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的案例与影响

时间:2022-10-12 05:08:35

利率市场化的案例与影响

美国、日本、台湾等地区的利率市场化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由于经济和金融体制的先天特性,中国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一系列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市场化进程最终可能会比大家想象的要艰难和缓慢。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McKlnnon和Shawn提出“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要实现金融深化,就必须消除金融抑制,放开利率管制,取消信贷配给制,实行金融自由化,这是各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理论依据。2003年2月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三先三后”的总体思路,即 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近期央行官员在不同场合发出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言论。通过梳理国外的一些案例,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会带来名义利率上升,银行利差收窄,外资流入和本币升值,金融体系风险增大等一系列影响,2011年人民银行可能扩大贷款利率的下浮区间,并尝试提高部分存款利率的上浮空间,但考虑到经济主体预算软约束等制度因素,我们认为对国内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宜过于乐观。

几个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美国:美国政府在1980年3月颁布《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标志着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开端,而实际上,1970年美国就开始对 些符合特定要求的大额存单放松了管制。

(1)1970年,放松对10万美元以上,90天以内的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

(2)1973年,放松所有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并取消]000万美元以上。期限5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上限:

(3)1978年,准许存款机构引入货币市场存款账户(6个月期,1万美元以上),不受支票存款不允许支付利息的限制,

(4)1982年,放松对3年6个月期限以上的定期存款的利率管制。

(5)1983年取消所有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到1986年,美国完成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日本:日本政府于]975年废除日本银行对贷款利率的指导性限制,并于1978年开始逐步允许银行间利率的弹性化,实现银行间拆借利率和票据买卖利率的市场化,

(1)1978年,银行间拆借和票据利率市场化。

(2)1985年,引入大额货币市场存单(5000万元以上)和取消大额定期存款利率管制(10亿元以上);

(3)1992年,引入自由浮动利率的储蓄存款。

(5)1993年,取消较小额的定期存款和货币市场存单的利率管制(低于1000万元);

(6)1994年,取消除活期存款外的所有存款的利率管制,并在同一年实现了全部利率的市场化。

韩国:韩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次波折。1981年韩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但是1989年的经济环境恶化使得韩国政府重新开始了对利率的管制,使得这次尝试以失败告终。1991年,韩国重新部署利率市场化计划,基本上按照从非银行机构到银行机构,从贷款到存款,从长期到短期,从大额到小额的顺序,逐步扩大市场化利率的比重。最终,在1997年放松了对活期存款利率的管制,实现了全部利率的市场化。

中国台湾:台湾地区在1975年允许贷款利率上下浮动0.25%,并且在1980年《银行利率调整要点》,开始放松了对银行利率的直接管制。

(1)起初,在1980年,存款利率由当局规定最高上限各银行在最高利率以下自由制定存款利率,

(2)1985年,废除利率管理规则中禁止最高存款利率超过最低贷款利率,

(3)1986年,中央银行将13种存款简化为4种,监管线条变粗,

(4)最终,在1989年取消了各种存款的最高利率由。中央银行’审定的内容和各种贷款利率由银行公会议定后报‘央行’审批的规定,实现了利率完全市场化。(见表1)

从以上四个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来看,他们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在正式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先期的一些政策取向和调整也经历了比较长时间的铺垫,在5到10年之间,如果以1996年银行拆借利率市场化为标志,中国为利率改革作铺垫的时间已有14年,只剩下了存贷款上下限的最后道关卡。

以拉美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其利率市场化进程由于经济体制和先期准备不足等原因,往往在激烈改革后出现名义利率飙升,企业倒闭,低成本的外债大幅增加,最终酿成金融危机的结局。

阿根廷:阿根廷是第一个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继1971年第一次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以后,阿根廷在1975年再次启动改革,阿根廷政府首先取消了除存款以外其他利率的管制,进而放松储蓄存款限制,并最终在1977年实现所有利率的完全市场化,整个过程历时仅仅2年。

智利:智利的改革时间更短,从1974年开始放松利率管制到1975年取消了对所有利率的限制,仅仅花费了1年的时间。但在1977―1983年期间,其利率水平飙升至超过50%的水平,畸高的利率造成低风险借款人退出借贷市场,金融机构大量借外债用于放贷。

从历史经验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有着全面的影响,比如存贷款名义利率水平,利差波动,金融机构的运营表现,经济体中的货币及信贷供给,资产价格变化,以及汇率和国际资本流动等。对以上几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经验梳理的结果显示:

(1)利率市场化一般会导致存贷款利率有 定幅度上升(选取的名义利率数据完整的20个国家和地区中,15个上升,5个下降),随后则回落稳定:

(2)存贷利差普遍收窄,

(3)中小型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力压力增大可能导致其经营困难,

(4)收窄的利差导致金融机构用量弥补,普遍还会伴随着货币和信贷供给的扩张,

(5)名义利率上升往往导致外资流入,本币出现升值。 (见表2)

利率市场化进程会比想象的要缓慢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以1996年银行拆借利率放开为标志,2003年2月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三先三后”的总体思路,即’先外币 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基本上遵循了小步迈进,谨小慎微的渐进式路径。到目前为止,国内的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贴现利率都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外币利率的市场化基本到位,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已经足够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资料显示,199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累计放开、归并或取消的本,外币利率管理种类为119种,目前,人

民银行尚管理的本外币利率种类还有29种。 (见表3)

国内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先期准备,主要商业银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治理结构,大型金融机构都已经上市,摆脱了早前盈利不善,坏账过多的包袱,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具备了尝试的条件。从近期官方的一系列表态来看,央行在今年很可能采用渐进方式对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做些改革的尝试,但由于经济和金融体制的先天特性,中国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一系列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市场化进程最终可能会比大家想象的要艰难和缓慢。参照渐进改革的一般逻辑和国内金融体系现状,我们认为下一步改革可能会从以下两个步骤着手。

是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区间直至取消贷款利率下限,金融危机后房屋按揭贷款有过下浮30%的先例,银行业务中也不乏对优质客户贷款利率下浮10%的案例,根据先贷款后存款的方针,人民银行可能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下浮10%的限制但考虑到银行在贷款业务中仍占据着定价的主导权,扩大下浮区间甚至取消贷款下限对名义利率的影响并不会太大。

二是扩大长期大额定期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存款是最重要的个利率基准,也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道屏障,现实中金融机构对存款的竞争程度甚至要超过贷款业务,存款利率的放开不仅会提高银行的资金成本,也会对社会整体利率水平形成全面的推高效应。根据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一般原则,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在于大额中长期存款利率的区间上浮,在此试点基础上,才有可能考虑放开其他存款利率。

导致市场化进程最终可能会比大家想象得要艰难和缓慢的几个约束条件在于

1.预算软约束导致利率不敏感,国有或准国有主体在经济活动当中仍占有较高比重,经济主体预算软约束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国有企业等非市场化主体对资金价格和投资回报率不够敏感,价格工具对信贷行为的调节效果有限,市场机制下形成的资金价格并不是能够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真实价格,管制放开后名义利率必然大幅上升(目前民间借贷利率普遍都有20%,存款利率放开后高息揽存必然推高利率),名义利率大幅上升会严重损害宏观稳定和经济增长,这是管理层最不愿意看到的。

2.货币当局调控手段缺失,除了存贷款基准利率之外,目前人民银行的调控工具主要是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和再贴现,但从现实情形来看央行的政策操作,并不能对商业银行的头寸和市场利率形成足够强力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后货币当局面临调控手段缺失的现实问题。

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不够高,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信贷资产的风险识别 管理能力并没有达到很高水平,仍处在争抢国有企业等优质客户,中小企业资金饥渴的矛盾突出阶段,存款利率放开后的高息揽存会导致金融机构资金成本上升,信贷投放愈发冒进(逆向选择),在风险管理水平不够高的情形下,会酿成很高的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

上一篇:依赖资本市场破“流动性怪胎” 下一篇:汽车业:后政策时展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