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数学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12 05:07:00

论中学数学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数学教育最大的弊端是“应用能力薄弱、实践能力差”。为什么会导致这种局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数学知识做为数学活动的结果,掩盖了数学家作为人类实践活动所具有的“人”性,其曲折、丰富及其生活意义,全被掩盖在符号化的概念、命题之中,将这些符号语言选作教材之后,数学知识大多是形式的摆在那里,准确的定义,严密的推埋,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众所周知,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总是先在实践中获取了大量的数学事实,然后根据这些事实归纳、总结、提炼出相应的数学结论。教材为了兼顾知识点之间衔接自然、连贯,为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而不得不放弃一些知识的产生和提出过程,这样一来学生的认知过程被无情中“删除”了,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由于受教学大纲任务的约束,也没有时间去补充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只操作“数学符号”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而不提符号的意义。

其次,数学的表现形式比较单调、枯燥,理论又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困难较大,不易理解。这样一来,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很困难,就更不用说灵活应用了。数学教材的编写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较少,课程没有真正与现实生活联系。

再次,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转变,中学教师以中考、高考为中心,多数教师都以考试命题为主,忽视数学的运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致使数学教学逐渐流于无意义的单纯演练习题的训练,无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真正理解,无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把生动、有趣的数学思维变得枯燥乏味,这样学生学起来也没有兴趣,教师、学生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的“题海”中度过。

针对上述分析的目前我国数学教育中“应用能力薄弱”的原因,在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弥补和加强。

一、在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指导中,应阐述清楚“数学符号”的具体含义,注重介绍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知识的产生源于实际需要和数学内部需要,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实际生活。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应对教材没有编写的内容做适当的补充,如对掩盖在数学知识后面的数学家发现此知识、规律的活动过程,以及他们是如何发现或得出此结果和规律的作必要的介绍。在必要的时候还可编制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故事、数学家的奇闻轶事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和加强学生对每节课所讲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在他们掌握了这些知识后,教师可对这些知识常用在哪些方面作一些介绍,编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的试题加强训练,真正做到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

二、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实质,淡化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打好数学基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亲自去发现它,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是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尽量让学生在现有知识条件下亲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注重知识学习的多元化与选择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的学习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养成其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社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市场经济、旅游发展等。勤于从数学的角度审视社会现实问题,并最终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利用数学的知识、数学的思维方法加以解决,如营销、库存、储蓄、分期存款、决策、生物繁衍、生物的测量等问题都可以用我们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三、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用启发和讨论式等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育认为,教师代表社会权威传授给学生真知,让学生少走弯路,多走捷径。我们现代教育要改变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让学生有问问题的机会和时间。教师在讲范例时,多设开放性题,不要过于追求“标准答案”,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问,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探究和研讨。不仅教给学生熟练的模仿能力与严密的推理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等多方面的思维品质,教会学生获取信息、扩展视野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和接触社会、参加实践的能力。

【责编 冯立伟】

上一篇:巧用心理暗示,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下一篇:中学生英语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