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估

时间:2022-10-11 12:50:11

广东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估

[摘要]本文构建了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广东海洋经济竞争力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广东的综合竞争力仅次于上海。广东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源短缺、科技创新薄弱,要素竞争力急待提升;海洋经济需求旺盛,市场竞争力优势明显;三次产业结构合理,但发展方式粗放、集聚效应不强.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基础设施完备,能耗效率领先,但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环境竞争力不强。

[关键词]广东海洋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1-0014-06

作为战略性资源,海洋既是世界贸易的重要通道,又是解决当今全球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挑战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矛盾的重要途径。广东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雄厚的经济基础、特殊的海洋区位和良好的制度环境,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设海洋强省是广东新时期的重大发展战略。因此,构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广东海洋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测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海洋经济的要素竞争力主要是海洋生产力的要素竞争力,包括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和科技要素三个方面。海洋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主要是指海洋经济发展的市场前景,既包含海洋经济需求状况,也体现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机遇。海洋经济的产业竞争力主要是反映海洋产业的规模、结构、水平和布局。海洋经济的环境竞争力既包括海洋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也包括海洋经济发展政府管理力度。根据以上论述,本文构建了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50%、12.5%、25%和12.5%。 二、广东海洋经济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根据以上评级指标体系,本文得出我国沿海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和排名情况①。从综合排名来看,广东目前的海洋经济竞争力处于全国前列,仅次于上海。

从一级评价指标来看,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较大,海洋经济市场需求旺盛,海洋基础设施优势明显,环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位居我国沿海区域首位。产业竞争力处于第二位,但与第一位的上海存在较大差距,且与位居第三、四位的天津、山东差距不大。要素竞争力位居第四位,排在上海、山东、辽宁的后面,这与海洋强省的身份有一定的差距。 三、广东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分类评价

(一)要素竞争力: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源短缺、科技创新薄弱,要素竞争力急待提升

目前,在广东海洋经济竞争力构成因素中,要素竞争力排名较为靠后。尽管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以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要素和科技要素竞争力较弱。

1.自然要素。广东具有独一无二的海洋资源优势,自古即是我国的南部咽喉,南濒南海,与港澳相通,东接台湾,西联东盟,靠近世界第一黄金航道,区位优势明显。全省海域辽阔、海岸线绵长。省管辖的海域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倍多,占全国14%;有大陆海岸线4000公里,居全国首位;蓝色国土资源位居全国前列,后备土地资源丰富;海湾、海岛数量众多。有大、小海湾510多个,200多个适宜建港。约有1350个海岛,数量居全国第二。海岛面积为1592.618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9‰。其中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714个,大于50平方公里的大岛有9个。全省沿海海洋运输、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滨海旅游等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2.社会要素。广东海洋经济的社会要素,即海洋经济的人力资源比较薄弱,虽然涉海就业人数的总量位居首位,但总体就业比例不高,人员科技素质有待提升。2010年,广东涉海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只有13.9%,与天津、海南、上海等沿海地区有着较大的差距。同时,涉海就业人员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也比较少,尤其是缺乏高端人才,2010年,广东每万涉海就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的总数只有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仅1人,在沿海区域中,仅高于海南和福建,且与上海、天津、江苏等地的差距非常大。

3.科技要素。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但科技力量仅处在全国11个省市中等水平,而且与上海、山东等海洋科技力量领先的区域差距较大,无论是在科研投入,还是科研成果等方面都急待加强。全省海洋研究经费投入偏低,2010年,广东海洋研究机构经费收入为153亿元,落后于上海、山东和天津等地,仅位居第四。

广东的科技产业多元化投资和风险投资机制亟待完善,海洋科技研发能力较弱,海洋科技成果、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过长,发展海洋经济人才层次偏低。2010年,广东海洋研究机构拥有的海洋专利总数只有580件,与上海的1052件和辽宁的950件有着较大的差距,科技兴海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市场竞争力:海洋经济需求旺盛,市场竞争力优势明显

根据《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海洋经济主要由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制造业,以及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构成,这些行业占我国海洋经济总量的九成以上。

从广东国际旅游收入、国际贸易总额、渔业生产总值,海洋天然气、海洋化工产品产量、海洋石油勘探钻井数量,以及造船完工量的归一化数据①可以看出,广东的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工程建筑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而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制造业市场需求并不明显。

1.海洋旅游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广东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收入一直领跑全国,且领先优势非常明显。2010年广东的国际旅游收入比位居第二名的上海要高出近一倍的水平。国外入境旅游人数更是遥遥领先,呈现出一枝独秀的局面。随着国内外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广东的海洋旅游业必将迎来不断增长的巨大市场需求。

2.海洋交通运输的市场需求。在国际旅游方面,广东每年吸引的入境外国旅游人数位居全国沿海城市前茅;在国际物流方面,作为全球知名的制造业基地,广东已成为了全球重要的货物集散地,2010年,广东进出口总额达到7849亿美元,持续保持全国领先的地位。海洋运输是全球国际贸易和国际旅游的重要运输和入境方式之一,因此规模日益庞大的国际贸易必将会给广东海洋交通运输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3.海洋渔业的市场需求。作为海洋渔业的传统强省,广东的水产品产量和渔业生产总值都处于全国领先行列。2010年,水产总产量达到729.3万吨,水产养殖产量多年来居全国首位;水产品出口量达到45万吨,出口额达到20亿美元,占到了全省农产品出口份额的1/3;全省渔业生产总值达到741.4亿元,同比增长4.5%,是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位居沿海地区的第三位。

4.海洋油气的市场需求。广东海洋油气资源丰富,且市场需求非常旺盛。目前广东的海洋原油和天然气产量都位居沿海地区前列,尤其是海洋天然气的产量,雄踞全国榜首。

5.海洋工程建筑的市场需求。近年来,随着广东不断加快对海洋能源的勘探开发,以及对海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工程建筑业的市场需求正在迅猛增长,成为广东海洋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2007~2010年期间,其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达到了74.35%。其中,海洋风能发电能力,以及勘探钻井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

6.海洋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2010年,广东的海洋化工产品产量只有576500吨,处于沿海地区的中等偏下水平,仅相当于位居第一的山东海洋化工产品产量的9%。国内海洋化工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山东、天津、江苏、辽宁等地。

7.海洋船舶制造的市场需求。从目前广东的造船完工量来看,广东海洋船舶制造的市场需求还未形成明显的优势,国内海洋船舶制造的市场需求主要是由江苏、浙江、上海、辽宁等环渤海经济圈地区来完成。2010年,广东的造船完工量只有332万综合吨,相当于江苏的14%,仅占沿海地区造船完工量的5%。

(三)产业竞争力:总量规模领先,三次产业结构合理,但发展方式粗放,集聚效应不强,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广东海洋经济产业竞争力虽然名列前茅,但是内部结构不够均衡。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在沿海区域领先,但产业发展水平较为薄弱,产业布局有待改进。

从图1可以看出,广东产业水平处于中下游,人均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和单位海岸线生产总值较低,且新兴产业比重较低,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配套不够完善,产业布局不合理。

1.产业规模。由于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遥遥领先,广东海洋经济规模已持续多年保持领头羊的地位。2010年广东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的生产总值达到了2130.8亿元,比第二位的山东1064.2亿元高出近一倍。

2.产业结构。在产业结构方面,广东海洋经济基本呈现出第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均衡发展格局。与其他沿海区域比较,广东的海洋经济结构更趋于合理。

3.产业水平。目前,广东海洋经济的产业发展方式还比较传统、粗放,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位居沿海城市的中下水平,与海洋强省的地位严重不符。2010年,广东人均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只有13万元,位居上海、江苏、天津、山东、河北之后,只相当于上海的40%。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仅为1.6亿元/公里,在全国排名第六,远远落后于上海和天津。

同时,广东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停留在初级阶段,海洋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由于多年来对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海上油气、海洋药物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政策倾斜,人才与高新技术短缺,导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迟缓,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2010年海洋生物药物生产总值仅为0.9亿元,海洋电力业产值仅为1.7亿元,分别只占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的0.01%和0.02%,远低于全国沿海区域0.02%和0.09%的平均水平。

与全国沿海区域比较,广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对海洋经济总量的贡献过小,而且增长速度也低于全国沿海区域平均增长水平。从2006—2010年期间的平均增长率来看,其中海洋电力产值和海洋生物医药产值出现了负增长,与全国沿海地区平均增长率的差距非常大。

4.产业布局。广东海洋产业的专业水平和集聚程度都不高,位居沿海区域的中间水平。与海洋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以及配套都不是很完善,产业间关联度低,未能有效形成上中下游互动发展、集约空间布局的产业链群。产业集聚化水平较低,竞争力较弱,还没有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2010年,广东海洋经济的区位熵仅为1.8,远低于天津的3.03,位居上海、福建、山东、海南之后。

(四)环境竞争力:基础设施完备,能耗效率领先,但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广东海洋环境竞争力位居沿海地区的首位,主要由于广东的海洋基础设施比较完备,领先于沿海各地区。然而在政府管理和排放指标方面,广东和其他沿海领先地区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基础设施。从港口设施来看,广东拥有众多的大型港口码头,并已形成了配套完善、分工清晰、优势明显的港口群。2010年,广东拥有规模以上港口的生产用万吨级码头249个,位居全国首位。同时,2010年广东集装箱运量达到了913万标箱,仅低于上海的1623万标箱。

2.生态环境。近年来,广东的能源使用效率一直位居全国的前列,单位GDP能耗一直保持在最低水平,是沿海区域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地区。同时,广东也加大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目前设立的海洋生态环境相关自然保护区面积已达到43413平方公里,遥遥领先于沿海其他区域。

但是,广东目前的生态恶化势头尚未遏止,开发模式亟待改进。海洋开发与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压力增大。有些地区和部门落实海洋功能区划不力,造成海洋生态环境恶化。2010年,广东中度污染以上的海域面积比例为13%,45.3%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部分海湾生态已处于不健康和亚健康状态。近岸海域污染严重,尚未得到有效整治,河口、港湾区污染日益加重,局部海域功能退化,赤潮仍时有发生,红树林、珊瑚礁及河口海湾湿地生态系统仍遭受影响与破坏。掠夺式的海洋开发致使近海渔业资源大幅衰退,过度的捕捞能力与渔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另外由于工农业生产发展,陆源排污人海总量不断增加,近年来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持续衰退,部分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四、结论

本文构建了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估分析模型,从环境、市场、产业、要素四个方面对国内沿海省份海洋经济现状进行了科学比较。广东海洋经济总体竞争力在国内居领先地位,主要可归因于良好的市场需求条件、市场机遇、政府对海洋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但海洋产业质量不高、海洋科技创新不足、海洋人才及资金短缺则成为制约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瓶颈”因素。目前,广东面临着沿海省市日益激烈的海洋竞争,要在本轮“海洋竞赛”中继续领跑,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实现“蓝色崛起”,必须统筹利用14个沿海城市良好的海洋资源条件,以海洋科技创新和人才为支撑,以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为重要目标,以海陆统筹发展为导向,主动切入海洋产业链高端,建设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海洋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建立海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由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的转变。

上一篇:出走与回归:王国维悲剧观的现代意识 下一篇: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的机制建设