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技巧

时间:2022-10-11 04:47:58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技巧

[摘要]语文,本就是用语言和文学创造无限情感与学识的学科。那么对于已经学了十年的高中生来说,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更高。所以文章从语言这个角度来论述高中课堂上对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语言魅力 新颖导语 过渡语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72-02

有人说,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如一支动人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教育是一门艺术,语言是教学的基本工具,语文更是中学阶段完成阅读积累、接受人文熏陶的重要工具。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让学生在学习中不觉枯燥单调,融入课文中去感受作者表达的人生滋味和思想境界,建立起自身个体的审美和情感坐标,老师的教学语言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富于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语言设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暗合教学内容别具匠心独特语言设计,更是学生内心情感体验和课文思想内容的直接联系纽带。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环节的语言,各有不同的效果,起能引发兴趣;承能别具匠心;转能引人入胜;合能发人深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导入语设计:围绕一个“情”字

导课语言,又称开讲语言,它是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言,也就是“起”,是教师谱写一篇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一般来说学生总是极少耐心的,或者说他们总是往往凭借个人的第一感觉来决定自己的喜好。因此,课堂上给学生的第一个感知,应当讲究鲜明性和吸引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丰富的情感与想象力,个人思想比较成熟,对事物的看法已有自己的独立意见和角度,因此,导入语的设计,如何能“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就显得很重要。例如《荷塘月色》,学过这篇文章的人都知道,也许其中最有魅力的是作家对于景色的描述,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情窦初开的年龄,情感是首先能吸引和打动他们的东西。在导语阶段,就可以通过人在不同感情阶段对于周围景色的不同感受来开场,也可以让学生讲述一段自己最难忘的经历,然后请学生描述在那样一个特定时刻,自己对于周围的社会环境或者自然环境的内心感受。这样,就会有比较好的“带入感”,学生更易由“情”入“境”,不会因为和作家生活时代的不同,对理解作家在景色背后的深刻人生思考产生隔膜。

高尔基曾说过:“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声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久去寻找它。”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堂好课的导入语言与文学创作的“开头”,其重要性是颇有相似之处的。“开讲”设计得好,往往能为整堂课定下“基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要这“开腔”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开始就拨动了学生的心弦,那么“好戏”就会在后头。

二、提问语设计:注重一个“引”字

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思维走向、理解课文内在思想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教师的提问语言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合乎课堂教学逻辑,同时在课堂内容板块的衔接中发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课堂提问最基本的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你在“问什么”,而不是不知所云,随意零乱、条理不清是课堂提问的大忌,这样会使学生不知该如何回答,无所适从,甚至可能会造成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上的割裂。

仍以《荷塘月色》为例。文章在田田荷叶、朵朵荷花、屡屡清香、溶溶月色的美丽景色描写之后,又写了荷塘四周阴森恐怖、无精打采的灯光、令人心烦的蛙声和蝉声,之后,作家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个是自然之“境”,一个是内心之“境”,假如老师问:“这是什么意思呢?”相信很多学生就会云山雾罩了,但是假如这样提问:“为什么作者在这一优美的景色中,还会如此的孤寂和失落呢?”这样意思就完全明了,而且紧扣课文内容,暗合从自然之“境”到内心之“境”的过渡和延伸,学生也就知道从什么方面去理解和回答了。

朱自清先生写下《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正是面对黑暗现实,悲愤、不满而又陷入苦闷与彷徨之中。英国诗人济慈曾说过:“忧郁总是同美丽之事物同在――那种注定要消逝的美丽之物。”怀着这种孤独的心情,短暂的独处之后,作家还是要回到令人愁闷的现实中来,也正因为如此,月下荷塘式的暂时之美,就显得更加分外地锥心刺骨而令人感伤。

三、“情景教学”用语设计:突出一个“动”字

“情景教学”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已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常用的有按角色分配朗读和情景剧表演。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第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则是可以“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语言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体现一个“动”字,能让学生动心、动情、动脑、动手。指导朗读时,设计的语言应“以声引入,以情感人”,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情感,渗透美育,又使教学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地表现出文章的情感。例如,《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这是一篇充满激情的演说词。如何让学生体现出追寻梦想的澎湃激情,不妨这样引导学生开始:“这就是马丁•路德•金当年演讲的地方,现在你就是他了,来吧!”用这样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其中,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会全情投入,达到很好的效果。

高中学生已具有初步的人生阅历和体验,正是张扬个性的年纪,课堂教学的“课本情景剧”可以很好地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中,把文章的况味和自身的思考结合起来体验,增强对课文内容和人物的理解。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主人公是个很有特点的人,也需要N个不同的路人甲乙丙丁,形形的路人,遇到装在套子里的人表现出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在引导学生表演的时候,对每一个角色应该怎样反应,可以给出一个相应的充满动感的关键词,再让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发挥创造。这样的方式,既不会让学生发挥过度走形,也不会限制学生的想象,而是在老师的语言暗示下,投入到创设的表演情景中,和内容融为一体。

四、过渡语设计:强调一个“连”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前后两个环节或板块有时会出现“空隙”,或意思有所转折,彼此之间好像隔着一条“河”,这就需要设计过渡语言。过渡语言要使两个环节前后勾连,转折自然,特别是对于情节比较多的课文。比如《林黛玉进贾府》,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第二部分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先写了林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再写林黛玉见王熙凤;然后写林黛玉见贾赦、贾政;最后写林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第三部分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这是一篇从鸿篇巨制中选择的一小节,学生对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都不甚明了,理解起来自然就很困难。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通过对不同人物和故事的介绍,来引导学生,推动教学节奏,这样就会让学生对内容理解得比较透彻,不会有脱节的现象了。

五、课堂总结语设计:体现一个“拢”字

一节优秀的语文课,纵使语言设计方面美妙至极,但若总结语贫乏无力,不能让学生回味无穷或深思遐想,不能使整节课完美“收官”,则等于“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篇具有丰富复杂背景意蕴的课文。诗歌是20世纪80年代特殊的精神氛围,海子是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象征,代表了某种价值理念和精神原型:以超越现实的冲动和努力,审视个体生命的终极价值,质疑生存的本质和存在的理由为核心的激进的文化姿态和先锋意识。海子是一个用心灵歌唱着的诗人,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他与世俗的生活相隔遥远,甚而一生都在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在结束这课的时候,可以对海子的创作和精神,以及诗人对于生存与生命的思考,进行适当的拓展。就这篇课文来说,如果没有这样的提升,将使其大打折扣。

在课堂教学中,结课语言恰似一首乐曲的“终曲”,其设计与“起调”一样,也是丝毫不容忽视的。而在一堂语文课中,“由起而终”,如果学生能随着老师的教学语言引导,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课已下而兴未尽,“余音绕梁”,这样的课才是一堂精彩的好课。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教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教师语言艺术实训教程[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3]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语文出版社,1992.

上一篇:浅谈《CAXA数控车编程教程》的教学方法 下一篇: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