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及其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的价值

时间:2022-09-12 06:04:11

浅析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及其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的价值

[摘要]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根据他的教学经验对“知识”、“学生”、“教师”、“评价”、“劳动”、“思维”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其中蕴含着积极丰富的教学思想,深入分析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学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知识 思维 实践 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65-02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1918-1970)在从事学校教学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理念,这些理念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当代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而来,以及世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再度审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关于“知识”

对于什么是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将知识定义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①,这与将知识看作是“货物”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他认为如果教师将教学的目的理解为知识的“储备”,那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将不能进入周转。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知识应具有“生命力”和“积极性”,是进行深化学习的“决定性条件”,它的目的是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成为手段,只有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学习就越容易。

(二)关于“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所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②。概括来讲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生”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他认为对于同样的范围与水平,“不同的孩子是以不同的方式达到这种水平和掌握这个范围的知识”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不同的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发挥最大的潜力;第二,要关爱学生的自尊,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教师应该关注“后进生”,要想办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在体验成功的乐趣中激发学习的兴趣;第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④换句话说,学生的学习愿望是学习得以进行下去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关于“教师”

对于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第二,教师应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如果在从事教育工作初期,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与应当交给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比例是十比一,那么,到了十五至二十年工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应当成为二十比一,三十比一,五十比一”,⑤因此,教师要努力学习来充实自己,不能仅满足于对所教的学科有深刻的认识,而是要努力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艺术家和诗人”。第三,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记好教学日志,因为它是教学灵感和创造性的源泉。

(四)关于“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他总结了知识为什么不能顺利进入周转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对所学的知识点死记硬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机械地识记真理或规律,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成为真理和规律性的“驾驭者”。

(五)关于“劳动”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体现了“劳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劳动发展着人的智力,教人逻辑连贯地思维”⑥,劳动的过程就是将概念转化为具体,再从具体到概括的过程,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事物之间的关联,“深入了解各种事实和现实之间无法直接观察的依从关系”⑦,通过不同的“劳动”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职业”。笔者认为,他所提出的“劳动”是实践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

(六)关于“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分当作一项独立的事情从教学过程中分离出来”⑧,而且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将评价归结为分数。教师应该将评价作为一种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刺激物,在评价的过程中对于“后进生”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过程和结果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职业学校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主体的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受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理论的影响,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识记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灌输式”教育正是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产生的,教师机械地将理论化、系统化、抽象化的真理和规律表述出来,而学生则沦为受害者。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特殊性,他们经历过中考的失败,存在厌学心理。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昏昏欲睡,丝毫没有学习愿望,其本质是教学“主体性”的缺失。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人文关怀的过程。现有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忽视“主体”的体验。

(二)知识与实践脱节

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职业学校教育的重点是技能的培养,应该鼓励学生“从做中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将知识与实践脱离开来的现象,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还没来得及检验已学规律,老师已经开始讲下一节内容,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学生满脑子装的都是无意义的原理和规律。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忽略了实践对于发展学生智慧和思维的重要性。

(三)评价手段单一

每次教育教学改革都会提到评价手段的改革,但改革理念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虽然笔者接触职业学校学生的时间不到一年,但是在与他们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还是“分数”,这对于在中学时期处于班级底层的他们而言,不仅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更是一种不公正的评判标准。

三、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对职业学校教学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职业学校的老师在无意识中对自己的学生存在偏见,与他们心目中“好学生形象”是相违背的。但良好的教学是在教师关爱学生的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满足每一位学生特长发展需要作为目的,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自尊,让学生“因意识到我主宰着知识而产生智力自豪感”⑩,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明确学习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维护学生的自尊,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这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有利保障。

(二)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参与适合的“劳动”来激发大脑中“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 ,职业学校在教学中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开放性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实验、探究事物的原理和规律性。同时,职业学校在入学前就确定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这对于对专业毫无概念的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在入学后应该让学生学习不同的“劳动”,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汲取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职业学校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基于实践的、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三)改变评价制度

依据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过去过于注重“分数”的评价制度,建立以评促学的评价体系。首先,在评价的目的上,要摒弃评价是为了甄别和选拔的想法,要将评价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体现对学生自尊的关怀。其次,在评价手段上,要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学习变化的过程进行动态描述,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最后,在评价标准上,应该体现多维度、多侧面,分层分级,体现个性化。

注释:

①②③⑤⑥⑦⑧⑩(苏)B•A•Cyxomjnhcknn(著),周蕖,王义高(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38,21,22,28,90,90,52,73.

④是什么改变着他――兼谈读“苏”《一个“差生”的“思维觉醒”》有感[EB/OL]. blog.省略/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5666&blogId=874,2009.5.18.

⑨(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2.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配培养创新能力[EB/OL].

www.省略/Jtjy/Zqjy/20070309102737.htm,2005.5.1.

上一篇:基于整合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探析 下一篇:湖南省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