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时间:2022-10-11 07:47:13

语文教学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只有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最充分最和谐地发展。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反应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科学,它除了能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外,还有思想教育、感情熏陶、道德感染,培养性格、意志、审美观等功能。同时,语文又是一门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便决定了语文不仅有知识、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标,而且有认识方面的指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在学习活动中虽然是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素质,但它本身并无所谓积极性。只有当非智力活动参与智力的认识活动中,智力活动才会表现出积极性。具体地说,就是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将要获得的结果,产生了需要感和浓厚的兴趣,有了探索的热情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力量,以及克服困难的独立性,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任何一门学科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必须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一、兴趣

兴趣是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具有动力作用。如果一个人对做某件事毫无兴趣,只是因为某种责任和压力,那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是一定做不好这件事的。只有当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学好语文。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直接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的知识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的;间接兴趣是由学习的目的任务引起的对学习最后结果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从学好语文的目的、重要作用和社会意义上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经常用文学家、语言学家的故事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实现“要我学”和“我要学”的统一,并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把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在语文课本中,有一部分课文的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强,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利用这样的课文,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动手动脑学习。

例如在教学单口相声《连升三级》时,我先让学生了解相声语言精妙的特点,接着让学生边读边找出课文中最能表现全部人文形象的那句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思考后,纷纷举手,有的说这句话在前面,有的说在中间,有的说是课文最后一句话“一群混蛋”。对于这个回答,我拍案叫好,给予表扬,接着又提出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找、想想这群“混蛋”都是些什么人,他们的混蛋言行有哪些?大家积极思考、讨论,都准确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这堂课始终是在学生充满兴趣、主动获取知识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的。

要抓住课堂,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丰富多彩的内容,抓住学生心理,把语文课上得像磁石吸铁一样,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尽心设计导语,鞭辟入里,使每节课都有一个好的开头,把学生的思维快速地、牢牢地吸引在所要讲授的课题内容上。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所要讲授的问题穷追不舍。发现矛盾,并让学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享受到思考的快乐。用学生感兴趣的作文题来诱导,帮助学生拓宽思路。精心设计提问,问题提出的时机、信度及语言形式都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动手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需要和动机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被人意识到的需要就是行动的动机,即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或内在动力体系,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

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必须引起学生需要的感觉、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现,从而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和对语言文字无比热爱的感情。在“需要”的基础上,进而培养和激发学生下苦工夫学习语文的动机,使之成为实际上起推动作用的内部动因,并不断地得到强化。

为达此目的,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让学生明确学好语文的目的和意义。既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总目标,又要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标和知识的具体意义,从而使学生产生向往和追求的意向,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语文在日常生活中,在工农业生产中、在科学研究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时候,才会产生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

教师讲课的声音、声调、神情,如果是积极向上的,符合学生的口味,那么就能触动学生的心理,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学生的情绪上看,喜笑、忧愁、愤恨、惋惜、动情、紧张、猎奇等都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如果教师上课无精打采,软弱无力气,这种消极的情绪立即就会感染学生,学生也会恹恹欲睡。所以教师要把握好情感分寸,在整个教学中始终保持向上的态度。即走进教室,满面春风,充满自信;开始上课,满怀激情,意气风发;讲课结束,风趣幽默,回味无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设“愤”和“悱”的情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积极创造“愤”和“悱”的问题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十分有效。如讲“停顿”的作用时,我先板书:“A撞伤了他的/解放牌汽车。B撞伤了/他的解放牌汽车。”问学生两种不同的停顿所产生的语义有什么不同,大家跃跃欲试,一时难以说清楚,更不能从理性上知其所以然,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在创设的愤与悱的情境中,列出许多这样因停顿不同而产生歧义的句子,分析比较,归纳整理。

开展竞赛活动。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获得自尊的需要更为强烈。由于竞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因而作文比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均收到了很好的预期效果。

肯定学生的成绩。每次作业、测验、考试之后,学生都非常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成绩,肯定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给学生以激励。比如有的学生不喜欢作文,甚至畏惧作文,我就在作文批改中努力发现其写得好的地方,哪怕是只有一段、一句比较好,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那里打上红圈圈,使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起来。

三、意志

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学好语文的需要之后,能不能学好语文,最后还有一个“意志”的问题。意志是人们确定目的并选择手段以克服困难努力达到预期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和认识的过程、感情过程、行为过程都有密切的关系。教学活动中,我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陶冶学生思想感情,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对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教学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每前进一步,学生都会遇到一定困难。如果学生缺乏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等良好意志品质,势必打败仗。语文学习靠积累,靠持之以恒,尤其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主观的勤奋努力,没有刚毅顽强的自制力,要学好语文是很困难的。而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需要培养。我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培养学生不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的精神,启发学生自我教育,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并进行大胆的实践,相信会找出许多的策略。

上一篇:让语文教学融进生活,让生活改进语文教学 下一篇:教研活动重在一个“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