动和各种文体比赛。如正月里的舞龙、端午节的包粽子比赛等,这些活动对于人民群众来说难度并不高,并且还能促使人民群众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相互提高,既增进了邻里关系,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多元投入,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为提升群众文化活动质量,各级财政部门每年必须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村文化人才的培训,把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建设与农村的休闲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如每年必须投入一定的经费购置适合农民提高自身素质需求的书籍和杂志,以充实文化站、农家书屋的内容,真正发挥乡村文化阵地的作用。除此之外,各级相关部门还要给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如提供一定的免息贷款,为赞助、支持群众文化活动的企业提供适当的减税优惠,提升赞助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以充足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举办高水准的文化活动项目,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四)加强农村文化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为加强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水平,各级部门应将文化馆、文化站队伍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切实落实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以此调动其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特别要重视培养年轻的专业文化人才,形成农村老、中、轻相结合的良性专业人才队伍梯队,防止出现人才断层和老龄化现象,通过对其实施系统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五)结语

中国的发展,是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是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发展。对于乡村的群众文化建设而言,其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同样关系着社会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可以这样说,只有认识到文化发展特别是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并将其付诸行动,努力搞好乡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从而使我们的祖国屹立于世界之林。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广场舞蹈是近年来兴起且快速发展的一种现象,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广场舞蹈和其他舞蹈最大不同在于它的参与人员,其参与人员基本上是中老年妇女即“大妈”。那么,广场舞蹈到底有哪些特征呢?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表演的特殊性

广场舞蹈和其他舞蹈最大的不同就是其表演的特殊性。人们对于美的欣赏和享受是在于对它的直观感受,即直接性。广场舞蹈之所以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也是因为广场舞蹈能够给人带来直观的感受。广场舞蹈的参与者,既是表演者又是观赏者。而广场舞蹈的舞台也是和观众融为一体的,这都使观众有一个特殊的感受。

(二)集体性

广场舞蹈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集体性,人数很多且没有限制。无论男女老少、会跳舞的还是不会跳舞的,都可以参与其中。集体性还是广场舞蹈主要表现手段。由于广场舞蹈一般都是在广场上进行表演,而广场一般都比较宽阔;因此参与的人数很多,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有时甚至会达到上千人,场面异常的火爆。

(三)参与人员的自发性

参与人员的自发性是广场舞蹈的主要特征之一。参与广场舞蹈活动的人都是自己自愿去参加的,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发动。而且也没有任何规定和要求,人们可以随时参与、随时离开。现在有很多中老年人去广场公园散步时,都流行带一个小型收音机,在碰到同是舞蹈爱好者时随时都可以来一段舞蹈。

(四)随意性

随意性是广场舞蹈与其它舞蹈最大的区别之一。在舞蹈编排中,广场舞蹈没有专门的编舞人员。在舞蹈训练方面,广场舞蹈也没有制定一套方法。在舞台方面,广场舞蹈也没有固定的跳舞场地。而且其舞蹈动作也很随意,并没有明确规定这个舞蹈动作该怎样做才是规范的、正确的。除此之外,广场舞蹈在时间的选择上也很随意,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这也是广场舞蹈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社会作用

(一)广场舞蹈具有满足群众自娱自乐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群众对业余文化生活也会随之产生更高的要求。广场舞蹈是从群众自娱性开始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抒发喜怒哀乐的时候,就会伴随着舞蹈的存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了,电影、电视、戏剧等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更愿意参与到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中来,而广场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使人们更容易参与到其中,舞蹈所独有的审美情趣,是其他娱乐活动所无法替代的。在这种情况下,群众的参与意识更加强烈,希望从自身的投入中展示生命的情怀,并从中获得审美价值和生命情趣,群众喜欢上了自娱自乐的舞蹈活动。为消除疲劳、陶冶情操、焕发精神,他们自觉地步入了自我娱乐的舞蹈当中,在舞蹈中人们不再只是观众了,而更多的是“表演者”。他们通过舞蹈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个性,舞蹈已逐渐成为群众乐于接受的艺术活动,满足了群众自我娱乐的需求。群众需要舞蹈,离不开舞蹈,舞蹈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具备重要的作用。

(二)广场舞蹈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居住面积大了,环境好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邻里间的相互接触越来越少,邻里间的情感交流也随之淡漠,邻居之间相互不认识、在园区里形同路人。街道、社区的群众舞蹈活动,客观上为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架起了桥梁。早晨,在城市里不论公园、广场、街道、社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大多是以广场舞蹈为主,广场舞蹈尤其以妇女居多,她们几十个人一个队伍,有跳东北秧歌、健身舞、拉丁舞,交谊舞,百姓健康舞等等,这些别具特色的广场舞蹈,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居民百姓,他们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纷纷走出封闭式的高楼庭院,参加到社区、广场文化活动中来,既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打破了居民之间互不相识、互不往来的沉闷局面,使那些有着相同情趣、相同爱好的社区居民相聚在一起,抒感,建立友情。广场舞蹈所表现的形式是一种群体活动,人们是通过这种群体的表现,来展现舞蹈集体美,所以人们在相互配合之间产生默契,进而增加彼此之间的友谊,在追求美的同时,促进了邻里间的了解与和谐。

(三)广场舞蹈具有强身健体、美化心灵的作用

舞蹈浅析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李 敏摘 要: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舞蹈艺术是一项受到广泛认同和参与性极强的活动形式,在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它是以群众为主体,群众自愿参加的一项的活动,通过舞蹈活动可让群众掌握和学习丰富的舞蹈语汇,并运用多彩的的艺术手段去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群众自身的思想感情,从而满足群众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和活动的需要,最终达到群众自我娱乐的目的。本文先简单分析广场舞蹈的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主要论述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是人的肢体语言。舞蹈以人体为表现工具,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畅性动作来表达情意。舞蹈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化活动,它融音乐、美术等艺术元素于一体,是高雅的全身性的文化活动,它即能健身、娱乐、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也可以使人精神焕发、身心健康,在优美节奏中享受着生命的快乐,并不受场地、器材和锻炼者年龄、性别的限制,动作的繁简、难易可以根据舞者自身的需要而编排,是易于接受,易于开展的大众健身的最佳方式。现在舞蹈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项极受欢迎的艺术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身心常常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跳舞能够消除多余脂肪,改善人体心血管循环和呼吸系统状态,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提高人体四肢与躯干及全身的协调能力。舞蹈是一种比一般意义上的运动更为高级的运动,在身心两个方面都达到调试和发展,尤其对中老年人保持一颗年轻心,延缓衰老,延长青春是大有意义的。在人们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舞蹈作为一种欢快、节奏感强的群众文化形式,健身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人们通过运用形体自由地表现心灵,抒发内在情感,可以使人们在美的愉悦中充分发展,使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重力、节奏、人体平衡得到训练,可以培养人们对人体美,对时间、空间的感受,使舞蹈成为锻炼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想象力的一种极好的形式。人们在不断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对健体强身也愈加重视,以各种形式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而舞蹈恰恰是强身健体的载体,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人们有节奏的运动着全身。而音乐在广场舞蹈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编舞者对音乐的欣赏不同,而编排出的舞蹈也不同,所以,给广场舞蹈带来了各种风格的各个领域的音乐,而音乐所表现的都是各国、各民族最优秀、最美好的语言,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人们在跳舞的同时净化和美化了心灵。

(四)有利于舞蹈文化的大众传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广场舞蹈其实就是一种广场文化,由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创作、参与并传承。现在,我国的舞蹈文化只掌握在各地的歌剧舞院、舞蹈教练以及高校的老师与学生的手里,离广大人民群众很远。而广场舞蹈正好打破了这一局面,它将高雅的舞蹈艺术、舞蹈文化变得雅俗共赏,让广大人民群众能真正接触到舞蹈文化、感受到舞蹈文化。

三、结束语

事实证明,广场舞蹈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广场舞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以社会的、时代的文化意识为内核,是一种具有精神内涵的文化状态,它以一种艺术样式为外表,形成一种辐射面极广、牵动人心极强、对社会生活无所不及的融精神性、文化性、审美性为一体的文化实践活动。而广场舞蹈发展的历史表明,广场舞蹈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广场舞蹈活动从来没有今天这样蓬勃发展。人们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强身健体、愉悦心情、缓解压力、增进友谊、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社会主意精神文明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是人民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身心愉悦。人民群众既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又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获益者。他们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是带有多个身份的,这就需要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全程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享受群众文化活动带来的发展成果和精神满足。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普通的群众文化活动,是指连续举办的有规模、有影响、有价值、有特色,能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重大群众文化公益性活动。

二、群众文化建设打造品牌活动面临的问题

群众文化建设要从很高的标准来打造品牌活动,不仅要有较好的思想内涵,还要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并且要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现实中,很多群众文化活动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主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1.思路受限制,理念较守旧。出于各种目的,政府、社会机构都经常举办各种群众文化活动,较多的活动是带有引导性的目的,或者是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不可否认,这种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了欢迎,但是,某种程度上,部分活动忽视了时代的变化,忽视了人民群众的需要,社会接轨的现实。所以,很多时候活动形式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2.优势不明显,特色不鲜明。要形成品牌,群众文化就要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大部分群众文化活动都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期望能够做成优势项目。现实情况是,大部分群众文化活动由于活动形式类似、内容雷同,难以做成精品活动,也就无法扩大影响。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依托专业优势,瞄准需求,就地开发。如宁德市“魅力闽东”文艺演出,其传统项目大型畲族歌舞《凤凰到此》就是基于宁德市畲族歌舞团的天然优势及专业的训练,并长期表演,才深受群众喜爱,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3.转型难度大,创新力度少。群众文化的传统活动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群众喜爱的,但是不见得能够完全跟上潮流,得到更多的群众欢迎。如果要跟上时代潮流,那就意味着转型,加大力度创新。转型能否成功,这是需要市场考验的。组织方一般不敢轻易尝试,只能维持现状,更别提创新。

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发展路径

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是在一定范围、具有一定水准、有较大影响力、有较高层次的群众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要立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只有被人民群众所喜爱、认可和接受,这样的品牌活动才是成功的。

1.全民参与,措施得力。当前,人民群众从事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相对庞大的需求来说较为有限。大家普遍利用公园、广场甚至部分空地来开展活动,一是人员众多,场地较小;二是部分场地车来车往,给活动开展带来不便;三是活动会给周边的居民带来困扰。比如,近来深受广大人民欢迎的广场舞就遇到了较多的麻烦,场地的限制使喜爱这项活动的人民只能在广场、居民楼之间、公园跳舞,活动时间普遍是晚上,这些场所的居民较多在家,声音较大时就造成了影响。近期,广场舞活动者和周边居民的冲突时有发生,个别甚至有武力发生。由此看来,需要政府、社会和广大人民都参与进来,形成良好的机制,采取一定的措施,群众文化活动才能较好地开展。政府要在尽可能的基础上,开辟较多的场地用于人民开展活动,保证大多数人能够从事文化实践。社会机构引导人民利用合适的地点在合适的时间开展活动,避免引发冲突,以便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并长期存在。人民也需要配合政府、社会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利用有利条件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找准切入点,形成特色,以期形成品牌。

2.继承传统,创新发展。活动品牌的一个优势就是立足本地、借助本土文化资源,走别人无法简单复制的道路。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只是因为时代的发展,没有与时俱进,以致人民群众不够喜爱,部分传统丢失。我们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挖掘较好的、适应新时展的群众文化,不断探索,多次开展相应活动,找到人民群众喜爱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再次创作,保证传统文化能够与时代同进步,让人民群众能够一直喜欢。一旦达到这种地步,群众文化活动就形成了本地特色,贴近人民生活,才能提高活动档次,才有可能形成品牌,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需求。

3.借鉴他人,融会贯通。品牌是需要一定的积累、文化的沉淀,并长时间坚持才能提高影响力。本地的资源总是有限的,群众的喜爱又是多样的。如何满足不同的需求呢?除了让当地的特色活动开展的更好、优势更加明显,其他可向别的地方取经,借鉴好的经验,并将他人的活动融合当地的特点开辟出新的活动方式。一个活动在一个地方具有较好的口碑,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说明这个活动是有好的群众基础的。但是这个活动移到另一个地方,能不能得以延续生命,并发扬光大,这就需要群众文化工作者有清晰的思路、较强的理论和较多的实践经验,才能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也就变成了当地的本土活动了。这种活动开展到一定地步,就能形成品牌,甚至能影响其他的本地活动,相互促进,相互进步。

4.保质保量,持续发展。群众文化打造活动品牌后,能不能形成长久的影响力,进而形成群众文化的品牌价值,还取决于对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要依靠活动的持续性,注重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要让群众广泛参与进去。有了广大群众的参与性,并得到群众的认可,那么就能扩大影响,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品牌价值一旦形成,反过来促使群众文化工作者有更高的积极性,创造更好的文化作品,保障活动的质量,达到更好的效果。品牌活动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做到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对于优质的活动要持久进行,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断完善提高。群众文化品牌建立要具有时代感、具有时代气息,要将人民群众对文化新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文化建设在各方面也要时时调整、跟进,更应该紧贴时代,开拓视野,寻求突破,探索适合群众文化发展的路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才能得以持久。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1.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在政策方面对农村的大力扶持,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然而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相对落后,无法适应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娱乐消费普遍较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一,同时农民群众的文化品位也相对较低,一些农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方式仍然为传统的串门闲聊、走亲访友等方式,一些农村甚至流行封建迷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

2.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比较落后。

目前,相比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速度,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速度较为缓慢,同时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使得农村群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通常被忽略,导致农村与城市在文化结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我国西部一些偏远山区,农村群众文化相对匮乏。同时,我国东都一些农村地区,其农村群众文化与城乡文化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距,一些农村的计算机普及率明显较低,使得农民群众在文化领域的消费相对较低,远不及城市。一些农村地方政府虽然加大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力度,然而在农村群众文化产品创造时未能结合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特点,一味仿造城市文化建设,缺乏农民群众真正喜欢的文化产品,使得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

3.政府对农村群众文化重视度不够。

近年来,政府较为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各地的经济水平,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目前,一些农村尽管加大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也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农村文化活动,然而这也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区域,使得一些经济落后农村的农民群众无法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一些乡镇将精力放在当地的经济建设方面,缺乏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方面的经费投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

二、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有效途径

(一)拓宽群众文化发展空间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群众文化建设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对持,在开展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时,应当拓宽群众文化发展空间。近年来,海州区注重文化发展空间的拓宽,加大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海州区积极开展广场舞大赛、文化周以及文艺汇演等活动,促进群众文化在艺术形式和内容方面的丰富和完善,有效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提升农民群众的道德素质。

(二)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有效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海州区加大了群众文化基础建设力度,使得我区各项群众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6月22日,海州区浦南镇历史民俗馆建成并开放,成为全区首家乡镇历史民俗馆。同时,农民艺术馆、农民健身馆、彦涵纪念馆以及连云港市图书馆海州分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相继对民众开放,为群众开展活动提供了基础保障。其中,农民艺术馆建筑面积约1800㎡,分为上下两层,设置了6个功能区,主体建筑整体风格为灰白色基调,内部装修简约,空间开阔。农民健身馆建筑面积约1500㎡,设置了台球馆、乒乓球馆、健身房、动感单车俱乐部、拳击馆、舞蹈房以及壁球馆7个功能区。民俗馆布展面积100㎡,由浦南之源、浦南之兴、浦南之子以及浦南之风四大板块组成,以图片、实物的形式展现浦南传统加工业、手工业以及民间文艺等内容,为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注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

为了进一步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在开展农民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农民群体的主体地位。浦南镇以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为平台,注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以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走在浦南农村,随处可见文化的新风,文化墙面绘有各种清雅的水墨画、绚丽的农民画、流畅的书法以及引人深思的名言警句。同时,不少农民的书画作品也在这些文化墙上大显身手,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农村文化风景线,有效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不久前,由海州区文化体育旅游局、浦南镇共同举办的“中国梦•浦南印象”农民摄影展在浦南农民艺术馆拉开帷幕,当地一批农民摄影家用镜头记录和见证了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和文教事业全面进步。同时首届“舞到村头、舞动浦南”广场舞大赛在浦南火辣启幕,近千名农妇积极参与到大赛中,掀起了我区全民健身的热潮,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

三、结语

目前,我国农民群众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比较落后以及政府对农村群众文化重视度不够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对此,应当拓宽群众文化发展空间,同时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注重农民群众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促进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1.基于审美角度的群众基础

人们将照片作为回忆过去和寄托情感的一种工具,照片能定格过去的某个时刻和场景,以此表达拍摄者的情感。所有人都有权利摄影,摄影艺术这种贴近群众的特征促使广大群众愿意选择摄影技术记录过去,表达思想情感。由此可见,基于审美角度,摄影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基于审美对象的群众基础

摄影艺术的创作对象通常来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所以,广大群众可以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生活场景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情感流露等为摄影对象,把最贴切、最朴素的日常生活呈现在照片上,这无疑消除了摄影艺术和广大群众间的障碍,使欣赏者能从心灵层面欣赏照片。借助照片记录生活,不仅形象生动,表达事实也更加直观和方便,便于欣赏者了解。由此可见,基于审美对象,摄影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基于摄影工具的群众基础

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为摄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加之手机产品的不断更新,摄影像素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再到现今的上千万,手机摄影的像素基本上能满足群众对摄影艺术的要求,而且手机携带方便,体型小巧,质量轻,只要人们有需要就可以随时进行拍摄。

二、摄影艺术对群众文化的推动作用

1.进一步展现民族文化

利用摄影艺术能将这些文化以图片和影像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的不仅仅是这些事物的表象,更是这些事物蕴藏的民族文化。仅凭语言文字无法做到这一点,不仅是因为语言文字不够直观,还因为在记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漏洞。为此,必须借助摄影艺术对其作进一步诠释和完善,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充分激发人们的想象空间。也就是说,摄影艺术能将民族文化更深刻、更全面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2.强化群众生活艺术感

摄影艺术展现特定的情感,不仅具备非常真实的艺术性,还较为朴素,充分体现了“艺术来源于实际生活”这一理念,强化了群众实际生活的艺术感。也就是说,摄影艺术提升了群众文化的层次,也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3.拓展群众审美角度

在摄影艺术中,照片属于载体,欣赏者有权利基于自身的理解和认知对照片展开评论。摄影艺术不要求人们用统一的审美标准和规定评价照片,无形之中就拓展了人们的审美角度,同时也让摄影艺术自身更加普及化、群众化和通俗化。一张照片不仅能为群众诉说故事,还能通过照片突显的境界对群众心灵进行有效净化。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照片就是个体面向世界的大门。也就是说,摄影艺术拓展了群众的审美角度,使摄影与群众的关系更加紧密。

4.还原客观与真实历史

作为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的文化财富是十分丰富的。鉴于过去没有摄影的条件,所以不能详尽、有效地记载民族历史的有关内容,这对我国文化遗产而言是较大的损失。但随着摄影技术诞生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这种情况就得到了巨大改变。影像和图片能更全面、具体地记录民族历史和文化,作为历史存在的证据逐渐传承下去。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这些影像与图片更能将真实和客观的历史还原在群众眼前,还能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借助摄影技术保存和备份历史资料是很便捷的,通常不会造成文化流失或资料丢失。也就是说,摄影艺术使得群众文化更加全面、具体和丰富。

5.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新闻摄影借助自身独特的摄影技术,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国内城市化发展以及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民间文化,并在其中融入思考元素。这样一来,广大读者通过新闻影像资料就能品味出其中蕴藏的民间文化精神与内涵,并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这就十分有效地传承了民族民间文化。结合当前形势,民族民间文化热是热点问题,这无疑为摄影艺术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尤其是关于我国少数民族或偏远地区的民间文化。这样便将很多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提升到了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高度。也就是说,摄影技术使得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更加广泛和全面。

三、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数码相机和手机的诞生,摄影艺术不再是资深艺术家的专属,普通群众只要有一部手机,就能拍照摄影。对群众而言,摄影艺术不再那么高不可攀,摄影艺术能有效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两者的关系更加紧密。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文化作为软实力,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也被更多人的研究。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对国民的影响是巨大的,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群众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等三从四德这样的思想不可能随着旧制度的灭亡而消失,依然会影响着群众的思想、思维、行为。这是当前中国梦认同并实践化的过程中,现实存在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方面的障碍。这样的糟粕思想会导致群众文化缺乏现代意义上的责任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公众无法对国家、社会的产生应有责任心,不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无法形成社会发展合力。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群众文化的现代化至关重要,没有社会主体角色由传统人向现代公民的转变,中国梦不可能取得成功。

二、群众文化建设自身发展的自发性与盲目性

只有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才能孕育出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良好社会共识,这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前提条件。群众文化建设的本质目的是实现社会需要与满足群众需要的统一。但是群众文化具有原生态性、自发性等特征,当缺乏社会主导文化引导的情况下,群众主体的文化需求就可能会处于自发状态,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它就会产生各种鱼龙混杂的现象,影响群众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的形成。在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盲目性问题。如:有些群众文化活动因种种原因无法持续坚持下去,因临时需求而开展,缺乏持续影响力,无法对当地群众形成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活动;很多群众文化活动处于自发、随意性状态,无法发挥群众文化集体的效应;有些群众文化活动缺乏内涵,缺乏精雕细琢,缺乏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与加工,导致群众无法从群众文化活动中真正体验到群众文化的感染力;有些群众文化活动则是创新性不足,只注重休闲性、娱乐性,忽略如何从形式上创新来展现文化艺术魅力,导致群众文化缺乏鲜活的感染力。

三“、中国梦”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激发群众文化的活力,增强主旋律文化的影响力

群众文化要求服务于全体人民,符合群众意愿需求,具有独特的传播载体和优势。它所具有的鲜活性为群众文化建设赋予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要强化主流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文化传播中,要发挥群众文化的草根性,激发文化的活力,以积极健康的主旋律文化感召群众,以和谐向上的文化环境感染群众,增加草根阶层的文化参与和文化创造。群众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从文化功能和价值来讲,更具有实践意义。以往文化宣传被人指责是政治说教,流于形式,所以群众文化要改变严肃、呆板的传播形态,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活力的群众文化。人民群众是群众文化的主体,群众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而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重视发挥群众文化的特色,激发群众文化创造的活力。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离不开众多普通大众的创造活动。在中国梦背景下,更应该激励群众勤学善思,发挥自身的主体创造力,实现个人价值,促进社会新文化和新风尚。为此,要加快促进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下,为人民群众信息全面科学可靠的信息,为群众文化创造健康的社会环境,推动群众文化的和谐向上。同时,发挥群众文化的活力,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接受和尊重群众的文化趣味,体现价值关怀。对于大众文化中的一些不高雅现象,要给以引导,促进雅俗共赏。文化从学术走向大众,让文化融入群众生活,让群众文化活动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的载体,带动群众文化的发展,使群众精神生活更加富足,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文化的功能。

(二)融合传统文化的精华,提升群众文化建设的深厚内涵

中国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任何形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支撑,浩瀚而博大的历史文化精华为文化发展增添了更多的内涵,而且提高了文化自身的深度,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将传统文化融合于群众文化之中,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一种继承与沿袭,而且是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要求。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来丰富群众文化的表达,有助于群众文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创新和丰富我国社会文化的内涵。所以,要不断挖掘和研究传统文化,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从中汲取筑梦圆梦的精神养分,滋养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国梦”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发挥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群众文化建设不能仅仅依靠传统文化的资源,还应该从群众生活工作的实践中去探讨和挖掘。也就是说,群众文化建设是对传统文化的过滤和加工,是对通过不断开发、挖掘、研究,找出和时代精神吻合以及符合人民发展的合理成分,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合理融合,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让中国优秀文化为更多人所接受和认可。中国梦是民族梦,是每个人的梦,只有广大群众都亲身参与到文化建设的创造实践中去,感受文化的魅力,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凝聚社会力量,将中国梦融入群众文化建设中,转换为群众文化创造的动力。

(三)健全群众文化工作机制,完善群众文化建设设施

首先是工作机制的建立。工作机制作为一项工作顺利展开与进行的关键,其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中,良好的工作机制是完成一项工作的基本保证。因此,实现群众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建立健全群众文化工作机制。其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领导机制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领导阶层,是工作正常与及时展开的关键。第二,文化体制的改革。发展群众文化最基本的是鼓励群众自发自主的经营文化,这就需要对现行的文化体质进行改革,以为群众兴办文化社团、文化单位以及文化经济体提供机制上的保证。第三,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加强。基层文化队伍是整个群众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建设主体,也是文化建设工作的基本保证。因此培养一些具体有高素质与创新思维的群众文化建设人才便迫在眉睫。其次是文化基础设施。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属于政府群众工作的民心工程,其建设与发展必然要依托一定的文化基本设施,作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各级政府部门在投建时,务必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审视目前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各地方政府部门还应根据国家相关文化建设政策,统筹民众力量,结合本地群众文化发展实际需要,建立一种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效率高速且覆盖面广阔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

四、总结

群众文化工作不仅是我国整体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同时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所在。在新背景下我国开始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健康良好的群众文化便成为实现梦想的力量源泉———增强民族向心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改善民族亲和力以及发展民族国际影响力,因此在21世纪不遗余力推进群众文化建设,便成为政府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1.基础设施有待提高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在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和广大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影院等艺术文化场馆的建设还不够多。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人均文化设施建设还十分不足,在广大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十分落后。很多县城一个县都没有一家像样的电影院,没有一个图书馆,有的也只是图有虚名,常年不开放,甚至没有一个公园。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

2.社会支持仍需加强

群众文化活动大多是群众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因其贴近群众,十分接地气,有些时候显得没有那么高雅。这就使得一些人对于这些群众文化的形式比较难以接受。举例来说,广场舞是一种十分受群众欢迎的舞蹈,很多大妈通过这种形式娱乐了身心锻炼了身体,但是广场舞却因为音乐声比较吵,引起很多人的抵制,甚至发生了一些冲突。这些都是群众文化活动不被理解和支持的例证。

3.从业人员队伍急需补充

在文化届,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将目光聚焦在高雅艺术,而对下里巴人的群众文化十分不屑。在建国初期,各个县都有歌舞团、剧团、文艺表演队,这些团体的从业人员推出了一系列深受群众欢迎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生活。但是现在剧院、剧团等文化组织已经消失,在县城和农村地区,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队伍十分有限。一些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室根本没有专人管理,很多文化馆还是老一辈的文化馆的人员,年轻人在这方面的精力投入很少。群众文化从业人员队伍急需补充新的力量。

4.群众文化经费需要提高

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现如今,国家对文化的建设日益重视,很多大城市对于文化的投资也越来越多。但是在县级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还严重不足。很多城市依然把发展经济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对文化的建设极为忽视。这种思想上的不重视就导致财政投入的不足,群众文化处于经费拮据的尴尬境地。

二、群众文化的发展路径

1.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

群众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幸福生活指数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一定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群众文化发展的意义。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采取多种渠道引导群众文化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文化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有了文化活动的场所和设施,文化活动才能够顺利进行。政府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建设公园、图书室、剧院、娱乐场等一些基础设施,为群众文化的开展提供保障。

3.增强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群众文化是一种接地气的文化,可能形式比较简单,也没有太强的艺术含金量。但是群众文化却是一种文化的表征,有着其自身的魅力。社会各界要对群众文化给予更多的支持,一是增强对于群众文化的理解,不能因为“小苹果”等曲目比较通俗就对其予以排斥,更不能因为广场舞比较吵就号召社会予以抵制。二是要加强对群众文化的投入。对于群众文化来说,因其发源于群众,在群众中盛行,所以决定了其艺术性稍差,文艺界的人士要加强对群众文化的指导,提升群众文化的艺术品位。

4.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群众文化队伍不足,影响着群众文化的发展。因此一定要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一是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二是吸引更多有知识有专长的人参与群众文化工作。对于群众文化来说,其发展和繁荣必须依靠文化从业者的推动,加强群众文化从业队伍建设,能够进一步促进群众文化的覆盖范围和影响空间。

5.提供群众文化经费保障

文化建设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发展群众文化,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政府应该在财政上,加强对于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场馆和设施设备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于文化作品和文化活动的投入。在经费保障上,县级城市尤其需要加强,通过提供群众文化的经费保障,促进群众文化更好的开展。

三、结论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群众文化也呈现出一片新景象。群众文化日益丰富多彩、群众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群众文化的要求和需求也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政府必须进一步重视群众文化的建设,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群众文化工作的人才队伍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提升群众文化的影响力。群众文化的创建和发展需要群众的参与和努力,各地群众也要进一步提高对于群众文化的参与度,努力提升群众文化的水平和质量。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丰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要从以下两大方面着手:一是多样化。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总体说来,我们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要呈现出多样化,让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化活动形式。具体说来,文化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家庭文化、广场文化、室内文化、户外运动等等,舞蹈、秧歌、花卉、剪纸、剑术、阅读、歌唱、健步走、太极拳、戏曲等等都可以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具体方式。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是以基层群众为核心的,基层群众应成为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这就要求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式最好是以小型多样的活动为主,一是为了满足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二是为了使群众有强烈的参与欲望,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来。二是特色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根据不同基层群众的地域特点、气候及时间特点、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特点等开展特色化的文化活动,尤其是要注重对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使文化活动的开展符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建设。比如,山东胶州的剪纸艺术盛行,在当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要重点突出这一特色,可开展剪纸爱好班,重点发扬与传承窗花、衣花、墙花、纸斗、礼花、喜花、鞋花、兜兜花、枕头花、灯笼花、顶棚花等颇具胶州特色的剪纸文化艺术,将文化娱乐性与特色性融为一体,在娱乐的同时还可将优秀的剪纸外销,作为文化活动的经费来源之一。

二、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馆的带动作用,引领基层群众自娱自乐

在基层地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基层群众能够文化活动的开展主要依赖于基层文化馆的带动和示范,因此,基层文化馆成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基层文化馆的带动作用,引领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提高基层群众的精神文明素质。第一,以基层文化馆为阵地,发挥基层文化馆的辐射作用。基层文化馆的文化活动是基层群众文化娱乐的主要阵地,更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窗口。因此,基层文化馆应紧跟政府文化方针和时代文化潮流,多宣传和组织一些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发挥基层群众文化馆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比如,基层文化馆可以在中秋节即将来临之际,大力宣传和安排中秋节娱乐活动,引导基层群众编排反映团圆和祥和的舞蹈和歌曲等,为中秋节的团圆营造良好的氛围。第二,以基层文化馆的文化活动为依托,增强基层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基层文化馆的存在就是为了与民同乐,基层文化馆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与基层群众密切相关的,为此,基层文化馆的文化活动应能够引起群众的共鸣,能够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来,积极发挥文化阵地活动的示范性、向导性以及带动性,将最新形式和最新内容的文化活动传递给人民群众。

三、做好群众文化活动的后期工作,保持优秀活动的常态化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往往比较分散化,对于文化活动的热情也“热”一阵,就像广场舞,热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再那么热衷了。为此,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做好后期工作,尤其是当某项文化活动开展结束之后,要将优秀的文化活动保持住,成为一种基层文化活动的常态化。比如,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基层文化馆的带动下,很多基层群众都在这一天纷纷加入到读书大军中来,认真读书和学习有用的知识,为了能够让群众继续坚持下去,日常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就应为群众做好图书供应与管理工作,并加强读书宣传教育,使基层群众能够自觉主动地渗入到图书室进行阅读与学习。综上,新的历史时期开展和组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惠民工程,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积极开展利于群众身心健康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提高基层群众的精神文明素质,以基层群众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群众文化事业运转机制,需要我们从市场经济大环境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在计划体制下群众文化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是按照计划行事,处在一种被动执行上级指令的状态中,这种状态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计划体制时代过去了,符合市场体制的群众文化运转机制却没有形成。我们的群众文化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处在一种所谓过渡时期,然而这个过渡时期似乎显得太漫长了。纵观各地区群众艺术馆的运作状况,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无所适从的状况。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领导部门的指导思想需要到位,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群众艺术馆究竟应当遵循怎样一种模式运转,怎样才能切合实际地发挥群众文化事业的社会功能,按科学发展观和群众文化工作的客观规律办事,以实现对群众文化工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这是需要不断进行观察思考和决策的事情。正确的政策和方针确定之后,就要让具体的业务部门放手去干。另一方面,群众艺术馆作为一支群众文化工作的骨干队伍,其整体的队伍素质是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的根本保障。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还是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要彻底转变过去上面指一指才动一动,让做什么才做什么的被动局面。群众艺术馆应当清醒地看到自己在本地区文化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去规划设计安排自己的短期活动项目和长期发展措施,那种在过渡时期缺少适应大环境下主动性和创造性工作的思维方式必须有所改变了。

二、整顿队伍,有的放矢

过渡时期的被动状态造成了群众文化工作队伍中很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状况,如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干与不干、干好干不好都一样的计划体制弊病仍然严重存在。每一个地区都有一个群艺馆和若干个文化馆、文化站,其人员素质和所处的环境都是各不相同的。这个地方需要做什么?我们这支队伍能做什么?其中有多大距离,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说白了,就是我们应当有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应当去实现和完成什么样的工作目标,这是我们过去经常被忽略但却是一个最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群众文化工作队伍是为群众文化工作目标而设立的,因此,队伍建设也要以工作需要为准,即所谓有的放矢。当前,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时期,与城市化建设密切相关的市场化、知识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是这个时期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和主流。因此,城镇社区及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重要攻坚方向。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支持之下,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解决各族各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需要,推动群众文化事业与整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面临的当务之急。紧密联系实际需要来加强和打造群众艺术馆的工作队伍,使各工作门类,各种专业人才,各类工作项目对口配套,各得其所,充分发挥其专业职能和对于各旗区文化馆,站的导向示范指导带动等作用。

三、科学管理、赏罚严明

有一位企业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要让职工像农民种自留地一样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其实科学管理并不是一摞摞的管理规章,而是很简单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在计划体制下,中国几十年来解决不了的吃饭问题,一个生产承包责任制就解决了,为什么?因为的大田全都成了自留地。我们的群众文化工作道理也一样,没有工作目标,就等于农民没有地种,那当然就什么也谈不上。有了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工作目标任务,但干的与不干的,能干的与不能干的,干好的与干不好的全都一个样,天长日久,自然就又成了的大田,在大锅饭里吃个饱,到地头去睡大觉,事业不受损失那才是怪事,这就是赏罚分明的重要性。当然赏罚分明要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方向错误,方法越是对头,距离工作目标越远。因此,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一种严格的工作监督机制。职工工作效率好坏不能一样对待。一个单位,一个项目,甚至一项事业的成败优劣更不能让考核缺席。群众文化事业是整个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机制的组成部分。群众艺术馆更是当地群众文化事业的一支中间力量。建立卓有成效的上下协调配合的科学管理体系,是完成新时期工作目标任务的必须条件。鄂尔多斯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对群众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和很多可借鉴的经验。鄂尔多斯经济能够实现快速腾飞,鄂尔多斯群众文化事业也一定能快速跟进。而在这项事业的整体发展中,群众艺术馆起着承上启下、以点带面、协调推进的重要使命。群众文化事业和其他事业一样,大有可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前景。这就需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开拓视野、解放思想、贴近实际、明确方向,充分发挥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智慧才能和创造积极性,用扎实地工作业绩,开创鄂尔多斯群众文化工作的崭新局面,迎接鄂尔多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的到来。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第一,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一方面大力发展传统风俗民俗文化,另一方面极力引入外来优秀文化。我国有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有众多代表不同区域人民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各种传统文化。要善于发展此类文化,为发展新时期的群众文化作好铺垫。当然,要在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发展和弘扬,不能尽信尽取,要有原则地选择,然后根据群众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和改革创新,创作出群众所喜爱的且来源于群众的文化艺术作品,要时刻关注群众文化动态,作品要像通俗明了般的话语让人一看就知,可以依托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开展活动,当然前提是要注意其方式和内容要与节日的内涵相统一。春节喜气洋洋,舞龙舞狮、拜祭神佛、吃团年饭;元宵张灯结彩,猜灯谜、吃汤圆、闹元宵,清明节祈福辟邪,拜祭祖先、植树、踏青;端午节健体养生,赛龙舟、戴香包、吃粽子;中秋节团团圆圆,赏月、赏桂花、吃月饼。若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就会降低群众文化活动对于人民群众的吸引力,不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与发展。因此,要让群众文化活动从根本上扎根人民群众,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以多内涵、多形式、多功能的多元群众文化取代单一式、低层次、简略型的群众文化,紧贴时代、紧跟群众,不断开拓群众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基层文化设施是人民群众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它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群众文化活动的好坏,目前,我国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资金短缺、设施薄弱、保障不全等是影响群众文化建设的因素。群众文化建设是基础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要及时认清当前文化的发展形势,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大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以更好地促进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参与,共同为人民群众打造一块属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沃土,为各个领域的发展创造环境,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已有的图书馆、文化宫、博物馆等设施,对人民群众免费开放。要根据人们对文化的鉴赏力和消费力进行分类,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文化水平都有差异,现在社会文化内涵日渐丰富,文化也朝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因此,要迎合这种发展方向,依托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另外,设施建成后,要使用规范,注意维保。可以雇请专人负责,维护基础文化设施的正常运转,合理使用,优化配置,以促进群众文化事业更好地发展,进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搞好群众文化建设,必须要有一支责任心强和文化素质高的文化工作队伍,他们对转变群众落后思想观念,引导群众进行文化创作等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对文化工作者进行培训,促进其业务水平的提高,使其成为骨干人才或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相关部门也要对文化队伍成员进行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同时也要积极吸收对文化活动工作有兴趣的业余爱好者,让他们也参与到建设中来。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业余的文化团体,当中不乏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成员,他们会经常自发地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但这类组织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活动,因此,相关部门要给予充分的辅导和重视,可以从中筛选出骨干人才进行培训,组织专业人才为业余团体的作品进行修改等等。此外,还要善于在群众之中发现各类文艺人才,使文化队伍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这样,将方方面面的人才统一起来,建立合格的群众文化建设队伍,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群众积极快乐地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真正实现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与繁荣。

第四,拓宽群众文化发展的渠道。由于群众文化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也不能钻进死胡同,一成不变,而是要因地制宜,利用各种渠道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可参照“政府搭台、媒介推广、群众唱戏”的路子,像文化下乡等活动,政府要大力引导与支持,不能对群众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热情,认为群众活动不能出政绩等而不加以关注,而是要努力为人民群众搭建活动的平台,让人们精神上也不贫困;加上媒介的推广,现代社会科技如此发展,人类交流信息的平台越来越广,如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平面媒体等的传递,实现群众文化活动时时处处的推广,从而实现影响、效果、受众面等的最大化,尽量做到“路人皆知”,让群众可以尽情地唱戏。还可通过广场及公园文化,广场和公园不止是给人们散散步的地方,文化部门可以仔细思考并探讨如何利用这些场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比如在周末举行类似于“周末秀”的活动,逢年过节举办一些晚会、流行歌曲大赛、传统民歌大赛等,还可以模仿试下热到爆的梦想秀、相亲节目等开展各种形式的有益身心的活动,真正使得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享受,让广场及公园不再只是人们逛一逛、玩一玩的地方,而是一个可以尽情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好去处。再有社区文化、青少年文化、老年文化等,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渠道,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社会文化的良性循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进而为经济建设服务。在新的时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对精神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群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高度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根据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呈现出的新态势,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创新,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真正实现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作者:李晓军 单位:东莞市莞城区文化服务中心

上一篇:美术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企业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