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层次教学与素质培养

时间:2022-09-30 01:27:41

音乐欣赏层次教学与素质培养

[摘要]本文论述音乐欣赏的三个阶段,即官能性欣赏、情感性欣赏与理智性欣赏过程,和与这三个阶段音乐欣赏课程课堂教育教学所适合采用的方式与方法。意在研究中职音乐教育教学,使音乐欣赏课程达到教育目标。

[关键词]教育教学 官能欣赏 感情欣赏 理智欣赏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64-01

音乐欣赏是听觉艺术审美的全过程。《音乐手册》论说,欣赏音乐有三个阶段:1.官能性欣赏;2.感情的欣赏;3.理智的欣赏。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也就是好听,是比较肤浅的欣赏。要对一个音乐作品进行透彻全面的领略,从而获得艺术享受,还必须进入感情欣赏和理智欣赏。这三个阶段是音乐欣赏的必由之路。在此我根据音乐欣赏的三阶段作为划分,逐一探讨在不同阶段的课堂教育教学实践。

一、官能性欣赏

欣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审美反映。自然界里一些发声的事物,例如两点散落的淅沥声;鸡叫鸟鸣的动物声,都让我对声音的认识清晰自然。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有一些音乐,官能性欣赏可以占主导。例如唢呐吹奏名曲――《百鸟朝凤》,利用唢呐嘹亮清脆的音色模仿了众多鸟的声音。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时,抓住学生容易官能欣赏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不使用兴趣教学法,因为此类曲子很容易就使学生产生欣赏兴趣。我认为此类音乐教学应该采用开放性教学方法。不把过多的目光和精力集中在乐曲本身,而是广泛联系生活实际。采用联想和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在充分官能欣赏获得满足时,不仅仅停留在官能欣赏上,而是获得音乐欣赏所要达到目标之一――有联想或联觉。官能欣赏虽然在音乐欣赏的兴趣保护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欣赏兴趣进行由浅入深的导引,才能使音乐欣赏课程受到学生的认可与喜欢。

二、感情性欣赏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声乐作品特别也是最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在关注的过程中会自然的产生情感。值得关注的是现在的学生多喜欢流行音乐,很大部分的所谓音乐情感性体验来源于歌词而不是音乐本身。真正能够感情性欣赏的音乐作品,一定是有艺术加工的。真正有感情性的欣赏音乐作品是指优美和谐的歌声传导至耳腔,进入脑屏后,产生印象“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体现了音乐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艺术功能,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当前比较先进的情境教学方法指导,我认为比较合适。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实现情境式教学。音像创设情境,通过音响及视觉形象如图画、电视视频画面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教学内容应从易到难,从流行的轻音乐入手,再到中外艺术歌曲,从形象化再到抽象化。例如先从音乐小品法国作曲家王桑的《动物狂欢节》之天鹅音乐片断,在天鹅形象中体会作曲家着力表现的音乐形象,运用的音乐语。再从音乐中体会唯美的东西,感受天鹅美丽气质的同时,通感的方法感受到高雅与美。

还有一些中国作品能够极大的抒发音乐情感,振奋精神,鼓舞斗志。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松花江上》为例,如诉如泣又深含悲情的歌,让人感到失去家乡的悲切、凄凉!但是,随之而来的《游击队歌》等一系列抗日歌曲,都充满激情、同仇敌忾。在这些不乏激情的欣赏题材中,学生对此类音乐的兴趣程度,不如官能性音乐来的高,我认为在此类音乐教学中应采用一定的兴趣教学法,比如故事法就是很好的引导方法之一。学生投入到教师所述的感人故事中,自然会对音乐的理解加深。在获得情感性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

三、理智性欣赏

音乐的理智欣赏,是建立在官能与情感性欣赏之上的,实质是对音乐作品的学术研究或探索。对音乐的理智欣赏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首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例如:熟悉音乐的构成,像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以及音色等元素,还要掌握旋律、变调等概念,为综合分析音乐打下基础。中外音乐欣赏存在着音乐构成上的差异。中国是一个擅长写旋律的国度,旋律又叫曲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中国音乐的旋律无论是声乐作品,像《茉莉花》,还是器乐作品,像《二泉映月》,都把旋律的美发挥到了极致。而外国的特别是欧洲音乐擅长和声的织体组成与复调音乐的创作。其音乐作品往往旋律感没有中国音乐作品清晰,但音响效果十分宏大,气势恢宏。和谐与不和谐的音乐色彩运用自如,音乐内涵深厚。在教学方法上我认为纯音乐理论知识应该放在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性接受基础上。例如:演唱与表演、游戏与故事等方式并用,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意见。此外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得出先从中国作品欣赏入手学生较易接受,也比较容易展开音乐知识和背景及相关文化的介绍,外国作品的学习应该先对作者、文化背景和创作背景作深刻的剖析,再逐段逐篇分析音乐作品内涵。通过反复欣赏建立欣赏兴趣,并能充分发表对音乐的思考与见解。理智地欣赏音乐必须建立在官能性与情感性欣赏之上,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到情感抒发再到理性分析的音乐体验与研究过程,最大程度地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内涵。使音乐欣赏课程达到最终目标,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与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音乐欣赏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2]音乐教学新视角.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高职物流专业“双师型”队伍建设模式与途径应... 下一篇:悬测读书 力求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