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材的现状和建设方向

时间:2022-10-11 08:08:58

高职语文教材的现状和建设方向

摘 要: 本文从高职语文教材内容雷同、未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教材与培养目标相脱离、缺乏针对性的角度分析其现状,进一步指出高职语文教材的编写应当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创新编排体例、贴近学生专业特点等。

关键词: 高职语文教材 现状 建设方向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和出版社纷纷组织和编写高职语文教材,积极探究高职语文的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率。然而,目前高职语文教育缺乏权威性的全国范围的研究组织,这就导致高职语文教材的编写处于无序状态,方方面面都尚在探索之中。本文就高职语文教材的现状和建设方向谈谈看法。

一、高职语文教材的现状

(一)语文教材内容雷同、陈旧,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以专业建设为主,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性、技能性和应用性,着力培养学生从事专业岗位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高职教材必须与之相适应,要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确定合适的理论深度,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保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目前所编的高职语文教材,在所选范文上,常常与中学语文雷同或与本科院校教材选文雷同,学生不感兴趣。高职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年代久远的作品多,而有关新技术、新观点的选文则很少。这与当代多色调、快节奏的生活主旋律极不协调。并且,从现行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一般分为几大部分,或以模块的方式出现,基本上还是沿用选取范文编写的方式,这样的体例与中学语文课本处于同一个层次上,没有体现出高职的特色。

(二)语文教材与培养目标相脱离。

调查发现,市场上的语文教材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实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层和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选材上过于强调思想性、教育性、经典性,与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合拍;二是编排上着力维护体系的规整、体例的划一和体裁的完备与高职教育的灵活性和变动性相背离。在这样的框架下进行的语文教学,沉重压抑、僵化刻板,缺乏鲜活的时代性和实践的生命力,不仅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收效甚微,而且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三)高职语文教材针对性不强。

高职语文教材针对性不强的现象十分明显。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采用的语文教材都是由一些重点大学的教师组织编写出来的,其适应对象是大学本科生,职业性特点并不突出,这样的教材并不完全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现行高职语文教材大多注意语文学科的共性,忽略了不同专业所需语文学科内容的不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未来各种不同职业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而现行的高职语文教材大多都是各个专业通用类教材,忽略了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特征,忽略了不同专业学生所需语文学科内容的不同。近年来教育部虽然组织编写了一些高职院校专用的应用写作教材,但理论论述居多,实际指导偏少,特别是教材中重文学写作轻应用文写作,与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严重脱节。高职语文教材罗列、陈述知识较多,而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较少,操作性不强。

二、高职语文教材的建设方向

(一)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个重要依据和媒介。以往高职语文教材基本上是采用《大学语文》,把传统名作和经典作品作为重要的选择对象。高职语文教材必须既考虑它的学习对象,即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征: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呈现多样性和一定的层次性,理论知识不及普通大学生牢固、兴趣爱好广泛、热衷时代热点、关注网络信息、关心职业前景等,又考虑到它是一门面向高职院校有关专业的公共课、社科类专业的基础课的特点,在选编内容上要考虑“因人施教”,做到既具有相当的实用性、宽泛性、易学性,又充分照顾到教与学两方面的实际需要并具有选择性。

在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方面,高职语文教材在选编上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组织编写高职教材前,要确定指导思想。不从理论入手,而从实际问题入手,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任务―解决任务―归纳规律的写法,努力创造出新的高职教材体系。切不可陷入一些误区,如:不区分对象,混淆对不同人群的要求;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共性太多,个性太少。

2.精选思想内容高尚,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顽强意志。

3.在结合专业、顺应工作需要方面,注重高职学生实际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一个有学问的标尺,而且成了竞争、谋生的一种基本手段。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需写社会调查报告,毕业时需写毕业论文,求职应聘要面试,等等。因此,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往往对求职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高职语文教学要以实用为先导,这就需要从改变教材体例人手,构建结合专业、顺应工作需要的全新模式,结合专业要求从听、说、读、写四方面用力,做到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语文能力训练和阅读、思考的语文知识训练几方面兼顾。

(二)构建教材内容模块,创新教材编排体例。

高职院校除了具有普通高等学校的共性外,还有自己专业领域的个性即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高职语文教材不能套用高中语文或本科院校的语文教材体例,而应与专业相结合,构建教材内容模块,创新教材编排体例。首先,高职语文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语文技能的内容,如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等,又要包括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容,如文学欣赏等。其次,为了避免文化与专业脱离的问题和重此轻彼的弊端,高职语文教材的编制要突破原来以“大学语文”、“应用文”、“文学欣赏”等课程分类的框架,构建适应个人发展和工作需要的全新模式,即以岗位能力的逐步提高为前提,根据岗位能力模块的要求将文化课与专业课重新组合,构建“口语交流”、“汉字书写”、“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等内容模块,形成横向综合的课程结构,并对内容模块的具体细节作详细说明。如在“应用文写作”模块中,不同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选出本专业需要学习的应用文体,而且因各文体之间还有许多相通之处,学生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学过的内容举一反三。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应聘做好多方面准备。

(三)教材开放化。

近几年高职语文教材的僵硬老化问题极为重要,现行高职语文教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不少院校干脆直接选用普通高校大学本科公共课教材,这些都很难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在此情况下,部分高职院校的老师自主选取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教学篇目的确定受教师兴趣、爱好和个人的教学资源影响较大,教学篇目外的内容,如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取决于教师个体的主观认识,因此,不同学校或同一学校不同班级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考试、考查的形式和内容也不同。要改变当前混乱的教学形势,就必须进行高职语文教材的改革。高职语文教材应走向个性化、多样化、校本化,并最终走向“开放化”。

首先,高职语文教材既要突出高职特色,又要考虑到它是一门面向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公共课,在选编内容上要具有一定的宽泛性和开放性,充分照顾到教与学两方面的实际需要。

其次,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当前社会信息的高速化都势必造成教材的开放化。

(四)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设置教学实践。

高职语文教材要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适合各种层次和水平的教师,因此,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设置教学实践,突出高职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尤其重要。这样,在保证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而且可以自主安排与设计,为学生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由于目前没有可以通用的高职语文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爱好及需要有意识地把上课内容与专业相结合,即在选材上注重与专业相结合,或在授课内容上注意与专业相结合,或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注意与专业相结合,或在布置作业上注意与专业相结合。如高职写作课以“必需、够用”为度,可以有选择地重点安排一些实用文体的写作,如求职信、总结、计划、合同、广告词、书等。同时,还可以结合课题,走出课堂,讲解“考察报告”和“市场调研报告”的不同,指导学生观察社会、提炼观点、形成文字、加以讲评等。这种切合学生实际与他们就业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突出高职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而且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也许,当前的高职语文教材还有一些不足,但是随着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新的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高职语文教材一定会逐渐摆脱特色不鲜明、针对性不强的缺点,向着富有应用针对性强、采用创新编排体系的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六英.高职院校语文类教材建设初探[J].职教论坛,2007,(8).

[2]韩冰洁.高职语文课程发展断想[J].考试周刊,2009,(35).

[3]贾庆成.加强高职语文课教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20).

[4]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宋圆圆.关于高职语文教材编写的实用性与教法的构想[J].云南大学学报,2006,(38).

上一篇:小议“现代私塾” 下一篇:工程数学教学改革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