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如何融于阅读教学

时间:2022-10-11 02:55:51

新课程理念如何融于阅读教学

【摘 要】新课程理念如何落实于阅读教学,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保证学生在课堂的充分活动时间,指导学生爱学、会学、乐学,注重阅读与积累呢?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继续学习,不断反思,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逐步将新课程理念融入到语文教学,以更好地促进阅读教学。

【关键词】问题 措施 因材施教 预习 活动 积累

一、阅读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根源。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占时最多的一个部分,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主要的形式,但学生始终不能对课文有自己的真正理解和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大难题。新课程理念很多,我也能背熟脱口而出,但如何真正落实到位呢?在阅读教学中,我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却不知从何处抓手,反思自己以往阅读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一)把握不好阅读教学中的主导性和主体性

有时讲少了总担心学生听不懂,于是反复分析文章,教学时间不够用,该一课时教完的内容要两课时,甚至三课时;教师在分析阅读上花了很多时间或精力,其结果是学生越来越没兴趣,语文能力低。有时又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怕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于是让学生尽情地说,发表自己的见解,生怕自己不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没有及时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引导,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三)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肤浅单一

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其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甚至不同的对话主体间,作品会不断地显示出它的新的意义。这样,作品本身就形成了具有生发作用的主体,它的多重意义也只有在与欣赏者的对话中,才可能生发出来。而我们却以自己和教参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让学生自己先去理解语文教本中一篇篇的文章,去理解,去揣摩,去得到知识。

二、新课程理念如何落实于阅读教学

(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教”是为了“学”,在教学中,主体是“学”,关键是“教”,要通过“教”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因此,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实现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学,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课堂教学要体现层次性。重视主体学习状况和个性差异,把教学目标多层次多规格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二)保证学生在课堂的充分活动时间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语言实践时间。如每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做练习的时间最好不要少于1/2。在练习方法的选择上,尽可能采用那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训练,从而做到动脑、动口、动手。语文课的教学多以集体的形式进行,而听、说、读、写能力的实际应用主要是个体活动,课堂上应当多一些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扎扎实实地练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指导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尝试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这些方法不只是注意结论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展示学习过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变得“会学”。“学会”使学生得到鼓舞,而“会学”则使他们乐在其中,取得更多的主动权,从而更充分地进入自由王国。

由此,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1、提倡预习

预习是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教师可指导学生先行阅读文本,并做好这几项工作:认识生字生词;练习分段标点;思考“探究练习”;提出质疑之处;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学生预习时,教师不要干涉,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摆脱教师的无形束缚,在极其宽松的环境中,自行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2、鼓励批注评点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必定对文本有自己的想法、见解,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看法、见解写下来,要指导学生学会圈点、划线、批注。学生可以就文章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就某句话、某段文字写下自己的看法。

3.倡导讨论

叶圣陶先生是这样来评价讨论:“上课的活动,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论’,预习得对不对,充分不充分,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他还说:“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讨沦,不再是一味听讲。”讨论能够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讨论”其实就是“对话”。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示。课堂教学中对话是多重的,并且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观念、建议、结果和以往经验的得与失。

(四)注重阅读与积累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引导学生感悟、探究、经历探索的过程。阅读如何更好的为作文服务?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情朗读的层面上,在教学中每个老师都遇到过这种现象:指导学生朗读,轻重快慢缓急,一堂又一堂课,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课堂上,学生朗读声情并茂,引人入胜。在这时,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要不要立即给学生留下背诵时间?会不会给课堂教学目标冲突?很多堂课是这样:学生朗读声情并茂便到此为止了,继续进行其他环节的教学。课堂学生白白激动了一番!可是作文呢,有学生的朗读可以催人泪下,作文却一塌糊涂。而作文水平超前的孩子,无一不是博览群书,广泛积累,反思这种现象得到一个结论:,没有语言积累就没有语言的再创造!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继续学习,不断反思,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逐步将新课程理念融入到语文教学,以更好地促进阅读教学。

上一篇:初中语文问题教学法中课堂互动“泛民主化”现... 下一篇:浅谈中职电子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