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国际先驱

时间:2022-09-19 02:15:46

利率市场化国际先驱

利率市场化在各国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西方发达国家是这一趋势的先行者。在欧洲,从1960年代后期到1970年代早期,大多数的重要国家开始放松对利率的管制,美国是到1980年代中期完成了利率的放开。

发达国家:因内在需求而动

在向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大都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不过其选定的突破口和推进手段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总结美国、日本、英国等几个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经济、金融业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具备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①物价合理、稳定,经济发展高度市场化;②具有众多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竞争性的商业银行;③健全的监管体系,即银行实行资本充足率、最低限度的会计标准和法律框架;④完善的金融市场,有足够的资金需求者和供应者,以及种类繁多的金融工具;⑤强有力的中央银行体制,能够独立地运用和掌握系统的调控手段,以达到调控目标;⑥公正合理的税收体制,没有对金融中介机构造成歧视性的公开或隐蔽的课税;⑦良好的财政政策环境,主要是政府的借款不应导致引发通货膨胀的中央银行储备货币的扩张。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基础上,利率市场化才有足够的推行动力,才能逐步实施。

利率市场化存在从点到面,由某种或某几种利率推广到多数或几乎全部利率实现市场化的渐进过程。

例如最先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然后是放开贷款利率,最后扩展到所有利率的市场化。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也有一个过程,先是个别种类的存款利率突破限制,而后涉及面逐步扩大,直到全部存款利率都实现市场化。但这一过程顺序并不绝对,各国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的。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先是从一些不受Q条例限制的大面额存单利率开始的,随后过渡到期限90天以上的大额存单,进而是MMC(资金市场)采取浮动利率,最后是小面额存款的利率市场化。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初期,仅限于个人和非盈利性单位,到1983年则扩大到所有存款账户。随着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贷款利率的限制也在1980年的新银行法中被放开,除住宅贷款、汽车贷款等少数外,对贷款利率一律不加限制。1986年Q条例被完全废除,标志着美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的最直接动力来自商业银行,是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驱使政府逐步放松管制,承认创新的合法性,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

如日本金融界在1970年代开始了以回避利率管制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创新,包括:通过使用发行条件弹性化的长期附利国债和投标公募市场利率的中期附利国债,以回避利率限制;利用自由利率的海外市场汇价或外汇计价日元来回避利率限制。这些创新活动对利率管制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促使政府逐步放松管制,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可转让存款和市场利率联动性存款,并实现大额存款利率自由化。1989年,三菱银行引进一种短期优惠贷款利率,推动着贷款利率逐步走向市场化。

可见,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商业银行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迫使其在业务活动中进行金融创新,绕过利率管制的束缚。这些创新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得到政府的认可,这种认可又进一步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利率市场化并不等同于利率完全自由化,不排除政府和货币当局运用间接调控手段,影响市场利率的变动。

在市场化程度相当高的美国,稳定市场利率仍然是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主要任务之一,美联储掌握的贴现率是市场利率变动的重要依据。在英国,英格兰银行虽然既不公布贴现率,也不规定最低贷款利率,但由于英格兰银行仍保留着再贴现业务,存在着再贴现率仍然能影响市场利率。因此,纯粹的利率市场化并不存在,政府与货币当局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干预市场利率的变动。

发展中国家:因外部压力而动

如果说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动因更多地是出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那么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动因则主要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由于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全成熟的市场环境,金融体系相对脆弱,发展中国家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道路显得更为艰巨。

总结发展中国家推行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前提。

由于全球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压力,在利率管制放松后,必然会出现利率上升的压力。相对稳定、适宜的宏观经济环境是缓解这一压力的基本保障。如果宏观经济和金融严重失衡,则推行利率市场化很容易出现问题。

阿根廷在早期推行利率市场化遭到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国内宏观经济严重失衡,产出增长率、储蓄率和投资率都很低,而通货膨胀率则很高,经常项目收支赤字巨大。在这种背景下,政府断然取消对最高利率的管制和对信贷的控制,结果使储蓄和贷款利率迅速攀升,银行和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银行呆滞贷款增加,许多企业被迫破产。

印度尼西亚1983年放开利率管制时,也是因为国内宏观经济不稳定,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资本流入不稳定,利率经常高于国内固定投资的收益率,问题丛生。

因此,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首先确保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利率市场化给金融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高是利率市场化的基础。

利率市场化的推行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它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市场化的利率也就无法真正形成。经济发展的市场化,首先是企业的经济行为要建立在市场机制上,企业根据产品的生产周期、资金市场的变化等来决定其投资,这样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信号。其次是金融业要实现市场化,建立竞争的金融体制,发展有效的货币市场,金融机构按照商业化的原则来运行,拥有以市场为基础的信贷体系。只有实现这种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才可以产生对利率反应敏感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使市场化力量能够决定金融资源的分配,利率市场化才得以顺利推行。

对利率进行监督,加强风险防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对金融机构实行有效的利率监管,并不是要阻止利率市场化改革,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这一改革。监督机制,不仅为借款人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而且还可促进公平竞争。

如在泰国,中央银行与银行家协会同意设立最低零星贷款利率,将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结合起来,为小的借款人提供了基准利率,并加强了他们讨价还价的力量。马来西亚在转向利率市场化期间,所有的利率也都控制在每家银行宣布的基准贷款利率之内,使利率与银行的融资成本挂钩。

全面放松利率管制后,利率波动幅度肯定要加大,不可避免地会使投机行为增加。而过度的投机行为如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因此,在放开利率的同时,加强风险防范是利率市场化推行的必要措施。

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其它经济部门改革的支持。

许多国家利用短期贷款利率来保护某些借款者,这些借款者在借贷上具有优先权,但他们不能迅速转向以商业条件来进行借款的活动。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普遍,很多管制利率带有补贴性质,比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利率水平要低。因此,要使利率市场化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需要货币当局与负责实际部门结构性改革的政府机构密切配合,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将补贴性信贷的扭曲性影响降低,防止利率市场化因受到阻碍而停止。

上一篇:利率市场化必段面对的 下一篇:开放式基金费用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