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悄然胎动

时间:2022-07-13 03:29:20

利率市场化悄然胎动

利率管制不能逆市场潮流维持过久,也不能不顾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和承受能力,推进过快。

2011年1月4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刊发署名文章《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不少金融专家和业内人士普遍预计,“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将放开,符合有关条件、有财务硬约束的银行机构,将获得存贷款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完全定价权。利率市场化正在悄然胎动。

改革必要而紧迫

如果以1996年银行拆借利率市场化为标志,我国为利率完全市场化做准备的时间已有15个年头。到目前为止。国内的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贴现利率都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外币利率的市场化基本到位,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也已经足够大。目前,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治理结构,大型金融机构都已经上市、摆脱了早前盈利不善、坏账过多的包袱。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具备了真正胎动的初步条件。

具体来讲,利率市场化主要是存贷款,特别是存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是整个金融体系利率市场化非常关键的一环,也是对整个金融体系影响最深远的一环。

近年来、我国存在负利率的总体时间非常长,银行利差较大,而对于资金饥渴的中小企业来说,却又得不到银行资金支持。如周小川所言,存款利率管制使得银行无法对存款进行分类、定价、设计不同的理财产品,无法促进银行差异化竞争。

2010年以来,我们比以往更强烈地感到利率市场化的压力,自发的利率市场化也已经暗流涌动。

农行的上市,标志着国有大型银行改革收官之战已经完成,也意味着作为利率市场最重要的参与主体,银行的市场化约束也已经基本建立。

银行储户也在想尽各种办法谋求更高的收益跑赢CPI。尤其是2010年10月,居民储蓄存款环比锐减7003亿元。而对于企业来说。即使是以往对资金成本不甚敏感的央企,近两年也开始谋求让银行突破贷款利率最多只允许下浮10%的政策规定,由此直接催生了信托业的繁荣。

利率市场化的一个负面影响是缩小利差。市场竞争程度越高,这种趋势越明显。而当前的市场环境,则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因为按照世行预计的未来五年中国经济8%的增速,将为银行避免风险扩大提供有利条件。

事实上,当初美国由于对存款利率放松太晚,令存款资金大量从储贷机构中流出,导致储贷机构竞相高息揽储,最终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成批倒闭。这一教训恰恰说明,利率管制不能逆市场潮流维持过久,也不能不顾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和承受能力、推进过快。

改革需要渐进渐行

尽管央行否认了利率市场化的最新传闻,但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得出“无风不起浪”的结论。首先,周小川去年底曾表示,将批准具有财务硬约束的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产生定价。其次,大小银行都在积极谋划利率市场化的应对之策。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明确表示,利率市场化不过是早晚的事;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则认为,一旦实现利率市场化,以存贷差为主要收入模式的银行盈利会急剧下降。

在中国整个金融体制尚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推进利率市场化也不能一蹴而就,因为不少金融主体的内控机制尚不够完善,完全放开可能会引发一些金融机构的恶性竞争。尽管如此,改革的步伐不应放慢。可以通过逐步扩大利率浮动幅度的方法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先选择一些经营效率比较好的股份制上市银行和中小银行进行利率浮动范围扩大试点,然后再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有选择地放开。

另外,可以考虑与促进金融创新相结合,对于一些新型的金融产品,给予价格上的自由决定权。对于利率市场化试点的银行给予一定的鼓励,比如在对存贷比、存款准备金率等方面实施差别监管,对中小企业贷款、中间业务、创新业务开拓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与此同时,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则需要加强审慎性的管理力度,在整体上控制利率市场化可能引起的风险事件。

从近期官方的一系列表态来看,央行今年很可能对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做一些改革的尝试,参照渐进改革的一般逻辑和国内金融体系现状,改革可能会从以下两个步骤着手:

第一,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区间直至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根据先贷款后存款的方针,人民银行可能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下浮10%的限制,但考虑到银行在贷款业务中仍占据定价权,扩大下浮区间甚至取消贷款下限,对名义利率的影响不会太大。

第二,扩大长期大额存款的利率浮动区问。根据“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一般原则,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在于大额中长期存款利率的区间上浮,在此试点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放开其他存款利率。

然而,在目前的形势下,为稳妥解决这个矛盾,央行不妨推出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步,将利率规定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由各商业银行自行浮动,然后再择机推出存款利率市场化。

但是,要达到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完全利率市场化仍需要时间,专家预计,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在中国至少还需5―10年时间。

力求趋利避害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在中国当前商业银行业务同质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一旦存款上限、贷款下限全面放开,可能导致实际贷款利率的下浮和存款利率的上浮,银行的利差短期内可能会面临较大压力,最终可能导致部分定价能力差的银行受到显著冲击,乃至面临退出的风险。

此外,今年将是银监会推进新四大工具(即巴塞尔协议Ⅲ的中国版)的关键年份,监管层对于商业银行的资本要求在今后几年中将进一步增强。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在“十二五”期间将面临资本约束加强和利率市场化的双重挑战。

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业务模式还仅靠传统的贷款中介,不向全能型金融服务转变,银行会经受不住形势的变化。而工行希望用未来10年时间、使利差、中间业务、投资和交易的收入结构从6:2:2变成4:3:3。

存款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伤害更大,因为息差的减少将使中小金融机构的成本提高。同时,中小金融机构的贷款溢价能力相比国有大银行以及大型的股份制银行较弱,因此盈利空间将进一步缩小。

以城商行中的宁波银行为例,去年前三季度季报显示,净息差和净利息收入呈现疲软。高盛高华证券银行研究员徐然表示,宁波银行的不利因素为净息差下降15个基点,主要原因是资金成本上升、回购和逆回购迅速增长。

不过,利率市场化也许会真正促使我国商业银行脱胎换骨。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必将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提升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同时,随着存贷利差收入的减少,商业银行将不得不把更多精力放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上去,加速商业银行的分化,同质化竞争或有所减弱。今后将出现一批零售银行、中小企业银行、资金交易银行、社区银行等特色银行,也将巩固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农信社、村镇银行的发展。

上一篇:加息能否抑制通胀 下一篇:再融资凶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